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拓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职业发展的视角

2009-05-11陈永斌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素质职业班级

[摘要]目前,大学生素质拓展在实施中存在着种种困难。职业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强调将大学生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的身份,以职业发展为素质拓展的目标,要求结合职业人才的特质把握素质拓展的内容,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把握素质拓展的认证,结合职业工作的现实把握素质拓展的保障。

[关键词]素质拓展理论逻辑实践创新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03-03

[作者简介]陈永斌,浙江传媒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职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明显地作用于大学生的人才流动趋势。目前,以职业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流动成为大学生成就自我的理性选择,大多数大学生以职业发展作为职业流动的首要价值取向,他们期待通过职业流动达到自身职业效用的最大化。因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模式的变化,高校也将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通过素质拓展的实施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也是其重大调整之一。

一、职业发展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

2002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但是部分试点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却忽略计划实施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导向性,具体表现为照搬理论、缺乏创新、投人人力物力资源不足等问题,从而使得整个工作陷入了较为被动的局面。

职业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将一个“准职业人”作为素质教育的对象,将其活动的空间扩展到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基地。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的组织,其提供的活动范围包含了学校组织内部(如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班级、寝室等)与学校组织外部(如相关的企业、团体、部门)的方方面面,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因此,职业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拓展对象关注大学生的成人学习者身份

基于职业发展视角下的素质拓展应注重大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身份特征。在素质拓展中,我们要深刻体会大学生是成人群体的一部分,要考虑其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和特点。一般来说,成人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喜欢真实的案例,喜欢参与性学习等等。成人学习者是有着独立自我意识的个体,只有以个体需求为导向才能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实现素质拓展的效能。个人学习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社会需求的具体体现,个人需求的充分满足,也意味着社会需求的全面实现。成人所拥有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资源,成人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也只有在尊重成人学习者已有的个性和经验的基础上才得以有效的实现。

(二)拓展目标直接指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基于职业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强调素质拓展的发展功能,这是增强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效性的动力所在。它强调学校不但要考虑素质拓展工作发展的全局性,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考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问题。素质拓展所有活动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真实环境。基于职业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将拓展的目标直接指向大学生的整个职业发展,回应了大学生的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决定拓展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拓展管理体现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本

基于职业发展视角下的素质拓展的管理应该体现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本。为此,素质拓展要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改进机制,增强素质拓展的改进功能,从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着眼,使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职业发展视角下素质拓展的实施

(一)结合职业人才的特质把握素质拓展的内容

高校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有侧重地实施六个方面的拓展内容。

如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侧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它渗透于一个人素质的各个方面。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意识培养应以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为归宿。忠于职守,具有敬业精神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只有具备这种基本职业道德,才有可能使事业获得成功。又如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方面,侧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是锻炼学生获得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拓展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方面应该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二)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把握素质拓展的认证

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就是在大学生参与各项素质训练后,对其训练过程和所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是素质拓展认证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显性化。

职业发展视角下,高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对职业素质的评价应该是高校职业素质拓展评价的重点。职业素质具有综合性和内隐性的特征。为此,其评价的方式应该采取以过程记录为主的方式,要着重记录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过程,并将其记录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上,目的是为社会认同大学生素质训练过程而提供凭证和参考。目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主要采取电子版和书面版两种形式。但无论采取哪种认证形式,高校都可以根据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对形式内容进行修改。如对记录的内容,可以重点突出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实践活动等。对认证的过程,可以设计成职场化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全部独立完成,在书面认证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在电子认证中锻炼他们的网络素质和信息素质。

(三)结合职业工作的现实把握素质拓展的保障

在高校开展素质拓展工作,除了要按照职业人才的特质进行素质拓展内容的选择及根据职业素质的内涵进行素质拓展的评价外,还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建立起素质拓展的保障体系。完成素质拓展工作,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支撑。

1、组织保障。要成立领导小组,组成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各系部党总支书记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和策划全校的素质拓展工作,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

2、经费保障。对实施素质拓展工作,学校的党政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要拨给专项经费以保证此项工作的开展。对相关部门人员在参与素质拓展工作中的工作量考核,可以参照教辅工作量的办法予以确定津贴和报酬。如对第二课堂活动小组的辅

导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每学期任务后,经审核小组审核后按照一定比例计算课时、核发津贴。

