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

2016-12-01徐栋梁王国平

关键词:闯关东文化差异

徐栋梁+王国平

摘要:闯关东与美国西部边疆开发运动均为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极大的大规模移民和开发。以《闯关东》和《与狼共舞》为例,将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特点加以对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差异性。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可见,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原住民文化根源、外来移民文化和文化融合方式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差异;《闯关东》;美国西部开发;《与狼共舞》

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更加直观地反映文化的表层特点,还能从多个侧面体现出文化的深层内涵。透过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本身的特点及其深层的细微差别。《闯关东》和《与狼共舞》这两部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视剧不仅清晰地再现了中国从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的闯关东关于闯关东的时间问题,国内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本文所言为狭义上的闯关东,指的是从1897年清政府全部开放边禁到解放初期的时间区间内,以山东为主包括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百姓因政府鼓励或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而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历史现象。可参范立君:《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特点探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和美国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具象,展示出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极大的两次大规模移民和开发过程中文化融合的共性,更凸显了两种不同背景下的移民浪潮所造成的新型地域文化的出现,透射出两种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交流、冲突和融合方式的巨大差异。今以《闯关东》和《与狼共舞》为例,将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特点加以对比,以阐明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一 原住民文化根源的差异

无论何种文化的形成,都与该地区原住民的文化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闯关东和美国西部边疆开发出现之前,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西部地区的原住民都创造过特点极其鲜明的文化,不同的原住民文化根源对后来该地区的文化形成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闯关东》和《与狼共舞》着力描绘的都是近代大规模移民和开发背景下两种新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和碰撞,又同样发生于经济相对落后、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但不同的文化发生方式和不同的文化类型决定了闯关东文化和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在原住民的文化根源上便存在较大差异。从《闯关东》和《与狼共舞》这两部分别代表各自文化迁移现象的典型影视作品中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民众生活方式的差异。自明末女真崛起之后直到闯关东的移民大潮进入东北之前,东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尚未被大规模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关外民众在文化类型方面为游牧、农耕、渔猎三种文化并存,传统的采集和渔猎业是原住民的主要经济生活方式。郝欣,曾江:《流淌在嫩江流域的渔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5日第459期。剧作《闯关东》描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剧中“通过叙述朱开山一家闯荡关东的经历,把历史浓缩在一个家庭内,通过家庭内部成员的不同经历,来反映整个时代各个层面的特点。”王龙阳:《从文化诗学角度阐释电视剧的时代价值——以<闯关东>为例》,《东方艺术》2012年S1期。该剧一方面以闯关东的主角朱开山一家人为中心,着重体现中原外来移民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也从诸多侧面展示了当时东北地区原住民文化的多重特点。《闯关东》中的大部分故事均集中在外来人与当地原住民的混居区,对于东北地区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描述不多。其中鲜儿在寻找传武的路途中因饥寒交迫昏倒,为“红头巾”收留后生活在山场,经历伐木、放排等生活,体现了当地原住民在渔猎之外的又一重要生活方式。实际上,在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之后,山地和草原因人口的过于密集而不再适合渔猎和放牧,当地原住民原先以游牧和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开始向农耕生活过渡。杜臻:《近代山东移民对东北文化的影响(1860-1911)》,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闯关东》中朱开山在元宝镇放牛沟定居下来之后,与当地富户韩老海因种地而发生种种纠葛,便显示了当地原先以渔猎为主的文化类型向农耕文化转型的趋向。

边疆大开发之前,美国西部的原住民以苏族、夏延族等印第安人为主,生活地域为草原和山地,以捕猎、捕鱼和简单的农业为生,主要生活方式是放牧和捕猎。电影《与狼共舞》描述的是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与原野上的狼和当地苏族人成为朋友的故事。这部影片以白人的视角重新认识印第安人的信仰与文化,展示了西部原住民的热情、善良,真实再现了美国建国初期西部边疆开发运动中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谴责了西进时期白人在政府支持下对于苏族人的屠杀和文化殖民,对印第安人文化的被侵蚀和终于消失给予了深切同情。《与狼共舞》中的苏族人便是以捕猎野牛和驯养马匹为生,而一旦大量装备精良的白人以及一些利益驱使下的印第安人开始对北美野牛进行大规模的捕杀,原住民的生活便受到很大困扰。影片中描述了白人军官邓巴刚到驻地时,发现周围的河里和草丛中都有被猎杀后被抛弃的动物尸体,因为“他们要的只是野牛的皮毛与舌头”。

