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三题
2009-05-07秦志豪
秦志豪
柔茶似柴火猎猎
说到茶,人们总会最先想到天真动人的采茶女或绿树水畔优雅的品茶人,可谁会料到这细柔的叶片却是一粒粒火种,而那清香悠远的茶汤也像一触即燃的烈油?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茶农发起的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原是蜀州青城县农民。以前普遍认为,这一带是著名的产茶区,茶农不种五谷只种茶,与耕田的农民一样交税,宋太宗时,实行“榷荼”法(即政府对茶叶实行专卖),大批“采茶货卖,以充衣食”的茶农因而失业。宋朝的官员由此大肆贪污勒索,地主商人从中投机取利,富者更富,贫者更贫。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遭受残酷压迫的旁户、(又称佃客,是一种投靠户,世代相承,被豪民“役使之如奴隶”)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茶农等约一百人,以王小波为首在青城发动起义。
不过现从大量史料看,宋太祖、太宗时期,政府对川峡地区的蜀茶没有禁榷。当时政府对蜀茶的基本政策是“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北宋中期成都人吕陶也说得相当清楚,他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先后担任蜀州通判、彭州知州、梓州转运副使、成都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不仅熟悉蜀茶的沿革,还很关心茶法。他在熙宁十年(1077年)三月的奏疏中写道:“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
茶农们无论是自耕或佃耕,生产的茶叶,“乃百姓己物”。自己都可以处理,只向官府交纳赋税。这也就是《文献通考》所说的“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从淳化到天圣、皇佑年间,北宋朝廷对茶法的计议频繁,先后采用了许多办法。然而这段时间,蜀茶一直没有禁榷,只许蜀茶在川峡境内“听民自买卖”,不得自行输出川峡地区。这是宋统治者以茶易马和防止“边事”的需要。
蜀茶的禁榷开始于熙宁年间。《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说:“蜀茶旧无榷禁,熙宁间始令官买官卖,置提举司以专榷收之政。”而这时在全国原禁茶地区却已废罢禁榷。正如吕陶所说:“今天下茶法既通,而两川独行禁榷。”可见起义在前禁榷在后。但也有学者认为:王小波起义之时虽然宋政府对川峡茶叶没实行榷禁,但当地官员为了私利却效仿榷禁地区牟取暴利。
从宋代的文献记载,结合学者在灌县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到当地贩茶的不仅有茶商、茶贩,更多的是茶农。他们自种、自运、自销,既是茶叶的生产者,又是茶叶的运输者,也是茶叶的贩卖者。但不管怎样,王小渡和最初起义的参与者是茶农无异议。起义后他们很快攻克青城县。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庆),所到之处,令乡里富人大姓报其家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外一切调发分给穷人,得到群众拥护,队伍增到数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射伤。仍奋力杀死张玘,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这次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均贫富口号。
由此可见,茶,也能让人品出不平则鸣的豪爽性格和英雄气概。
最思雪水泡茶饮
想用雪水泡茶的念头不是来自茶论专著,而是始于很早以前读《红楼梦》。
在小说第四十一回上节“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贾母等人酒足饭饱来到栊翠庵,妙玉在花木繁盛的小院为贾母用旧年蠲的雨水在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中泡上老君眉后:
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她出去,宝玉悄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当妙玉边说边笑用不同的器皿为宝黛二人斟了茶后执壶来到宝玉面前,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你看这雪水泡的茶,不说茶具的精,环境的美,只看品茶人的天真情态和率真语言,怎不让人心动意牵?
《红楼梦》中提到茶的地方不少,似乎每饭必茶,每聚必茶,有名字的茶就有:六安茶、老君眉、龙井、枫露、普洱茶等。对泡茶之水也评述的不少,对泡茶的器皿也可谓极尽渲写。但这“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雪水茶”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情结。
让这个情结复苏的是后来读《金瓶梅》,书中虽提到不少茶,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多是花果茶,如什么胡桃茶、松子茶、蜜饯茶、木樨芝麻薰笋茶等等,但在第二十一回却写了吴月娘扫雪烹茶一节。记忆中西门庆一家总是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而这一回写月娘扫雪烹茶,却将书中极少的和谐场面推到了顶点。因而更思念能喝一杯雪水泡的茶。可惜所居成都四季温润很难见雪,有时虽见雪花飞扬但落地即溶,哪还能积一杯水来泡茶?
直到有一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一早在床上就觉异样,起床打开阳台门一看,女儿墙上居然积有几毫米厚的雪。于是一声惊呼,把老婆女儿全部喊起来。拿出一个不很大的白瓷盆,一起动手小心翼翼抓不沾灰尘的雪,居然弄了一小盆。一上午女儿都不时报告雪溶的程度,那等待的心情可谓难以言表。后来雪终于溶化殆尽,便将雪水倒入水壶,烧开后注入投了茶叶的双龙杯。看着这杯雪水泡的茶,虽觉得少了点扫雪的雅趣,但毕竟释解了心中雪水泡茶的症结。浅浅啜一口,觉得与寻常水所泡并无什么区别。深深抿一大口咂巴几下吞入腹中,也无让人回肠荡气的感觉。郁闷良久,自言自语道:可能现在污染大了,这雪已不是从前的雪了?
若能天公作美巧遇大雪,一定再炊雪烹茶细细品之。
蒙山归来忆茶香
初游蒙顶山,全是因为茶,因为那“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名句。后来才知这颇具煽动性的诗句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载的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中说:“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把蒙山茶与古名曲并列称颂。黎阳王的《蒙山白云岩茶诗》中说:“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清代名士赵恒的《拭蒙茶诗》,对蒙山茶更生动形象地加以称道:“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亲手煎。一壶沁入诗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据载,蒙顶茶始于西汉,距令已有两千多年。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真沿袭到清末。蒙山贡茶又分为“正贡”与“陪贡”:每年春茶采摘时,由地方官择吉祥之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灵,然后按夏历周岁天数,采芽叶365片,精制成“正贡”茶,专供皇帝祭祀宗庙之用;“陪贡”茶则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蒙山位于名山县西部,与雅安接壤,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回峙,状若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常年细雨蒙蒙,烟霞满山。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复盖,下有精气滋养。”清代康熙年间名山知县徐元禧的《竹枝词》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蒙山变幻多端的云雾特征:“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
其实蒙山茶好除了自然环境和制作工艺外,还因为一个凄美的传说:
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化成了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时正巧碰见一个砍柴的青年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将茶籽赠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
鱼仙走后,吴理真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
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80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被人尊称为茶祖。
品饮这样的茶,何止是一个“香”?
从蒙山归来已十余年了,城中的茶馆不少,卖茶的商店也多,茶的品种档次应有尽有,但总也找不到蒙山茶中那难以言说的意境……
本栏目责任编辑:张即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