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2009-05-11刘宏岩郝东明胡金凤关守宁刘京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

刘宏岩 郝东明 胡金凤 关守宁 刘京丽

[摘要]本文在阐释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基本关系,以期对当前高校进行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57-02

[第一作者简介]刘宏岩,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吉林长春130117)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直接影响高等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关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分别论述的较多,但对二者之间关系的阐述较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一、课程建设的内涵

一般来说,对课程的认识多从教育哲学层面人手,大致有以下六种认识: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本文所说的课程是指每门具体课程和课程体系。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且最主要的是课程教学。在专业范围内,根据教学需要,将知识体系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每个具体的知识体系即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其载体是教材,若干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组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体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随着研究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建设包括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即以何种方式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以及教育思想、教学目的和能力培养目标等。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中起先导作用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以及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基本素质和具体教学团队的发展趋势等。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优质的课程必须以优质的教材来支撑。在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和重要载体,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建设内容应该包括教材的编写、选用和管理。

教学条件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络和体育场馆以及教学经费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将教与学紧密连接起来的纽带,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在结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既包括传统的方法与手段,也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紧密结合、有机联系,使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又适合学生专业知识的构建,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改革的内涵

从教学改革过程来看,改革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来展开,最终都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个方面,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改革,因此,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从教学改革内容上来看,虽然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教学工作的诸多方面,但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做好各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各项改革工作,树立正确的、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是观念更新的主要内容。

其次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体现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包含课程的结构比例、相互关系以及课序流程的一个整体。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整体结构、课程的组合、课程设置原则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第三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既涉及到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及每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优化,也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教材选用等因素。

第四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内容要根据教师的认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识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技术发展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终衡量标准。但总的原则是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通过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

第五是教学制度改革。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制度来实现。综观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教学制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年制,二是学分制。我国高等学校一直实行的是学年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这是促使各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都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学校教学工作顶层设计角度来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各项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是长期、日常的工作,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应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课程建设应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优秀的传统)的指导下进行,理念、目标应有前瞻性,现状与目标要保持较大差距,这样才有建设空间。同时,理念、目标又要切合实际,是经过刻苦努力可以达到的。当传统遭到颠覆,当核心理念受到质疑、挑战,被确认部分或全部是落后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应是阶段性的,是自我否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亦发生新变化,使原有的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这就需要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围绕着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进行内容、方法、手段、教材、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并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等。而课程教学是最为基础的,要培

养专门人才,形成专业特征,就要靠一定课程体系中的每门具体课程来体现,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既有自身传统、又相对稳定并有革新空间的课程体系。在抓好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学改革之后要靠课程建设进,深化和完善。

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课程及课程体系来进行。高等学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压力,传统的“同而一”的人才观、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多而异”的人才观、质量观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在课程建设上要体现时代特征、专业特点和自身特色。教学改革要针对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与过程、培养方式与方法人手,使课程在结构、内容、设置方面更加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同时,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相同的专业也可根据需要安排不同的课程结构,这样就可以在统一性和灵活性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既可以使传统的课程起到新的作用、有新的发展,又可以使课程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改革就是要以每门课程为载体,围绕课程体系,认真分析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和积累的传统,结合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按照社会发展对复合型、综合型、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需求,改革传统中落后的东西,形成新的目标,进行新的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改革的切人要突出重点。课程教学改革不能面面俱到,齐头并进,而是要抓住重点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从这些课程人手深化教学改革。之后,再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整体课程的改革。实践证明:重点突破,带动一般,深化教学改革,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改革成果能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把深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点;完善教材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示范区、精品教材、教学名师等诸方面的成果的产生,这些成果又会成为课程建设的新基础,从而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总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离不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教学改革为教学工作整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涉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新旧体系的转换,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育人模式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等方向,这些都说明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教材精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