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探析
2009-05-08杨芳吴剑平
杨 芳 吴剑平
一、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了一个促进和带动中国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政策——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通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一些资源禀赋丰裕、交通便利的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战略。当然,相对于这些地区飞速发展的经济、收入状况,一些发展较慢或停滞的地区就成为了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理论研究早期,落后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是两个混用的模糊概念。但不论先富还是后富最终都要实现共同富裕,考虑到“落后”在意识形态上带有一定的贬义,逐步借鉴了国际上把相对贫困、落后的国家称为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思想,把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称为欠发达地区。因此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主要指由于历史、观念、资源和区位等条件的制约,社会经济运行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生产要素可得性及其利用率低,技术进步速率慢,缺乏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然而也正因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衡量指标、区域范围不相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划分才会出现很大差异。我国“七五”规划曾借鉴世界银行以收入水平对发达与欠发达国家进行划分的方式,根据经济水平将我国粗略地划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如果进一步以市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考察对象,则会发现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中部和西部一些省会城市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并不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此,在我国对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划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中、西地理区域的划分,而是一个大范围内东、西区域与小范围内市、县区域的多层次复合的状态。仅就一个地区就妄下发达与欠发达的断言很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在21世纪同上世纪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4545.6亿元,增长到1990年18718.3亿元,增长到2000年98000.5亿元,再增长到2007年251481.2亿元。可以看到短短二十几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均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也从改革初期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转移到实现共同富裕。实质上就是要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差距的逐步缩小,但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减少差距,而是一种共同进步式的增速发展。发达地区并不是停滞等待欠发达地区的进步,作为发达地区自身同样要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在发达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更高速地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进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赶超。并且,不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中,欠发达地区都已经具备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理论上,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落后地区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积极性,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低梯度地区可以直接采用最新技术,实现超越发展。邓小平提出通过先富带后富并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也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理论依据。通过政府引导、支持等方式可以实现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从实践中,也可以发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从国际上看,19世纪中期的日本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由于紧紧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机遇,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式发展,其经济实力大大超过了当时的强国英国和俄国,并一直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就国内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状况,但和林县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开放促发展的开放带动战略,以特色经济为主的差异性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的迅猛发展。2002年以后,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11亿元,是1997年的4.7倍;财政收入达到1.56亿元,是1997年的8倍,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当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并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天然形成的一种态势,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的筹谋才可能实现。因此,结合欠发达地区的特点优势选择一定的战略,细化为可实施的具体目标步步为营、艰苦奋斗,才可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而这里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一种超常规发展的方式,就不仅仅是追求快速增长的短期行为,而更多地强调一种长期可持续地速度与效率并重的经济增长。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要求欠发达地区跨过以破坏生态、不顾长远利益或牺牲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而直接进入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与发达地区接轨、合作,在互利互惠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三、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在区域范围内,有各方面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处于优势地位的地区即发达地区,也有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发展落后、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即欠发达地区。类似地,可以看到在市场范围中,有占有市场最大份额的市场领先者,同时,也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市场追随者和补缺者。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实质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不同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是很类似的。因此,可以尝试从企业发展的营销战略中借鉴一些成熟理论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一)跟随战略
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完全没有必要再摸着石头过河,可以直接借鉴或采用发达地区成功的先进经验、科学的方法和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以降低投入成本、缩短效益产出的时间。首先,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形成互助关系,进行经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变观念、解放思想、培养人才、减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长远的角度为经济飞速发展创造条件。其次,把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低价的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实现企业间的合作、联合。另外,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集中资源建立一个核心企业或从发达地区引入一个龙头企业。特别是对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欠发达地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整合农村资源,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养殖、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新方式,实行定单种植或养殖,指导广大农户从靠天吃饭转变为靠科学吃饭,提高和稳定农户收入水平。例如,弥勒曾经是云南的一个贫困县,但近几年却以弥勒“两红”(即红河卷烟和云南红葡萄酒)为核心脱贫致富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2007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之一”。
(二)特色创新战略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就是通过学习、模仿发挥后发优势并结合自身资源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色创新。最成功的典型就是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当时的日本经济岌岌可危,缺乏资金和技术,但并不缺乏智慧,日本采取了模仿创新战略,对美国的产品进行了仿制,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在仿制的过程中日本人对产品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最终,美国人花了大量资本研制的新产品由日本人花少量的资金进行改良,产品的性能、成本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帮助日本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而我国的很多欠发达地区在资源禀赋上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有一些珍贵的药材、植物、动物等,但苦于技术上的落后,很多地方对外输出的只是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如果能借鉴一些成熟产品的加工方法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加以改进、创新,必然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若能进一步树立特色地方品牌,必将促进地方经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1、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