虽然同样都是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但美国西部原住民的渔猎方式与中国东北地区又有所不同。中国的东北地区地形复杂,因而其渔猎文化又可以细分为大河捕鱼类型、森林骑马狩猎类型、森林徒步狩猎和牧放驯鹿结合类型、草原狩猎类型等。唐戈:《东北地区渔猎文化略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6期。这种复杂的地形既能满足原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多种生活方式的需求,也保证了后来闯关东移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安定下来,也能在之后的文化交流中让本地原住民能够有条件接受中原农耕文明,进而促进彼此的文化沟通。印第安人生活的区域地形相对简单,主要以山地和草原为主,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较接近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草原狩猎类型,固定单一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西部大开发中难以轻易转型,因而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第二,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社会组织形式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并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群体”王英维:《浅谈古代鄂伦春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1期。,是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类型和不同的文明发展程度都决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西部原住民的社会组织形式有相当大的差异。中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与中原地区多有文化往来,而且很早就被置于中原政府的管理之下,如唐代设置安东都护府,明代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等。辽金和满洲女真崛起之后,东北地区还曾作为政权的中心存在,因而当地的居民更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易于接受政府管理。《闯关东》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以老烟儿为首的金夫想要逃出金场,结果偷偷带了金子的老烟儿被官兵抓住杀死。当时的金矿虽然也存在官府与土匪、金矿把头勾结的情况,但无论从名义上还是事实上金矿还是属于官府管理之下的。作品中如此,实际历史事实也相去不远。这段故事发生地的原型是远在黑龙江极北之地的黑河老沟金矿,当时即便清朝末年政务荒废之时,在这样的边疆人迹罕至之地,东北地区的原住民还是要服从官府的治理,可见在中原移民大规模的闯关东之前,东北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相对自由,但一直未曾脱离过中原政府的管理,与中原文化保持着长期而稳定的联系。

美国西部未被开发之前却非如此。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印第安人自由散漫的性格,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松散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甚至连美国政府的存在都一无所知,更遑论遵守和服从政府的法令。印第安人虽然是这片土地的最早居民,但他们一直没有形成有效占有和开发土地并确认其主权的制度,这就给具有发达文化的白人社会的进占留下了藉口,同时原先组织性不够严密的部落形式也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严格、拘束的生活方式,容易与移民文化产生强烈冲突。在《与狼共舞》中,苏族人遇事公议而决,主要权力集中于酋长“十熊”和巫师“踢鸟”的社会组织方式明显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时期,而“踢鸟”追问邓巴到底会有多少白人将要到来的对答,也显示出苏族人对于美国政府和白人社会的陌生。与政府之间缺乏统辖和沟通使得印第安人从出现在白人视野中一直到之后很多年,都难以让美国政府将其作为自身治理下的成员,并直接影响到相互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

第三,对外来文化接受能力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文化能否接纳外来文化,与原住民文化本身的特点如民众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有着直接关系,但原住民文化与外来文化是否经历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从而消弭对于外来文化的敌意,则是对外来文化接受能力中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中国东北的原住民对来自以山东文化为主的关内文化很容易接受,而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对于白人文化却非常排斥,便展示了两种原住民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接受能力的差异性。

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往来由来已久。《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均有商代后裔箕子远走东北,建立箕子朝鲜的记载。汉代在东北地区设置辽东、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郡进行治理,其后历代中原王朝强盛时一直将东北地区纳于控制之下。“从民族上看,汉代的东北地区就已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高句丽族源自夫余与古朝鲜族,夫余源自东夷,与秽族、貊族、挹娄等民族也有关的文字记载可上溯至西周时期,而鲜卑、乌桓、东胡的文化传承也有着比较明晰的记载,汉族则毫无疑问的源自中原华夏民族。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各自相对独立的民族自然就会产生各有其传统的习俗与风气。”李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明代为加强东北地区的治理,通过设置卫所、广传宗教、将有文化的读书人作为流人谪戍东北等手段,增进了中原文化与东北原住民文化的交流,并影响到了文学、民俗等多个方面。详参徐栋梁:《论长白山文化对明初辽东文人诗歌题材之影响——以<辽东志><全辽志>所收录诗歌为例》,《中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10期。正因为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存在,东北地区的原住民对于闯关东移民带来的关内文化并不陌生,排斥感也不强烈。在汉族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以及东北边疆民族向汉族居地靠近的两大历史潮流影响之下,汉族与东北边疆民族通过频繁的相互接触与交流,彼此认识,相互接受,民族间的隔阂逐渐消融,民族间的居地也不再泾渭分明。李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闯关东》中朱开山一家来到哈尔滨开山东菜馆,传自山东的菜式大受当地人欢迎,就是鲁菜一系早就传至东北,当地人对于中原饮食文化并不陌生的真实写照。

