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要有“语文性”

2009-05-06齐可群

成才之路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

齐可群

摘要: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关键词: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性

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并不存在。数学课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出来。但语文课不同,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所以,“教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新理念认为语文课就是要教给学生日常生活的“智慧”。于是,我们教学生和谐共处、生存发展、做人做事、爱护环境、自立自强等等,真是做到了“语文即生活”。可是,我们不禁思考,既然如此,只要有生活就够了,要语文课干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是否缺少了“语文性”?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黄山记》:(1)教师用电脑投影出课题《黄山记》。(2)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3)教师用电脑投影出一组黄山景物的图片。(4)让学生讨论黄山的景物。(5)让学生列举见到过哪些山川河流。这堂课将学生带入了生活世界,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教师教得热闹,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气氛活跃。但同时这也是一堂非语文的语文课,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妙,都被抛弃了。课文所有的“语文性”的内容统统被颠覆,被消解,被抹杀掉了。学习《都江堰》一课,有老师用各种材料为学生展现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让学生知道都江堰是如何激动人心、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充满智慧和才干等知识,却忽视了文章是如何用精妙、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这些知识呈现出来的,忽视了我们从中该如何学会表达方法。教学《宝玉挨打》,带领学生讨论“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教学《荷塘月色》,让学生讨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讲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让学生讨论“高度是否够三千尺”。语文老师成了历史老师、地理老师、美术老师、政治老师、物理老师……

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课程的语文性。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他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有的指向人文、数理、逻辑,有的指向哲学、技能、艺术等)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不必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有时,我们对于选文指涉的信息津津乐道,体验探究,却忽视了它是如何用语言将信息呈现给我们的,这就使语文失去了它特有的“语文性”。语文学习失去了范畴和底盘,每个教师都可以任凭一己感觉和喜好来制造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无法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只能看课堂上的热闹程度来评价教学效果;语文学习难以实现迁移,语文教学走向“非语文”。

针对这种情况,李海林先生尖锐指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掌握这篇课文的‘表达式,而要掌握它,则必须从理解‘表达式与‘表达内容的关系入手……这一规定决定了对内容的教学不能脱离课文的‘表达式,脱离‘表达式的分析其实就不是语文的分析了。”也就是说,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懂得“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要渗透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等知识……但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当好语文老师。一句话:我们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立足于文本言语的表达方式,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具有“语文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语文的本质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我们有时候总想在课堂中尽情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特别是在观摩课、评优课上,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从课件展示到小组合作,从花样朗读到表演课本,从提问启发到自由辩论,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体现自己的新课程理念!而评课人也常常把课堂是否热闹、学生发言是否多,当做评课标准。实际上,语文教学要有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课文中的很多东西必须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冷静思考,深入领会。所以,我们的着力点应放在学生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读书的自然规律和顺序,尽量缩减课堂中过多的一相情愿式的提问,站在学生的阅读需要上设计教学环节,突出“语文性”。

今天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和苛责,目的是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充分发挥“语文性”,更好地履行语文教育的职责。让我们的语文课紧密结合语言文字,从阅读和理解语言文字出发,归结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从而上出语文课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土荣.如何在综合学习活动中突出语文性[J].广东教育,2004(7).

[2]李海林.语文教学的“语文性”[J]. 语文教学通讯,2005(9).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艺术设计与基础科学系)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