3、技术保障。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素质拓展信息的发布和传递,以及对学生参与的素质拓展项目在网上提交申请、网上公示、网上公布审核确认结果的全流程管理。这样做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增加透明度,便于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也有效地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

三、职业发展视角下素质拓展体系发展的若干可能

(一)素质拓展体系社会化发展的可能

素质拓展社会化是素质拓展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重点考虑:

1、素质拓展基地的社会化。素质拓展基地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推动素质拓展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从现有建设的素质拓展基地来看,大学生是素质拓展基地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将高校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实现素质拓展基地的社会化,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此类合作的典型。2006年5月,湖北广信集团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投资5千万元建设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基地设置各种各样的训练项目,学生在项目内可以是活动主持人、项目经理人、工程师、设计师或领导人。所有训练模型、板块都别具一格,参与者扮演的角色,注重独创性和开拓性。通过此种训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2、素质拓展资金的社会化。素质拓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多、内容广。按照团中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除向学生收取证书的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因而,资金的紧张就成为开展阵此项工作的难题。为此,在资金的筹措方面,除要争取学校的重视、予以重点扶持外,在实现素质拓展对象与基地的社会化前提下,通过社会效益的体现来实现资金的社会化也是可行的。此外,设立素质拓展基金、企业的专项资助等方式也是经费筹措的一个重要来源。

3、素质拓展认证的社会化。目前,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认证由校一级的认证中心进行统一认证。由于各校标准、内容、要求的差异,使得各校之间素质拓展成果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因此为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必须借助有关劳动、人事和教育等部门等社会力量,成立相关的部门进行统一协调“把好最后的关口”。对校一级的素质拓展的认证,应该调整为系统的汇总和备案,而不具备发放素质拓展证书的功能。

(二)素质拓展体系向素质分、素质学分发展的可能

在素质拓展证书进行过程评价的基础上,要制定素质分和素质学分的量化认定标准,最终形成过程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案。将素质拓展纳入学分制管理,就是将记录在非课堂教学形式的素质教育拓展活动正式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足够的综合素质学分,从而使学生活动由过去大多数是自发的、松散的、缺乏计划的和组织不严密的活动,变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激励机制的教学实践。这种形式的转化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中介,可以通过两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与素质拓展认证同步,按照一定的分值标准,将素质拓展认证的六个方面的内容转化为响应的素质分。第二步,把素质分进行累计,再根据一定的标准转化为素质学分,直接纳入教学计划。

当然,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的做法对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场所实施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性教学为主、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其教学体例围绕教学大纲进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受到限制。既往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大多数由学校共青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及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工作难度较大,难以取得大的成效。将其纳入学分制管理后,也给这些部门和学生社团注入了活力。因而,让学生和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和共青团组织通过素质拓展这一良好的中介,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来,让学生的自发行为成为更有序、更有成效的素质教育活动,成为了推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可能。

(三)素质拓展体系重心向系部、班级下移的可能

目前素质拓展认证的对象,更多地注重于学生的某一特长。素质拓展证书上所记录的内容,也要求是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某些高校为了认证的方便,规定成果或活动只有到达某一级别的要求才能对其进行素质拓展的认证。如要想在“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方面进行有效的认证,必须是获得校内一等奖以上的奖励。这就导致:其一,素质拓展活动缺乏广泛性和大众性。其二,在素质拓展认证的实施过程中,工作的重心在校一级,其次是系部一级,再次是班级一级,致使基层组织缺乏活力,系部、校一级“疲于奔命”。所以,我们认为,素质拓展体系的重心必须向班级和系部下移。

素质拓展体系重心的下移,必须考虑改变原来纵向认证的体系,建立横向的学院、系部、班级的三级认定内容平台。为了保持原有体系的完整性与延续性,校一级的内容认定可以保持原来六大方面的内容不变。系部、班级可以结合各校自己的特点进行设计。现以班级为例,谈谈班级认定项目的设计。针对班级这一基层组织对象的特点,班级认定内容平台的建设应重点围绕听、说、读、写、思、做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建立“暑期社会实践”、“百本名著阅读”、“班级主题班会”、“个人阶段目标设计”四个固定平台和机动平台一个。其中固定平台为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活动平台,机动平台由各个班级自行确定。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素质职业班级
班级“无课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爱的职业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