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中原文化交流频繁不同,西进运动前美国西部完全是印第安人的生活区域,当地以苏族、夏延族为主的印第安人长期与自然为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自由散漫的性格,同时原先组织性不够严密的部落形式也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严格、拘束的生活方式,容易与移民文化产生强烈冲突。更重要的是,当地原住民对白人社会几乎一无所知,与白人文化更是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狼共舞》中苏族人唯一懂得英文的女子“握拳而立”,是一个幼年因为家人被杀而被收留的白人,苏族人与邓巴之间连语言交流都要靠手势完成,正是美国西进运动刚刚开始时外来居民与当地原居民交流困难的真实体现。而且,由于彼此之间缺乏语言沟通、对彼此的文化十分陌生,所以原本热情好客的印第安文化对于汹涌而来的白人文化既不了解,也难以接受和接纳,《与狼共舞》中的“风中散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邓巴刚刚走入苏族人的视野时,以“风中散发”为代表的部分苏族人对于他隐隐含有敌意,但经过接触和了解之后,不仅苏族人接纳了邓巴,“风中散发”更是将他当成了最好的朋友。因此,只有在沟通了解并尊重信任之后,相互之间的文化沟通才会成为可能。就这一点而言,美国西部的原住民因缺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而在接受能力方面比中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要差一些。

二 外来文化的差异

闯关东和美国西进运动同样是强势文化大规模涌入弱势文化的领地,但由于外来文化在文化类型方面有着极大差异,导致外来文化对于原住民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程度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闯关东的外来文化来自于以山东人为主的传承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美国西进运动的外来文化来自美国独立后带有鲜明殖民烙印的白人文化。这两种外来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异,并因此而与原住民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交流方式,对原住民文化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就对原住民文化造成影响的角度而言,闯关东和美国西进运动这两类外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外来文化强势程度的差异。外来文化的强势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来文化与原住民文化在文明发展程度上的不同;二是外来文化相对原住民在武力方面的优势程度,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外来文化对于原住民文化的态度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方式。

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文明发展程度比较方面,闯关东和美国西进运动的外来移民相对于当地的原住民均有较大的优势。闯关东的外来移民以关内的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省为主,他们来自于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带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极具儒家文化的因素。与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文化相比较,中原文化的起源本就远早于东北地区,在经历过数千年积累和沉淀后,中原文化无论在底蕴和先进程度上均超过了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文化,在农耕、经商等文化方面更有优势。《闯关东》中朱开山在东北地区种植品种更加优良的山东黄烟,采用轻巧耐用、技术先进的山东犁,均体现了外来移民文明的领先性。进入美国西部边疆的拓荒者多数来源于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的新英格兰移民的后裔,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3-4页。《与狼共舞》中的邓巴中尉到一个废弃的哨卡驻守,还能得到两大车的补给,有咖啡、牛肉和足够的弹药,与还停留在冷兵器时期的印第安人的文明发达程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影片中美国白人士兵与印第安苏族人之间自然存在着很深的敌意。美国士兵把印第安人称为 ‘无知的种族,擅长行窃的野蛮人。因此,邓巴也对印第安人怀有负面的刻板印象。”侯佳,彭漪:《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融合——分析<与狼共舞>中邓巴的文化融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在外来文化相对原住民在武力方面的优势程度方面,闯关东和美国西进运动的外来移民相对于当地的原住民的武力优势则存在着很大差异。闯关东的外来移民多是中原地区的难民,他们扶老携幼、手无寸铁,来到东北地区后经常会受到当地人的欺负。《闯关东》中的韩老海带人砸了朱开山的家,朱开山对儿子说:“咱们山东人闯关东,来到人家的地面上刨食不容易呀!咱们四周都是密不透风的苞米地,只有一棵山东高粱在地里挺着。孤木不成林。万事要小心哪!”单打独斗、备受欺凌,这是闯关东外来移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西进运动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外来移民不仅枪械精良、弹药充足,而且还成群结队而来,“所有向西移居的开拓者都认为,集体行动和集体生活是很正常的事情”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第60-61页。。外来白人对印第安人在武力上的优势极为明显,再加上白人多是团体行动,还有军队作为他们的后盾,文化上的强势决定了外来文化与原住民文化交流上的不对等。

