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动力机制探索
2009-05-08肖传亮
肖传亮
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的持续、有效开展,需要培训主体和客体有足够的动力支持。现阶段的客观因素决定这类培训激励的重点在于参与培训的农民方面,且这类激励呈多维复杂状态。激励过程一般呈累积型表层单一因素激励到深层多因素综合激励形态。
一、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动力激励的层次与重点
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关键性措施,但这类培训的持续、有效进行,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动力机制。这类培训的主体是政府、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等,其中政府是最主要的部分。客体是城市化区域(包括城市本身在内)的当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政府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国家利益的最高代表者,自然要责无旁贷地承当这类培训的重任,所以政府激励是一种社会属性的内生性自我激励;企业作为这类培训的主体,其积极性多受到成本耗费的短期压力与搭人力资源便车狭隘意识的影响,呈现出责任感和培训投入及管理力度上的严重不平衡;作为处于培训主体补充地位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其中公办教育与培训机构,主要受政策性指令推动,内在激励往往不够;作为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机构,除少数能将社会责任和获得正常利润很好协调起来外,多数则受获得超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与制约,他们的动力与这类培训可获得利润的多少及难易程度相联系,只要培训有一定的利润,他们则愿意组织和承担这类培训。作为培训客体的农民和农民工,在培训费用负担过重,参加培训的便利性、实效性和相关利益获得过低时,他们完全缺乏动力,如果这三方面条件改善,他们有极强的动力。由于这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改善都存在很多障碍,所以他们是这类培训最需要激励的部分,他们的动力也自然成为这类培训的动力机制构造要考虑的重点。对于企业的激励,政府主要是通过允许其将培训费用在税前列支,让企业优先挑选受训人员中优秀者为自己的员工,授予某种荣誉称号或予以某种认证,宣传典型事例等方式来开展。
二、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激励的类型与激励作用
对参加培训农民的激励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远不是免除培训费用这样简单。从所有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可得出如下影响类型:
(一)减轻或免除培训经费负担激励
这类激励是最浅层次的激励,也是最普遍、最能见成效的激励。众多调查表明,现阶段农民进城(本地农民在失地后被迫进行产业转移)务工,主要是为了生计,且80%以上没想到在一个城市长期干下去,所以他们参加培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进入企业找到一份工作,故一般不愿意花高成本参加培训;又由于他们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积蓄很少,家庭负担较重,所以也承担不起过重的培训费用。费用重与轻的标准,就目前多数农民工的状况来看,每次培训如果收费超过100元,就可被认为是过重。对于本城市郊区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的农民来讲,情况与外来农民工基本相似,尽管他们工作地区流动性要小一些,但也难以承担较重的培训费用。所以,各地政府要用中央专项财政对地方农民培训进行补贴(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专项补贴),在此基础上,真正落实配套补贴资金,对于入职前的基本技能培训,尽可能做到免费进行。对于入职(工作)后的继续培训,政府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设定免费学习条件规定,对达到条件者免费或少量收取费用。这一激励措施已在国外发达国家广泛运用,我国应加大借鉴力度。
(二)实效性激励
农民参与培训,最想学到用得上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培训主体如果能针对参与者的培训需求,认真设计培训课程内容,组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和作示范性辅导,让农民工学了就能用得上,使其能掌握一技之长,这会大大增加培训的吸引力。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相当多的培训质量太差,效果不佳,许多农民参与培训后大失所望,这种状况亟需改进。
(三)便利性激励
培训主体举办农民培训时,可在办理手续(如报名、资格审核、缴费、考试、发证、记档等)、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信息的及时及广泛提供等方面给参与培训者提供方便,以减少他们参与培训的困难。如可大力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开展培训,开通网络教学、电视讲座,将光盘、录音带送到农民手中,从而便于更多的农民参与培训。
(四)自信心激励
毋庸讳言,参加培训的农民中,有相当多的人,其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那么,培训者在培训内容、教材编写、培训方式、与学员沟通方面就要特别注意适应性问题,不能把大、中专学校的教材、教学方式乃至提问、作业、考试方式都原封不动地搬到农民培训课堂中来,不能在他们学习跟不上学习进度,达不到学习要求时进行讽刺和挖苦,或不愿意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及进行偏高标准的考试。而是应该恰当地安排培训内容和设置培训要求,讲课时注重通俗易懂,做示范引导时要注重步骤和要领表述明白无误,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考试难度要适当,要注意及时肯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注重对基础较差的学员进行鼓励,要引导他们总结和评价自己在培训学习方面的进步,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并慢慢将培训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为他们持续参与培训打下重要的基础,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五)教师情感性激励
培训教师要主动、热情地与农民学员交朋友,真诚地关心他们学习方面的困难,尽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对他们的就业、发展、素质提升等进行指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使他们信赖教师,尊重知识,热爱培训。
(六)开发性激励
