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亮:绝壁上的石头寨

2009-05-07张锡磊

森林与人类 2009年4期
关键词:郭亮辉县市绝壁

张锡磊

中国一些古村落主要是为防寇或预防敌人侵害而建的。如贵州省安顺市东北部街道布局如“迷魂阵”的鲍屯村,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部龙凤镇的张壁村,在建造之初都有明显的防寇阻敌的目的。随着岁月变迁,这些古村落逐渐走出封闭状态,开始向外界开放,但人们追求幸福的初衷依然如故。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的郭亮村就是这样一个建在太行绝壁上的古老村落。

郭亮村处在河南和山西交界的地方,算起来已有上千年,在这千年的岁月里,这里的居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只有一条在峭壁上凿出来的天梯。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村民们才在峭壁上炸山钻洞,打通了与外界的通道。

陡崖峭壁上的古村落

从河南郑州出发,一路向北,过了新乡就到了辉县市,郭亮村就位于辉县西北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莽莽太行山上。郭亮村附近的太行山有着独特的地貌,集雄、峻、奇、险为一体,1990年时被确定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

从辉县市乘车一路向西北,两边是平缓的原野,距郭亮村大约只有几公里远时,突然迎面出现了一道高耸的石壁,如斧劈刀刻一般,笔直笔直的,横亘于河南和山西两省的交界处,那里成了两省各自的院墙。

坐车去郭亮,必须要穿行太行山大峡谷,经过绝壁长廊郭亮洞。郭亮洞开凿在峭壁的半山腰处,山道弯弯,崖石壁立,走廊随峭壁延伸。在昏暗的洞穴里穿行,走不多远就有一个窗口,当时为便于清除石渣的这些窗口早已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道路在光线的作用下呈现出一条条奇异的光影,透着宗教般的神秘。

山崖对面,也是直上直下的山崖,山体就像被生生在这里撕成两半,中间幽深的峡谷中有溪水流过的痕迹,但是早已干涸。

在山崖上,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属于郭亮村的一个自然村,房屋顺山崖走势而建。这个小村落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崖上人家”。根据村前石碑记载:崖上人家海拔1297米,有一座孤峰与绝壁游离10余米,名为另山。明末清初,有人家在此居住,就当地木石建造房屋,门外数尺就是130多米高的绝壁,被称为另山村,又称崖上人家,是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太行古民居。

现在崖上人家的部分居民已经搬到对面的郭亮村了,无论是崖上人家还是郭亮村,仿佛就是个石头的世界。在村寨中行走,随处可见的是那些石磨、石碾、石巷、石桌、石凳、石床、石阶、石房、石坝、石路、石碗、石筷、石桥、石斧、石锄⋯⋯让人完全溶浸在石头的奇妙怀抱之中。

石头房很多都是二层楼式,屋脊沿线都有灰砖装饰,门楼上有砖雕,门板上有精致的铁门环。

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

郭亮村最早建于何时,为什么要在海拔1200米高的悬崖上建这样一个村庄,虽然用历史资料无法考证,但在郭亮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郭亮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建立了“新”王朝,在此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有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名叫郭亮,他的起义军不敌“新”王朝的镇压,打了败仗,退守到太行山,想凭借太行绝壁固守,可惜最后兵败山西。从此,郭亮驻扎的山寨便以郭亮村的名字流传至今。

说起郭亮在郭亮村期间的故事,村里人都能讲的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大家讲得最多的是一个“金蝉脱壳”的故事:郭亮带领兵马驻守汉王寨,官兵多次进攻不能取胜,后收买了郭亮的部将周军,周军自以为地形熟悉,用兵守住山口,企图困死郭亮,郭亮在马头山上挂起一只山羊,羊蹄下放一个战鼓,山羊不停的蹬击鼓面,发出击鼓声,郭亮以此为掩护,带兵到郭亮村休整后,转移到山西省。数日后,山羊饿死,鼓声停止,周军上山一看,原来是中了悬羊擂鼓之计,一气之下吐血而死,被埋葬在山下的周军场。

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郭亮村还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是著名将领许世友战斗过的地方。山下一带也是李向阳“平原游击队”活动的根据地。

农民起义军也好,八路军也好,看中郭亮这个地方,就是因为郭亮村在悬崖之上,是个易守难攻的堡垒。

唯一通道是悬崖上的“天梯”

说郭亮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主要是因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这个位于绝壁之上的郭亮村与外界之间根本没有路,通往平原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凿在悬崖上的“天梯”,从辉县市沙窑乡西梯坡村顺天梯登崖顶是件相当累人的事情,也是极其危险的。

“天梯”最宽处1.2米,最窄处0.3米,最陡处近乎垂直,前边人的脚几乎要踩上后边人的头。

天梯之苦,苦熬没尽头,在攀爬天梯走向外面世界的同时,天梯720个台阶也给郭亮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些痛苦和记忆也许只有郭亮村的村民能够体会。

村里的姑娘赵新月走天梯上学,从半山腰摔下滚到山沟,所幸沟里雪厚,捡回一命。

驻村干部齐建到乡里开会,大雪封山却又不能不去,脱掉鞋袜后沿天梯踩着厚厚的积雪下山,手脚严重冻伤。

现任村主任李银秀的母亲当年突患重病要送到医院,几人找来担架,将病人牢牢绑在上面后从天梯向下传递,可惜送到医院时病人已经去世。

天梯给郭亮人日常生活带来的痛苦远不止此,村里饲养的生猪,刚刚达到国家当时定的收购标准64公斤时就要赶快送下山,“再大就弄不下去了”;村里的特产山里人只能用麻袋背下山,很多被挤压烂掉,一斤只能卖3分钱,而用扁担挑来的就可以卖到每斤5分钱。