第二,外来文化拓荒目的的差异。闯关东的外来移民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进入东北地区的原因主要有华北地区地少人多、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军阀混战频仍、沉重的赋税兵差逼迫等。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这些外来移民因为上述原因而在家乡生活不下去,于是背井离乡来到东北,对他们而言,能够活下去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闯关东》中的朱开山屡次遭到潘五爷的挑衅时,一直忍耐、坚持,在战胜潘五爷后,他撕毁了两人之间立下的生死合同而不是以牙还牙,最终让一条街上山东人和热河人的恩怨从此了结,这其中固然有朱开山本人大气、宽厚和精明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因为是以朱开山为代表的外来移民闯关东为的不是投机和冒险,而是为了能活下去。剧中通过朱开山的话道出了所有闯关东移民的心声:“斗有什么意思——两败俱伤!咱跨江过海的闯关东,不就是为了吃口饭,活条命,盼望着家业兴旺,人丁兴旺吗?”闯关东的中原移民虽然对东北大片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有着非常热切的期望,有着在这里扎根下去长期发展的意愿,但他们的心态是求生存,是希望自己被接纳,而不是怀着强势的目的掠夺和占有。

美国西部边疆开发的移民成分则更加复杂,主要包括土地投机商、农民以及东部小农场主和别国移民等。容新芳:《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他们涌入西部的原因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冒险和投机,特别是“淘金热”掀起后,成千上万的东部移民奔向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停了业,海员把船舶抛在圣弗朗西斯科湾,士兵离开了他们的营房,仆人离开了他们的主人,涌向金矿发现地。”K·科曼:《远西部经济的兴起》(Katharine Coman,Economic Beginnings of the Far West)纽约1912年版,第257页。罗伯特·潘·沃伦在其小说《国王的人马》中也说,“我们大家都计划着有朝一日上西部去……当你听说那边山里有金子,便去西部。你去西部和全国一起发展成长。你去西部安度晚年。”罗伯特·潘·沃伦著,陶洁译:《国王的人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 276页。对于怀揣发财梦想的早期西部移民而言,美国西部“已经成为梦想实现地的代名词,是任何美国白人都能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的摇篮”史丽:《美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正因如此,当这片土地上的原主人对他们的到来表示冷漠或者敌对的时候,白人移民们借助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和政府的支持,对原住民进行了驱赶和屠杀。在政策方面,“美国独立战争前,印第安人部落与殖民地在政治上处于一种平等关系,战争结束后,很多部落沦为了被征服者,他们被视为美国扩张道路上的障碍。殖民地时期,出于避免种族冲突的需要,英国当局出台了一些限制白人侵占印第安人土地的措施,但是在美国独立后,这种束缚不复存在,源源不断的移民奔向西部,印第安人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且,由于很多印第安人部落在战争中支持了美国的敌人,所以美国人更是借机指责他们野蛮、愚昧,‘文明开化和消灭印第安人成为独立初期美国人对印第安人所持有的两种主要态度。”王卫红:《杰克逊政府的印第安人迁移政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第三,外来文化宗教倾向的差异。两种文化碰撞到一起的时候,宗教倾向的差异经常是决定两者是否能够和平共处的重要因素。闯关东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完成交流,外来移民和原住民在宗教习惯上的相似是一个重要原因。剧作《闯关东》中没有涉及宗教信仰方面的描写,并非是该问题不重要,而是外来者与当地居民之间没有大的宗教差异。正如赵中孚所言,“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赵中孚:《近代东三省移民问题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1974年12月。东北地区虽然民族众多,也有萨满教等本地宗教的存在,但随着长期以来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东北地区的传布,东北地区早已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对中原文化没有任何的排斥。

