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应用调查与分析
2009-05-11张永红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网络。理咨询近些年发展迅速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多数大学生在心理求助上仍没有超出传统观念的桎梏,网络心理咨询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大学生应改变主体认知,勇敢地面对心理不适。同时,各高校应充分挖掘和优化网络心理咨询资源,做到网络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构筑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中国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14-03
[作者简介]张永红,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湖南株洲412007)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筑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平台是当前高校不容回避的课题。2002年,67位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心理咨询在未来的10年里将成为全社会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当前,网络心理咨询发展迅速,各高校也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心理咨询的网站或网页。对于这种新的咨询方式,大学生们到底执一种怎样的态度?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劣势何在?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是否为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洞开了方便之门?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笔者对湖南工业大学在校本、专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460份,其中本科生340人,专科生120人,男生258人,女生202人,文科153人,理工科307人。收回有效问卷436份,有效回收率为94.78%。下面分三个方面对本次调查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呈现
1、外部求助对象选择意向调查。本次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您遇到心理问题不能自己解决需要寻求外部帮助时,您首选的求助对象是什么?”本研究共列出了6种心理求助对象,即家人、朋友、老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其他,要求被调查的大学生作出选择。调查结果显示,首选“朋友”者最多,占42.2%,其次是“家人”,占28.7,选择“老师”为求助对象的为12.6%,排第三位,选择“心理咨询师”的为10.5%,选择“精神科医生”的最少,只有1.4%,另有4.6%的人选择“其他”。11年前,梅锦荣、隋玉杰等人曾得出研究结论:“大学生更偏好向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求助,而不是求助于精神健康服务。”看来,目前,这一情况仍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寻求心理咨询的途径调查。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途径很多,包括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两大类,本研究共列出了6种具体的咨询途径,要求被调查者对“如果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自己最倾向于哪种咨询途径”作出选择。结果表明:愿意接受“网络咨询”的比率最高,为38.3%,其次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占35.8%,较之于“外部求助对象选择意向”而言,“医院精神门诊”有所增加,但仍只有2.5%,校外心理辅导机构同样不被大学生所看好,“信函咨询”几乎不在大学生考虑的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心理咨询超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并受到大学生青睐,这一结果与王进、李强两位老师在南开大学做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也与笔者在本校成人大学生中所作的另外一次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3、网络心理咨询形式倾向性调查。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NBCC)认为:网络心理咨询(internet counseling)是“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也就是说,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远程咨询,其咨询形式有多种,如电子邮件、在线文本、在线语音、在线视频、在线测试等。本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选出自己已采用过或最有可能采用的两种咨询形式。由于考虑到部分被调查者可能根本无意于网络心理咨询,因此,本问卷中设计了“不作考虑”选项并作出了问卷说明。除一位被调查者既选择了“不作考虑”选项,又选择了“在线语音”选项,其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之外,其他问卷均未出现这一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线文本和电子邮件是大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心理咨询方式,分别占69.5%和62.2%,而在线语音和在线视频方式不受学生欢迎。同时有12.4%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作考虑”。
4、首选的心理咨询网站(包括网页,下同)调查。在高度开放的网络中,大学生到底倾向于什么样的心理咨询网站呢?本次调查将心理咨询网站分成五大类,同样,此项调查中也设计了“不作考虑”选项。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学识等情况,本问卷没有把各中小学主办的心理咨询网站作为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心理咨询网站是广大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的首选,占39.5%,其他依次是社会机构主办(12.4%)、期刊杂志主办(4.1%),选择个人主办的心理咨询网站人数最少,只占3.9%。同时,本调查将“首选求助网站”与“网络心理咨询求助形式”两项内容中选择“不作考虑”选项的问卷逐一作了比较,发现两项调查中选“不作考虑”的被调查者基本相同,只有2人在“网络心理咨询求助形式”中选择了“不作考虑”,但在“首选求助网站”时分别选择了高校主办和杂志、期刊主办的心理咨询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对待此次调查认真、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可信。