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动力
2009-05-07寿志德
寿志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站在一定的教育高度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改善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动力.
一、备好师生感情课
1.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亲密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正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也逃不了一个空虚.
作为数学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潜能;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期待的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教师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把爱的甘泉洒向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让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学生也因此会真正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也愿意主动向老师倾诉内心苦恼和种种愿望,从老师那儿及时得到爱抚和鼓励.
2.用教师的言行亲率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为师者必须言行一致,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最善于模仿自己的老师,有些学生因为遇到一位优秀教师因而树立了长大成为教师的理想,还有些学生受学科教师的影响进入了该学科领域.我跟我的一位学生谈心时,他的一句话让我意外,也使我深思:“老师,我是因为你才努力学习数学的.”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呀.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而且也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了学生,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这不仅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的热忱和兴趣,而且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理智感.
二、创建和谐数学课堂
1.创设一个能吸引学生参与探究的学习情境
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的学习材料.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曾有一次公开课,刚开课,我就给大家讲了下面的故事:“今天一大早,太阳从西边冉冉升起,我看了看日历刚好是2月30日,正是我的体育彩票的开奖日期.于是我很快查电脑,天哪!你们知道出了什么事吗?”学生哄笑:“中了.”“是啊,而且是我期待已久的500万哪!”话音刚落,全堂哗然.我示意大家安静:“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这个故事中哪些是可能性事件,哪些是不可能性事件?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可能还是确定》”这堂课正是由于精彩的故事,所以上得非常成功.
2.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判定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教师在纸上剪出一个三角形,将其撕成两部分(一部分保留三角形的一个角,另一部分保留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何再剪一个与刚才一样的三角形.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被广泛地调动起来,探究活动进行的非常顺利.教师归纳了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以下三种:(1)只需利用第一部分(保留三角形一个角的部分);(2)只需利用第二部分(保留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的部分);(3)两部分都需要.教师再带领学生对这三种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悟出了道理:只需要第二部分,即一个三角形只需要两个角和一条边,它的形状和大小就能确定下来.(这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这样,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获得了自信.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3.营造和谐氛围,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允许”:学生错了允许重来;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让教学环境具有民主精神.通过双方主体意识的唤起,确保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协作,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1)课堂上,亲切、期待、鼓励的眼神,富于情感的表情,大方端庄的仪表,恰到好处、强化主题的手势,适时变化的位置和姿势,使师生融为一体,关系亲密,交流畅通,并用之抑止、矫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在亲切、轻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地学习.(2)在讲台上也好,在学生中也好,只因你在,教室便处处飞扬着“数学感”.你的力量体现在精练、准确的语言,节奏明快的语速,引人入胜的语调,旁征博引、环环紧扣,机智灵活、幽默风趣等方面,解题教学中,既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稚化思考,又居高临下,合乎逻辑地分析,熟练的解题技巧,敏锐的判断解答学生学习的疑问,用教师的数学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重视数学作业环节
1.精心设计作业题
教育家卡罗尔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达成度等于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越少,学习的达成度则越高.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教师有准备的选材,针对课程标准的主干内容进行研究,突出知识重点、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注重题目典型性、易错性.精心设计这些典型练习、易错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作中适时写点评语
孩子是单纯、冲动的,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自信,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当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则会维持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即便是失败了,也要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取成功的希望,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例如:在作业中难免会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思考题,如果教师仅仅就在旁边画上一个大大的红色“×”,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总会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寻找“亮点”,在旁边注明:“到这儿的思维很正确,再继续想一想,你就成功了”;或是“老师为你的进步而高兴”;或是“你是进步最快的,继续努力!”;或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再想想”;“加油”等等.不急于给学生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当作业发到他们的手中时,学生们都会认真地思索,再来尝试一回.再如:当作业中出现精彩处,随手批下一个“好”字,往往使学生在拿到作业本时露出成功的喜悦.“你的解答更简单、更妙,出乎老师意料,好!”、“你的解法不同凡响,很有数学才能.”、“这道题的解法新颖独特,敢于创新,聪明!”在接下来的作业中,学生更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期得到更优的评价.
总之,我们应努力通过课外、课堂、作业三个渠道,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感情共鸣,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我们所授数学学科上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任度,让沉寂的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课堂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