美国西部边疆开发的移民来源途径众多,在宗教信仰方面也非常复杂。移民中除了基督徒之外,有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和以色列后裔的来自北方新英格兰地区的美国人,有不堪忍受宗教迫害的摩门教徒,有因不能忍受德国反犹太法的犹太人,Nelson Manfred Blake:A History of American Life and Thought[M].New York:Mcgraw-hill,Inc.,1972.这些宗教思想的并存一方面与当地的原住民的信仰有着极大差别,另一方面相互之间也有抵牾之处,因此必然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强烈的碰撞和冲突。《与狼共舞》中白人甚至不允许苏族人有自己的信仰,连最重要的“太阳之舞”祭典都不可以举行,便是宗教对立,最后演变成敌视的表现。闯关东文化和美国西部边疆开发文化的外来移民在宗教倾向方面的差异,使得二者在思想意识领域与原住民之间的冲突有着极大的区别,并由此而影响到外来文化和原住民文化融合的方式。

三 原住民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方式的差异

对任何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而言,由于原住民与外来移民的文化特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原住民文化和外来移民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二者融合方式是以温和地相互接纳、融合为主,还是以激烈地对抗、冲突为主。

闯关东文化的形成是中原农耕文化和东北地区渔猎文化的结合,二者虽也存在碰撞和冲突,但融合是主流,最后形成的是开拓、包容和保守混合的文化。无可否认,闯关东的外来移民文化对于当地的原有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生活类型、生产技术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中原文化主要以农耕为主,所以极其重视农业。东北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当地人民主要以渔猎为主,农业相对落后。外来移民来到东北后发挥自身特长,开垦土地、发展农业,使得东北地区从单一的渔猎文化向多元型文化发展,《闯关东》中朱开山一家来到东北先务农、后经商的经历便是如此。在生产技术方面,特别是手工业和农业方面,中原农耕文化的优势十分明显,闯关东的关内移民对东北地区生产技术的提高起到了显著作用,这些融合不存在相互对抗、冲突的因素,大规模的对抗和冲突不可能出现。在性格气质方面,关内移民遇事多忍让,“儒家传统规范向来要求个人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时刻以‘家国之集体利益为参照标准。”谢清果、王昀:《华夏公共传播的概念、历史及其模式考索》,《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来到东北后因为人数、实力上不占优势,偶尔也会受到当地人的欺负,据《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直隶、山东两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闯关东》中朱开山先被元宝镇富户韩老海欺负,后在哈尔滨开菜馆又被潘五爷为首的热河商家挤兑,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被当地人所容纳。这是因为关内移民长期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着勤奋朴实、谦逊宽容的性格,在相处日久之后,与东北地区原住民豪迈爽朗、冒险乐天的性格相得益彰,因此在碰撞和冲突之后,反而促进和加快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正如《安广县乡土志》所云:“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1904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就闯关东文化融合的总体进程而言,中原农耕文化无论在文明发展的高度还是在时间积淀的厚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东北地区的渔猎文化,但农耕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关内移民的文化是浑厚包容的、温和朴实的,是不具备攻击性的。从外来文化被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在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当地各原生民族长期多元并存的文化类型也使得当地文化对外来文化容易接纳。另外,由于东北地区早在汉唐甚至远至先秦就曾被纳入中原政府的治理之下,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文化并不缺乏沟通和往来。因此当两种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东北地区相遇之后,一方面外来文化没有借助文化上的优势对当地文化进行强行压制和破坏,另一方面当地文化也没有对外来文化产生反感和敌意,而是对中原文化包容和接纳,二者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之后,形成了既包含东北地区原住民文化的豪爽、冒险与开拓精神,又有着中原移民文化的勤奋朴实、浑厚包容特点的新型东北文化。