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1、多数大学生在心理求助上仍没有超出传统观念的桎梏,一般不会轻易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往往将心理问题与道德品质问题等同起来,如果某个人的心理上有点小毛病,就可能被断定是道德品质出了问题。为此,人们往往否认自己的心理问题,强制性地压抑心中的痛苦。虽然大学生思想相对开放,但多数人还是不能跳出世俗的偏见,总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分析进行说明,在“外部求助对象选择意向”中,选择精神科医生的最少,只有1.4%;在“寻求心理咨询的途径”中,选择医院精神门诊有所增加,但仍只有2.5%;在“首选求助网站”选择中,选择医疗部门主办的心理咨询网站的占28.2%,跃居第二位,仅次于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在进一步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如果遇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一般不会拒绝专业的心理帮助,不少学生认为应该咨询心理医生,但绝不会轻易主动求助。这说明,大学生熟知心理医生是治疗心理病症的权威,但由于害怕自己有心理疾病被同学耻笑而不愿轻易踏进心理咨询门诊室,甚至不愿走进学校的心理咨
询中心。而网络具有隐蔽性,为学生寻求专业的心理救助提供了便利,隐身于虚拟的心理咨询网站比躲闪于现实的心理咨询门诊要容易得多,因此,首选医院心理咨询网站的人数激增。这也说明,对于心理不适特别是心理病症,很多大学生还是不能跳出世俗的偏见,哪怕是对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会犹豫再三、难以坦然接受。
2、与传统的心理咨询中心相比较,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上个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开始进入我国高校校园。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兼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并免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救助等服务,为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网络心理咨询近些年发展迅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主要是因为:其一,网络心理咨询具有较好的隐匿性,可打消来询者的种种疑虑,大学生可避开熟识群体的眼光,通过网络向咨询人员敞开心扉,真实地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其二,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咨询人员进行交流,这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提供了便利。
3、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方便快捷的在线语音、在线视频并不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喜欢网聊,但在网聊时会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目前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寝室上网有室友在场,在网吧有陌生人在场,即使在家躲在自己的房间也担心父母监督。总之,他们很难找到一个能保护自己隐私的安全场所,只好选择电子邮件和在线文本等方式与别人进行交流,因为这样做会免于被别人发现。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不适。其二,大量优秀的校外资源被闲置。大学生不太愿意点击校外心理咨询网站,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一些社会机构或个人进行的心理咨询难以保证质量,有的咨询回复时胡编乱造,有的在资费上设置陷阱,有的干脆以咨询为幌子推销药物。基于此,部分大学生不敢上校外心理咨询网站,一些学生坦然对网络心理咨询中某些“专家”的权威性表示怀疑,正如他们自己所言:“网上求助,需多一只心眼。”“专家建议千万不可偏信!”一些学校在日常的宣传中也建议学生不要随便点击社会心理咨询网站(页),以免上当受骗或被不中肯的意见误导。
三、对策与建议
1、改变大学生的主体认知,鼓励大学生勇敢地面对心理不适。心理健康教育既要传授心理保健知识,也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病症,积极寻求心理帮助。置身于社会变迁中的当代大学生,身上已经失却了“天之骄子”的光环,他们享受着时代进步的快感,也品尝着现代竞争的严酷,包括学习的压力、就业的艰难、交友的苦恼、恋爱的困惑,等等。对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调适自己的心态,就会容易出现心理不适的现象。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其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变态人格等。大学生大可不必谈“心”(心理病症、心理咨询)色变,心理不适和身体病症一样可防可治,心理咨询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2、不断挖掘和优化网络心理咨询资源。首先,要有效地利用校外网络资源,实现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共享。由于目前网络对咨询人员身份和资格监控的相对“无能”,对此学校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密切关注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国内外心理咨询网站(页)的真实情况,向学生介绍相关网站的特点,并在校园网上链接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站(页),便于学生随时点击,实现资源共享。其次,邮件快速回复。电子邮件咨询是当前乃至今后大学生寻求网上心理帮助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回复周期较长,长时间的等待会增加来询者的焦虑感,减少了对咨询人员的信任感,也使电子邮件咨询的便捷性大打折扣。因此,咨询人员一定要本着对来询者负责的态度适时回复邮件,及时送上关爱。
3、网络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各有所长,应优势互补。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便捷、隐蔽等诸多特点,传统的心理咨询也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就面谈咨询而言,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咨询人员对来询者可以进行直接观察,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语音语调向来询者准确地传递信息,帮助来询者强化自控力、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准确地了解来询者的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只有适时视频咨询与面谈咨询相近,而其他咨询形式的各种非言语信息基本被“屏蔽”。如前所述,由于多种原因,适时视频咨询当前并不为大学生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进行。因此,尽管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倾向性比较明显,但绝不能就此而忽视传统心理咨询的作用,“网上”与“网下”并重是高校心理咨询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