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2009-05-06曹传锐
曹传锐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将获得新的提升。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改革促进者,需要在许多理念上加以改变。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课程的被动执行者。由此导致忽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成长,教师不能在学生的发展中共同成长。而新课程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条件。要做一名称职的现代教师,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锻炼不断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并且一个出色的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的本领,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地发展。
新课程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在新课程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这些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但是教师角色的发展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新课程的实施与原有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评价标准、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等都可能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此,教师将面临许多困难与障碍,而教师就是要面对这些困难,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知识逐步深化,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接受在职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培训,改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改变教研观念和方式,改革刻板化的统考制度、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1)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教育部高度重视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有效性,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基本原则,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有效培训。就培训层次而言,全国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培训体系,层层衔接,确保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得到准确、完整地传达。就培训内容而言,通识培训、语文学科培训、语文教材培训等相结合,相互渗透与交融。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各自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和师训功能,尤其是专家进校、进课堂这种“校本培训”,无疑是此次课改中出现的有效师训创新。
(2)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在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同时,语文教师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课程的附属者和教材的“传声筒”,而是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人文、网络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进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积极主体。
(3)改变教研观念和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新课程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教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进行充电。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说:“如今,要使学生获得‘无穷水,就必须教给他们发现和开启‘源头活水的眼光和能力,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说,没有阅读习惯、思考习惯的教师,不能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教师,必然遭到新课标、新课程的淘汰。”这是具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的语文教师的心声,表现了与时俱进、长葆青春精神的教学信念。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可能去真正拥有教育体制所给予他们的开放和自由的课程空间,最终完成自身职业角色的三大转型:语文教师应由课程计划的消极执行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其课程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激励者。
(永兴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