美国西进运动文化是外来白人以屠杀和驱赶的方式对西部原住民的土地占领,将现代文明引进西部的方式形成的。其与闯关东文化的形成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是以一种文化毁灭和取代另一种文化,而不是两种文化以平等、和平的方式交流和融合。美国西部早期移民大多是被西部广阔的无主土地和众多的成功机会所吸引而涌入这片未被开垦土地的投机者。这些移民身上普遍充满着不畏艰险的冒险精神和希望能够一夜暴富的投机思想,而这种投机思想一旦遇到阻碍,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除掉这些障碍——“如果说独立战争前英裔移民者对印第安人土地的占有,是有所顾忌的、收敛式的部分殖民,那么独立战争以后,白种移民者激增,加之其土地欲望的驱使,殖民者的范围从英裔白人扩大到欧洲各国的白人移民,殖民‘拓荒的目标也从东部沿海区域,扩展到印第安部落退居的美国西部,企图逐渐开拓美国大陆的每一个边疆‘荒地而全面占有整个大陆,并且明目张胆地启用了信念和法律支持。”史丽:《美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在政府的支持下,新移民在西部肆无忌惮地扩张,必定会造成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流血与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以私刑来掩饰事实上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在阿德里安娜·肯尼迪 (Adrienne Kennedy,1931-)的首部戏剧 《黑人的开心屋》中就描述了在莎拉生活的南方, “任何黑人对白人女子的性亵渎和性冒犯都会被视为一种变相的种族侵略,其后果将导致白人种族 优越性的沦陷。因此惩罚是必然的,而惩罚的方式通常是动用私刑将黑人吊死。在美国历史上,私刑几乎成为种族主义的代名词。它不仅仅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普遍存在的残忍处罚方式,而且还是作用于种族关系层面上重要而复杂的象征。”黄坚:《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戏剧家的历史书写与身份诉求》,《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除了对于土地、资源等生存环境的争夺导致白人移民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斗争和反抗之外,在思想意识领域,大批白人进入西部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宗教信仰等都与当地的土著文化格格不入,相互之间的世界观、自然观都有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地方,缺乏沟通和交流更加剧了彼此之间的敌意和仇视,终于导致移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大规模冲突。冲突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拥有强大武器和发达文明的外来移民对西部的印第安人进行了血腥屠杀和野蛮驱赶,造成了印第安人人口的锐减。有资料显示,在西方国家的殖民者未到达美洲大陆之前,美洲大陆大约有8000万印第安人居住,在美国境内大约有1000万以上的印第安人生活,而现在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不超过400万,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仅剩290万。也就是说,整个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至原先的1/20,美国的印第安人也减少至原来的1/3,而这些数字还是在经历过多年人口繁衍之后的统计,可想而知在西进运动中会有多少印第安人命丧白人枪口。1830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签署《印第安人迁移法》,把印第安人全部押送至密西西比河以西。至此,西进运动的白人移民以野蛮的方式赶走了印第安人,占据了原住民的家园,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白人移民在事实上占领了印第安人世代相传的家园和土地,从法律上取得合法性,从道德上取得合理性之后,一方面开始以土地的主人自居并建立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用“基于边疆英雄和牛仔形象的个人价值观”尹馨:《美国西部文学与美国价值观》,《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和充满个人主义、冒险精神、追求自由的新型西部文化取代原先热情善良、向往自然的印第安文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印第安人人身自由和用白人文化同化等相对和平但更加彻底的方式泯灭原住民文化。

1845年前后,绝大多数印第安人被迫迁入白人预设的保留地,白人开始通过改变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用白人文化教育印第安人等方式继续清除西部原住民文化。“出于同化印第安人的需要,印第安人寄宿制学校尤其是保留地以外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印第安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学校类型,并得到迅速发展。”丁见民:《美国印第安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电影《与狼共舞》在展示了外来白人屠杀牲畜、污染环境,缩减苏族人的生活范围甚至杀害苏族人的暴力行为之外,还在影片的最后以字幕的方式打出“十三年后苏族人与美国人签订了居留地协议,马背文明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字句,对白人以居留地的方式“圈养”印第安人,泯灭西部原住民文化的不光彩历史予以揭露。与闯关东文化形成过程中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包容、接纳为主的文化融合方式不同,在美国西进运动的新移民用一种极其暴力的方式将原住民的生活领地占据,彻底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后,新的美国西部文化虽然还保存了部分原住民文化的特点,如崇尚自由、勇于冒险等,但这种以白人文化取代原住民文化融合方式,最后形成的是冒险、开拓充满自由主义的新西部文化,“在西进运动时期,个人主义精神强调的就是移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充分自由和独立的生活创业。虽然到西部的美国人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在这片新土地上构筑自己的‘梦,能否实现自己的‘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奋斗。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抑或血统关系在那里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就是他个人的奋斗及其成就,而不是他的家庭曾经拥有的‘光荣史。”常顺喜:《论西进运动对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影响》,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7页。

