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电视剧缘何扎堆升温?
2009-05-09张婷
张婷
继中央电视台2008开年大戏《闯关东》一炮走红后,2009开年戏《走西口》又在央视热播,并创下了2009年大陆电视剧收视率的开门红,前4集平均收视率为6.1,前10集为8.74,甚至超过2008年同期的《闯关东》。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并称中国近代史上三大自发迁徙的移民现象,随便拎出哪个来都是部厚重的历史故事。《闯关东》以2000多万山东人闯关东为大背景,朱开山(李幼斌饰)一家复杂坎坷的经历为主线,表现了山东人在闯关东路上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被认为是姐妹篇的《走西口》以山西人外迁的300年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民国初年,山西祁县田家大院,书生田青(杜淳饰)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开创了一番事业,最终投身革命的故事。
《走西口》让人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晋商。虽然号称“结合了《乔家大院》的年代感和《闯关东》的拼搏精神”,但是刚播出几天,“田家大院”里将“我”发音为山西口音的“额”,硬夹杂在普通话中,已经成为观众热议的众矢之的,戏称为“山普话”。最引得网上拍砖一片的是概念性的硬伤,剧中人物将历史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改成“民主、民权、民生”,并给出新解释:“什么是‘民主?就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网友毫不客气地评论:“既然写这个题材,编剧就该做好功课。不知道是根据自己新的理解写了篡改历史的台词,还是因为无知?”
纵然诸多细节在历史和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被塑造成外表英俊倜傥、文武双全、知情重义的主人公田青,人生在父子、情侣、夫妻、儿女、手足、朋友恩怨交织的情感中铺开,既有贵族王子撑腰,还有强盗头子扶助。对于偏好故事性的观众来说,此剧无疑依然看头十足。
而随着移民题材电视剧不断升温,《闯关东》剧组正马不停蹄赶拍中篇和下篇,《走西口》片方则又盯上了“下南洋”这个题材。该剧目前已经在北京开机,讲述广东一带客家人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奋斗血泪史。导演余志雄透露,《下南洋》的总投资高达3800万元人民币,单集成本超过120万元,先期在北京拍摄1个月后,将转战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拍摄,力图通过一个家族的百年浮沉兴衰、悲欢离合来展现一个时代的缩影。
政府背景,文化策略
其实,不论是《闯关东》、《走西口》,还是《下南洋》,这类移民题材影视剧的模式已经套路化。看准的,都是闯荡故事的卖点,都是从小生活的动荡变迁,转变到大历史的变革,都要靠风土民俗坎坷情节来打动观众。
不论山西人走口外,还是山东人闯关东,他们的经历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清代的山西人,不仅垄断了旅蒙商业,而且开辟了一条经长江、黄河、蒙古戈壁沙漠、俄罗斯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圣彼得堡的茶叶国际商路。包头原非城镇,是山西祁县人乔姓在此地开办复字号商店,逐渐繁盛形成城镇,故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山东人大量涌进东北,推动了辽河流域的开发,进而促使了沿河城镇的发展,清军入关后,东北商界几乎被山东商人所把持。
而反映这些历史的电视剧,除了相似的背景和故事情节都有着浓厚的地方政府烙印。《走西口》是继《乔家大院》之后,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央视文艺中心影视部联手打造的又一部大戏,从版权信息可以看出,该剧的总策划高建民(现任省委秘书长),时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如此背景,不言而喻,除了带来自身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地方政府策划的电视剧还成为一个地方对外宣传的品牌和地方身份名片。不少观众认为,走西口属于整个西北文化,不光包括山西人,陕西人也有份儿,为何《走西口》剧中却没有出现一个陕西人?了解了《走西口》的背景,就不难解释了,资本决定立场,既然是山西省委宣传部制作的电视剧,凭什么要把外省文化加进来?
山西2009年“两会”上,代表们也热议了“晋商热”。一项提案指出,此次金融危机对山西这种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省份影响很大,推动山西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而影视作品所带动的文化和社会层面上对“走西口”的关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应抓住机会变文化资源为经济优势,将文化资源作为山西发展第三产业的金库。
几乎是连锁反应,“晋商热”推动了旅游热。据了解,目前山西省内旅行社已经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开设的40余条“走西口”旅游线路预订率迅速高涨,随着电视剧继续热播,春节假期的“西口游”不断升温,哼着《走西口》调调儿的观众,可以亲自走一回西口古道。
这些随之而来的品牌效益大大刺激了相邻的陕西省。延安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说,同样有“走西口”文化,《走西口》民歌同样脍炙人口,为何陕西没有创作出《走西口》这样的电视剧,而被外省抢占了资源?所以陕西旅游业促销也应该联合文化部门一起做,让旅游业借助这些优秀的电视作品被全国观众记住。
至于《闯关东》,2005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作为文化强省建设重点剧目立项,后被列入山东省文化精品工程。王敏(现任山东省委秘书长),李群(现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长)等直接组织策划,亲临拍摄一线指挥协调,审看节目样片,在人力、物力、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闯关东》播出后,引起了东北、山东两地观众的强烈共鸣,而与电视剧相关的旅游路线也迅速火了起来。
据悉,刚开机的《下南洋》一剧,已引起海南省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极大关注。
契合当下心态和生活经历
“‘闯系列移民题材的走红,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很大的动因,”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秦喜清说,“从运作层面,各省地区领导很热衷这些题材,不仅仅是政治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策略,目的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中国大陆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中央政府鼓励人们各奔各的出路,各地方政府各显其能,现在各地方都在努力兴盛自己的地方文化,特点突出。山西的乔家大院旅游正是因为一系列的晋商影视剧而门庭若市。”
此外,秦喜清认为,移民题材的电视剧也契合了当下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经历。《走西口》中的田青、《闯关东》里的朱开山经历的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迅速也最为深刻的年代,而目前中国大陆也正处于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期,改革开放后工业急剧发展,对劳动力有大量需求,打破了稳定的城乡结构,农村土地养不活那么多人,人们不再固守一方土地,必须走出去,求生存,求发展。
《走西口》剧中既有经商大户的买卖算盘、大院生活,也有赤贫人家的一炊一饭、白手起家。田青从学徒到商人再到革命志士,为了创造财富过上更好的生活,历经磨难,无疑是一段充满传奇的创业史,很接近今天为了事业打拼的各界人士。闯深圳,民工潮、北漂等这些当代“移民”,很容易从电视剧中找到共鸣。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了最新的2009年电视剧备案公示通知,从公布名单来看,涉案剧骤减,前两年红透半边天的清宫剧、秘史剧几乎绝迹,而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革命剧、谍战剧依然占了极大的比例。2009年,电视荧幕上,观众见“警察”难,见“皇帝”更难。皇帝戏逐渐让位给百姓戏,也从侧面反映了观众关注层面的变迁。
按照影视剧一贯的发展规律,一旦一种类型的剧目成功了有个套路,这种模式便很快类型化。“如果说成功是偶然的,那模仿就是必然的。一旦产量过剩,丧失了文化稀缺性,也就开始相应地走下坡路。”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
而秦喜清认为,此规律不可避免,因为大众文化本身就是成批量生产的,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跟风之作涌起,短期内按照已有成功模式依葫芦画瓢,马上就能有收益,所以短期内不会推出新产品。而再好的电视剧类型,经过此番折腾,也会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