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化”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9-05-11王禹杰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摘要]“人化”理念要求从人本主义思想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上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关系的合理解决。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要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路,包括在教育实施中对全员的组织、计划、协调以及教育内容上的分层实施等工作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24-03

[作者简介]王禹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人类教育活动经历了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纪以前,神性统治一切,表现为“崇拜的教育”。文艺复兴后,尽管破除了神性对人性的压抑,人类又把自身外化为物,教育表现为物化。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性觉醒,人化教育成为必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者从历史、哲学、经济学等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人本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现代大学生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仍采取原有单一的、大规模的乃至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明显减弱,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高等学校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如何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如何从人本视角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化教育理念的主导地位,对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以人为本”的界定,多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予以理解。首先,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的较高层次,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关系的合理解决。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超越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i个层次。即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注重个体的异化,最终强调一种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原则。其次,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庞大思想体系,它构建了两个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价值目标——建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人主要是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部门自由流动的人,它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矛盾的完全解决。按照人本主义发展的层次,它应该属于超越自然(神)本位(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人伦本位(解决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之后的以人为本层次。由此可见,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

结合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理解,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就人的自然性而言,尊重人、关爱人,弘扬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自然息息相关,人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人伦本位的典型代表。孔孟主张的为人之道在于“德”,强调以德立本,注重人类自身道德的完善和“仁、义、礼、智、信”等内容的修养。并且,这种“人本”思想着眼于人类的群体意识,如“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不学礼,无以立”,这些以“人和”为贵的立身之“道”均强调人之根本位于群体之中,人的价值要在群体中得到承认才能充分体现。因此,关爱人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促进人在群体中实现个体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就认为是思想觉悟落后、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道德品质低下,从而忽视价值规律和人的本性。

(二)就人的社会性而言,实现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和谐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遍人;人既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群体、人类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忽视甚至损害某一方面,仅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一般而言,当个体、群体、人类的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时,个体应当服从群体,群体应当服从人类。当然,为群体牺牲个体或为人类牺牲群体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三)就人的精神性而言,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人的精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标志之一。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矛盾源于主观愿望的需要和客观现实的无法满足。因此,人对人自身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需求对物质利益的超越上。人有一个善于思维的大脑,不仅能使人认识和反映自然,还让人自我反省、自我尊重、自我控制,构筑了一个属人的主观世界。现代科学表明:人是一种肉体和灵魂的综合体,其存在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众多需要中,除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之外,人的精神性需要是第一位的。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理想、愿望、追求时,他可以在精神王国里驰骋,甚至可以忽视现实中物质生活的暂时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顺、不满和痛苦。反之,当一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空虚,那无疑是将自己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人的一切兴奋、快乐、幸福、痛苦、悲伤等情感体验,都是由思想意识等精神体验传输给心理、肉体的。人最伟大的力量源泉莫过于精神的力量,所谓“人定胜天”,这种力量使人获得价值、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宗教的产生源于自然(神)本位,但宗教同时也满足了人的精神性需求。在宗教学家看来,任何一个人既需要世俗生活,又需要神性生活。这大约就是宗教能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的真正原因。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社会功能,因此,必须将人的精神需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及创新

(一)观念更新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以教育的对象即学生为根本,它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把学生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灌输教育,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让他们在“自我”中受益。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目前这一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心中尚未成熟,还没有放到主要的位置。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能够指导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

2、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本工作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开展工作。其本质上就是要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以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学业、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唯有如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学生的行为活动。大学生群体也是个小小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学生们,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种种问题。学生们往往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错误的事情,面对他们矛盾着的内心世界,思想工作者要及时深入地分析发生矛盾时的心理活动、思想状况以及实际环境,与其进行思想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多理解开导,从而避免学生走极端。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大学时期,正是人生的转型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大学生们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一些迷茫,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非常渴望别人的关心和理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深入到学生当中,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是要关心和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为学生分忧解难,做学生的贴心人,使学生们从内心意识到学校对他们是真心爱护的。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还要始终贯彻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生需要的就是服务者以人为本、耐心细致的服务。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会看到,有些服务者的服务意识淡薄、态度恶劣,导致学生的反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育一定要更重人情味。教育者也是服务者,他们首先要去掉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不断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的品质,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人文关怀在教育中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种人情味浓厚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下大显身手,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二)开展创新性工作

从本质上说,“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包括师资的培养、学校领导的培训和教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学校与社会等新型人际关系的缔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表现为把学校视为企业,把教职员工视为生产机器的一部分,把学生视为学校生产的产品。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教育实施中的全员参与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将教育者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将受教育的学生视为教育过程中的客体,而一些现代教育观念则视学生为教育主体。事实上,无论怎样划分,都有违“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一所大学工作上的分工,可分为教学、管理、服务三大块。这种分工造成的事实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严格限定为管理工作的职能,这就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的弱化和缺失。在现代大学中,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倡导人人是主体的全员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

2,教育内容上的分层实施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个误导:一是思想教育(德育)政治化,将本届思想或心理领域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只有政治教育,没有思想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化,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三个层次,即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过程。

3、教育目标上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实际教育目标过于强调“合格建设者”,即重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并且,在已严重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又往往只从“可靠接班人”的意识形态性出发,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性的思想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加上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只注重“灌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直不甚理想。从现代国际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出发,“全面发展”的人应包括5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会合作、会选择、会适应的人。

由于受基础教育不足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压力很大,既要弥补以往的不足,还要培养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和素质。就目前而言,应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包括公德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及劳动观念。教育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向,因地、因时制宜,不断开创思想教育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