结 论

综而言之,闯关东与美国西部边疆开发都是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极大的大规模移民和开发运动,因而二者的文化形成必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时间不同(闯关东发生在清末到民国初年,即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美国西部边疆开发运动发生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原因不同(闯关东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因为天灾人祸以及清朝前中期的长期封闭关外,导致中原和关东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差甚远;美国西部边疆开发运动则主要是由政府的主动引导,鼓动民众开发西部,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以及文化背景不同等而导致了两种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有着较大差异,透过《闯关东》和《与狼共舞》这两部分别展现闯关东和美国西部边疆开发运动的影视作品,将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特点加以对比可以得出结论,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原住民文化根源存在较大差异。在民众生活方式方面,中国东北地区民众在文化类型方面为游牧、农耕、渔猎三种文化并存,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外来的农耕文化,《闯关东》所展示的中原移民朱开山在东北地区与当地富户因种地而发生争执后来又和解,便显示了当地原先以渔猎为主的文化类型向农耕文化转型的趋向。而美国西部的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使得他们难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最后终于导致原住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突。在社会组织形式方面,中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与中原地区多有文化往来,对于官府的管理并不陌生,也没有抵触;美国西部的原住民则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因而难以适应新政府带来的管辖,《与狼共舞》中的苏族人对于邓巴带来的美国政府的政令几乎一无所知,而且也显得难以接受。由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民众在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方面都对中原文化不但不陌生,反而十分熟悉和容易接受,因而在移民冲击的大潮中,当地居民对于外来的农耕文化接受能力较强;而美国西部的原住民则由于长期封闭,与外界文化接触不多,因而导致对于外来的新型资本主义文化接受能力较弱。第二,外来文化的强势程度、拓荒目的、宗教倾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农耕文化是一种相对中庸、温和的文化类型,即便农耕文化在发展时间、积累深度等方面领先于其它文化类型,但也不会对其他文化产生压迫感;美国西部边疆开发的外来者则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积累和急速扩张时期的新移民,这些移民在物质上拥有远超过当地居民的优势,他们都是成群结队,带着先进的武器来到新的开拓地,甚至还有政府、法律、军队作为他们的后盾,他们是带着发财的梦想来到西部的,而且在宗教信仰等方面也与原居民有较大差异。这一切都使得以基督教为主的外来文化非常强势地进入美国西部,对原住民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最后酿成普遍且难以调和的冲突。第三,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边疆开发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融合方式不同。闯关东文化形成过程中,外来的中原农耕文化以一种相对平和而包容的方式与原住民文化进行缓慢而温和地交流、融合,正如《闯关东》中所描写的那样,中原移民朱开山刚到东北时虽然经历过不少困难,如开荒种地时受到本地富户韩老海欺负,经商开菜馆又被当地的商家挤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中原文化中谦逊、厚道、包容的一面让本来比较排外的当地人很容易就接纳了朱开山一家。如果说《闯关东》是中原文化被关东文化接纳、融合过程的缩影,那么《与狼共舞》展示的则是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剧烈冲突的真实写照。在原住民苏族人的草原上,外来白人任意屠杀牲畜、掠夺资源、污染环境,不仅不尊重苏族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还肆意杀害苏族人,强行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宗教信仰等强加于当地的土著文化,缺乏沟通和交流更放大了彼此之间的敌意和仇视,导致移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最终结果是拥有强大武器和发达文明的外来移民对西部的印第安人进行了血腥屠杀和野蛮驱赶,造成了印第安人人口的锐减。闯关东的中原移民与关东土著居民的融合,形成了既包含东北地区原住民文化的豪爽、冒险与开拓精神,又有着中原移民文化的勤奋朴实、浑厚包容特点的新型东北文化;而美国西进运动则是以白人文化取代原住民文化,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取代原先淳朴、团结的部落文化,但原住民的文化精神却几乎消失殆尽。

Abstract:As two famous large-scale im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at influence in the modern world history,Chuang Guandong in China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in America have great cultural distinctions.By compar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hown in Chuang Guandong and Dancing with the Wolv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natures.The main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cultural roots of Aboriginal,immigrant culture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Chuang Guandong;American Western Development;Dancing with the Wolves

【责任编辑 龚桂明】

猜你喜欢

闯关东文化差异
我与 《闯关东》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
“闯关东”精神与实现东北振兴的“东北梦”
南国花菇随她“闯关东”
“闯关东”的那批干部,有人打虎、有人成虎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