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

2009-05-08邵伟志郭亚旎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研究生

邵伟志 郭亚旎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结构比例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主张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经验,从教育目标、层次、形式多样化等方面出发,建立适合我国自己的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现状;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课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界关注。由于扩招后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先进的做法,来改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提高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

我国的教育模式产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几个阶段:①学习和模仿日本和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②兼容美国教育制度和德国培养模式的发展阶段;③转向苏联模式的变革发展阶段;④重新回到欧美模式的探索阶段;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发展阶段。我国保留着多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痕迹,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我国的学位制度初期,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的高级人才,博士层次主要是培养“学术精英”,而硕士则是培养学术专业人才和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教学科研的教育方式。但由于受“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多以教学为主,轻科研研究。

2、研究生结构比例不合理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扩招,也出现了研究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本硕博比例不协调,特别是本硕的比例失衡,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998年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7.25万人,在校研究生达19.89万人,其中招收博士1.50万,硕士5.75万人,研究生与普通本科生比例为1∶14.9,硕士与博士比例为3.83∶1。2006年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40万人,在校研究生为109.1万人,其中硕士、博士比例为5.65∶1。美国1950年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为1∶10.2,1981年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为1∶4.1。

3、重理论课轻实践应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较为僵化简单,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研究生学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没有交叉学科知识的基本储备,动手能力差。相应的课程设置中也不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安排,多数学习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很难参与到一些重大社会科研项目中,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仍然不是对科研有贡献的人才。

4、独立的科学院体制限制了大学作为科研基地的发展

我国从50年代学习苏联设置了科学院体制,政府把相当比例的科研基金给了科学院,减少了大学的科研经费,同时一些倾斜政策又使得普通高校无法获得重点高校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研究生的科研经费少的可怜,难以真正搞科研。

5、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

由于对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和制度层面的问题,我国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已经对学科专业划分的很细,这种过早的专门化教育使人误以为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虽然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中指出是培养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但在执行中没有真正落实。一些学校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导师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也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

二、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及新趋势

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三种:学徒式(或导师式)培养模式、专业式培养模式(或系科模式)、协作式培养模式。学徒式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论文写作,其培养目标是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培养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者;专业式培养模式则更强调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培养目标兼具理论性或基础性与应用性或功利性;协作式培养模式是指现代大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高校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型人才。当今世界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这三种模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国属于第一种学徒式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模式的结合体。

这三种培养模式各有优劣:学徒式模式兴起于德国,培养过程要求非常严格,学生的质量较高,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尤其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但是,其价值目标不适合开发型等高层次人才的价值目标实现,也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师生间的衣钵继承关系不能适应新世纪开放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专业式的培养模式优越性在于使研究生教育适应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为社会不同价值取向的高层次求学需求提供了可能。但是,其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利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协作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使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更好的实现了其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它的主要缺陷在于其多元化,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高,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差别也比较大。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我国现存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及实践也形成自

己的特色:第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分别为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两级,形成了以硕士教育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其目标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者及高等院校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直至专业学位的设立,逐步开始注重对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注重对研究生的课程教育,硕士课程学习的时间要求不低于全部学习时间的一半,博士生也要求学习一定的课程。第三,我国研究生教育设有双重培养体制,即高等院校和设有硕士点、博士点的研究机构均有权授予学位。

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首先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开放社会的社会成员个体发展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目标多样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当向应用性的目标倾斜,尤其是硕士教育的阶段,应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硕士生教育目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把学术研究的职能上移,交由博士的教育目标去实现。

2、教育层次多样化

通过建立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将研究型硕士、博士与专业硕士、博士区分开,从而满足不同价值取向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在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上,要加快博士生层次的发展,逐步使博士生教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层次。

3、教育模式多样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究生教育模式现在是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并存,主次教育模式相结合。在我国这三种模式也同时并存,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在专业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协作式,把学徒式教育模式放在博士阶段,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研究能力。

4、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业余学习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同时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学习年限方面也更趋向弹性化。

5、建立研究生质量考评体系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议构建一套可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考评体系,参考一些指标数据,包括指导教授的资格审查,学生的课程设置等,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盛兵.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 周玉请,沈红,毕世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及带给我们的启示[A].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4).

[3] 张乐天.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思考.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5).

【作者简介】

邵伟志,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教,硕士.

郭亚旎,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培养办,主要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硕士.

猜你喜欢

培养现状培养模式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浅谈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法庭速录技能的培养现状及前景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