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45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2009-05-06杜新玲
杜新玲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发作期和缓解期加以中医辨证论治,发作期用自拟止咳平喘方,缓解期用加减陈夏六君汤,观察两组用药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6、12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7.8%;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4.4%和73.2%;复发率分别为20%和43.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总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临床治愈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复发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愈率优于单纯西医方法治疗。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西医一般采用吸氧、抗过敏、解除支气管痉挛,抗感染等综合措施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对控制哮喘再次发作效果也不佳,况且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反复使用,使哮喘反复发作的患者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笔者自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男14例,女31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2~17年;对照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18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按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氨茶碱,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吸入喘乐宁,吸氧,有感染者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治疗。
1.3.2.1 发作期 加用自拟止咳平喘方,组方:麻黄15 g,杏仁10 g,丹参10 g,桃仁15 g,川贝母15 g,半夏15 g,地龙10 g,葶苈子15 g,苏子10 g,陈皮15 g,五味子20 g;痰热甚加黄芩12 g,鱼腥草20 g;偏寒痰加细辛3 g,干姜10 g。
1.3.2.2 缓解期 加减陈夏六君汤[3]。组方:太子参15 g,云苓15 g,白术15 g,陈皮6 g,法夏12 g,浙贝12 g,北杏10 g,莱菔子12 g,僵蚕12 g,甘草6 g。
以上方药每天一剂,加水煎至200 ml分2次温服或一次顿服,15 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疗效标准确定疗效。临床治愈: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停药后保持无症状1年以上;显效:治疗期间哮喘急性发作每周<1次,夜间哮喘症状每周<2次,皆为轻度发作,呼气峰流速变异率<20%;好转: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每周≥1次,但每天<1次,夜间哮喘症状每周>2次,呼气峰流速变异率20%~30%;无效:症状、体征及发作频率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率100%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复发率:观察组45例在6个月、一年内复发分别为1、8例,复发率为20%(9/45);对照组41例复发分别为3、15例,复发率为43.9%(18/41),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内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咳嗽和喘息。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于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病变。患者每因接触物理、化学性刺激及病毒等变应原常被诱发,因此本病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西医治疗主要以平喘化痰、抗感染、皮质激素应用、B受体阻制剂和茶碱类药物等为主。目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仍不甚理想,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患者由于经济、文化及畏惧激素等原因,用药依从性普遍低,部分患者对氨茶碱或β2受体激动剂不敏感;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抗生素的反复使用导致耐药性,呼吸道感染未能有效控制,造成痰液黏稠,阻塞气道;糖皮质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突然停用激素引起“反跳”;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呼吸性酸中毒等,造成本病的难治性。
哮喘属于祖国医学的哮病范畴,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中医学认为,喘证发作期主要是由于痰气瘀阻、肺失宣降为主要病理机制,由于痰气壅塞气道,气管挛急不利而导致喘息气短、呼吸不利、痰涎壅盛、胸闷气塞等诸证。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痰浊内伏于肺则是其宿根,感受新邪则可发病。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哮喘“发作治标,平时治本”,一直为中医治疗哮喘的准则。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无论是在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都应着重于祛邪痰。根据中医理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发作期以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为主,用自拟止咳平喘方,缓解期则以健脾化痰为主,兼以止咳平喘,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减。
中药方剂中:麻黄有扩张支气管、解除气管痉挛的作用,并有抗病毒、抗过敏及拟肾上腺素的作用。杏仁助麻黄止咳平喘,丹参、桃仁活血化瘀,能促进肺脏血流,改善肺循环,增加肺脏的气血交换,提高血氧饱和度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用川贝母、陈皮、半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葶苈子、苏子降气泄肺,化痰平喘。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畅,则肺气肃降,喘息自平;地龙能祛痰止咳,解痉镇静,有抗过敏及消除支气管痉挛、水肿,减少气道阻塞的作用。五味子煎液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及松弛平滑肌作用。中药治疗哮喘可通过多个靶点发挥作用,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对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也取得较好疗效已见多家报道。如谢洪波等[4]报道治疗46例,总有效率为95.6%,赵杰等[5]报道治疗36例,总有效率为94.44%。蔡茜虹[3] 报道治疗64例,总有效率为96.9%。本组45例,总有效率为95.8%。本组资料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临床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是提高了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且简单易行,患者的依从性也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11.
[3] 蔡茜虹,郭雪霞,朱敏.中西医结合治疗64例支气管哮喘.广东医学2008,1(1)145-146.
[4] 谢洪波,安美华,刘建秋.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46例.吉林中医药,2006,26(1):41.
[5] 赵杰,金沈蓉,王琰.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6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7,25(5):39.
[6] 张文康.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