因为没有路,外地的姑娘不愿意嫁到村里,村里娶的都是本村的姑娘,再往后就两家“换亲”,之后又3家“换亲”,郭亮村只有300来人,无亲可换就只能打光棍,以前村里打光棍的特别多。

6年凿出1公里郭亮洞

“老人叹气声不断,何时撤梯把身翻,左想右盼总有天。”自古以来,郭亮村世世代代的村民都对有一条出山的路充满着深切渴望。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郭亮人试着沿天梯的路线修一条能通车的路,但刚开工就干不下去了,当时参加修路的李章所介绍失败原因:“这个坡度太陡,根本不可能修成路。”

1966年,郭亮人再次尝试通过邻村会逃寨修一条出山的路,这次前边测量后边修路,历1966年秋冬两季,终于修了3公里路,但问题又出现了。从这个村子出山,最少要多走15公里,更重要的是从这儿下山,路的弯道太多太急,根本没法走。这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3公里长的路也被废弃。

虽然两次都失败了,但郭亮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新的出山路线。

又是5年光阴。1971年秋,申明信和王启昌到邻省山西送小米,在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看到工人正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友谊隧道”,工人们从悬崖顶端被绳索吊着放到半山腰,然后打洞放炸药开凿隧道。这种顽强的精神触动了两人,再次萌发修路的念头:为何不能从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隧道出山呢?

两人从山西匆匆返回,召集全村人开会,定下开隧道出山的方案。

为购买炸药、雷管、钢钎和铁锤,村民们卖掉了村里的1000只羊和所有能卖的大树,6个生产队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家家户户也把积蓄的钱拿出来。

1972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之为“龙抬头”的好日子,郭亮村13名被挑选出来的青壮年劳力走向悬崖前,用钢钎、铁锤凿洞,装炸药,放导火线,点燃,一声巨响响彻郭亮村的天空。

按照村里的统一安排,凿洞的人共13名,其中一名负责做饭,另外12名分为4组,每组一人负责扶正钢钎,另两人轮流抡起铁锤砸向钢钎。

凿洞的人一直是13个,靠轮流选派。在6年时间内,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参与了凿洞。

卖羊、卖树的钱支撑了两年,1973年秋天全村人已经再也凑不出钱了。经过认真讨论,村里决定派出其他青壮年劳力到临近的山西省干活挣钱。刚去时是挖树坑,全村包括妇女去的有七八十人,第二年春天又去种上树,挣来的钱都用在凿隧道上了。

隧道一点点地向前延伸,修路之初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村民王怀堂在凿洞时摔下悬崖为修路而牺牲。

此后村里对凿洞的怀疑声再次冒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队不得不暂时停工。

巨大的压力向郭亮村倾泻而来,申明信再次召集大家说这个路我们还修不修,难道真的修到一半就放弃吗?经过争取,最终坚定了顶住压力继续修下去的决心。

又是两年时间,1976年深秋,郭亮隧道终于打通,郭亮人终于从天梯以外的另一条路走出了山门,自此行人、板车可通过隧道出山。

6年时间内,13个人用坏了4000个8磅铁锤,用掉了12吨钢材,在悬崖峭壁上用双手凿出了1250米长的人工长廊。

被郭亮洞改变的郭亮

从辉县市一直向西北走,大约50公里就到了万仙山,郭亮村就位于万仙山的深处。顺着蜿蜒的山路,车在悬崖峭壁间盘旋几公里后,才到达郭亮洞洞口。

郭亮洞顺着峭壁向山上延伸,洞壁上渗着水珠,不时有旅游客车和村民骑乘的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

穿过郭亮洞再向上行1公里左右,一个小村庄就展现在眼前,房子大多是用石头砌成的,泛着青色,透着浓浓的古朴色彩。据当地村民介绍,郭亮老村的房子最少也有100年的历史。

由于发展旅游,郭亮村几乎家家开起了家庭旅馆,村前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车辆。村口还立着一块题有“中华影视城”5个大字的石碑。

至今已经有40多部影视剧在郭亮拍摄,全村群众多次在剧中担任群众演员。许多农家收藏着道具、图片、资料。谢晋、于本正等在郭亮长住数月,并留下墨宝。如今村里还保存着谢晋居住的房子和用过的物品。

“现在郭亮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修建郭亮洞的主要参与人王启昌深有感触地说,是郭亮洞改变了郭亮村,现在村民的生活已经和平原的富裕村没有任何区别。

“最大的改变是村里的小伙子容易娶媳妇了。”村民李章所说,现在许多山下的,包括有些山西姑娘都嫁到郭亮村来了,甚至还有辉县市以及新乡市区的姑娘,她们认为这里会有大发展。

猜你喜欢

郭亮辉县市绝壁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爱国岂能怕挂头 郭亮
郭亮:“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
在古石绝壁前
辉县市
飞檐走壁
郭亮:“爱国岂能怕挂头”
绝壁深洞引清泉
辉县市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