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培训主体要适时对他们进行潜能开发性培训,注意对他们进行兴趣培养和学习及研究方法的引导,经常采取让他们边培训边参与企业或行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管理改革等项目,或让他们参加公开技能、设计大赛,辅之以有一定深度的科学知识和高技能内容的培训,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与能力方面质的飞跃,其结果是他们通过培训学习真正成材,企业与地区技术实力大增,同时也会获得直接的或间接的技术效益。如天津津美陶瓷公司,由于一套从德国进口的电控设备频频出现故障,每次出故障后要停工多日等国外专家来修理,既要花去三四十万元修理费用,还要承受因停工停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后来企业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外来农民工主动请战试修理这一设备,他边自学边参加培训,然后将所学知识与技术运用到设备修理实践中去,很快就掌握了关键性技术,不久,他在设备再出故障时不仅能完全修好,而且还不断改进设备的设计与装置,最后几乎是从头到尾对原设备进行了根本性改进,改进后的设备水平远远高出原设备的质量与性能,既为企业创造了上千万元的效益,个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级技师(可认为是高级工程师)。
(七)资格激励
与农民工培训相配合,全国企业应尽快实行上岗资格证书制度。对于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或参加了培训没获合格证书者,企业不能马上录用上岗,要就业就必须补课培训。对于个人创业的人员,也要实行资格准许制度。这可以使应受训的城市本地农民及外来农民工丢掉幻想,克服惰性而自觉参加培训。
(八)文化与氛围激励
培训组织者要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多宣传培训的必要性;企业对参与培训的优秀农民工要及时从精神到物质进行适当鼓励;企业内部要颂扬勤奋学习的可贵精神;对于通过培训学习进步很快并达到一定条件者,要及时予以业务或管理方面的重用;把培训成绩、技能等级作为工资、福利待遇增加的重要条件。对于通过培训而成功进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者,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以通过经验介绍,以员工的名字命名,树立塑像等方式进行鼓励、表彰;通过这些方法、手段,让参与培训学习的农民工产生学习的自豪感和必要的压力。
(九)约束性激励
对培训过程及培训成绩要严格进行管理,要使那些培训中不到课、不听课,考试投机、作弊者无漏洞可钻,有条件的地方对于培训成绩要记入个人档案并储存于单位、社区或个人信息库中。对于在培训过程中严重违纪违法者要予以相应的处罚。严格的培训管理可使参与者摒弃侥幸心理,注意自身的言行,遵守培训规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十)创业扶持和项目激励
对于在城市创业(包括城郊)的农民,如果其参加了培训并取得好的成绩,除发给有关资格证书外,政府还可在创业条件上对其予以支持。如韩国政府为鼓励农民参与培训和能在农业专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规定农业后继者可申请获得培养基地金贷款2000-5000万韩元,年息5%,5-10年内偿还;专业农可申请获得2300万至1亿韩元的资金援助,年息4.5%-5%,前5年只还利息,20年内偿还本息。西欧有的国家对在第二、三产业方面创业者,只要通过培训获得资格者,也给予贷款援助,我国可以借鉴。
(十一)准许进城安家及给予市民待遇激励
政府制定政策,允许在城市工作了一定年限通过培训学习达到一定技术、技能级别的农民工最后能落户于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是一项既人性化同时又符合中国城市化、工业化需要,具有重大吸引力的激励措施。2008年7月深圳市已将具备规定条件的农民工由打工者转为新市民,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如果将培训参与和技能等级作为其中的硬性条件之一,将会大大刺激农民工持续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城市也会因该类培训的有效进行而大获裨益。
(十二)支持农民工工余攻读高等学历教育的激励
深圳市政府出资,于2008年7月从优秀农民工中挑选300人送入大学,让他们接受大学学历教育,农民工对此反响强烈,报名者趋之若骛。另外,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企业,规定平时积极参与培训,技术与工作业绩优秀的农民工,支持他们工余参加成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学习,企业负担学费,并在学习时间上予以保证,非常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内农民工的学习热情。
三、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动力激励的作用过程与机理
企业激励以一定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大致可分为约束性资格免费培训激励,这是培训激励的最低层面;日常持续性激励,较重大激励和重大激励,每一个激励层次都具有相应的激励承载类型,每个激励层次诱使农民参与的培训类型以及他们个人愿景层次呈由低向高递进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轨迹就构成了这类培训的持续性激励链和农民(农民工)持续参与培训的行动链。这根链条的形成与相互作用就反映了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激励的过程与机理,具体逻辑关系与结构如图。
四、城市化区域农民培训动力机制构建策略
(一)因地制宜
国内各城市化区域具体情况不同,比如产业结构不同,人力资源供求状况不同,地区文化教育基础不同等等,所以,政府对企业、培训机构和参与培训的农民的激励模式应既符合国家和有关政策的硬性规定,又要符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可将异地、异国的模式生搬硬套,而是要采取借鉴吸收,消化创新的方针。
(二)突出重点
当前,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农民培训的财力都是很有限的,所以,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区域要利用有限资源解决需重点激励的方面,如中、西部地区着重点要放在免费促使农民参加就业前培训和基本技能培训;而沿海发达地区可将重点由日常持续性激励向重大激励方面转变,如激励农民工通过培训学习达到有关条件而进城安家落户等。
(三)将激励思路、操作方式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对农民培训激励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没有很多现成经验可借鉴,各地在探索建立动力机制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尽快形成具体操作的有序性,避免失误和浪费时间资源。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尽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激励措施与管理方式予以保护和规范。国外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西方国家及我国近邻日本、韩国已在这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并严格操作执行,我们要注重学习。
(四)注重成本与效益的最优
培训激励毕竟不是慈善事业,它既是社会行为,更是经济行为,而且受众面极其庞大。所以,激励模式的采用与管理,一定要进行成本效益综合分析,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以期以一定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作者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在职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