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歇后语的语用效果
2009-05-05张聪义
张聪义
摘 要: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其功能性视角出发,甄选若干交际歇后语例,运用维氏多维分析法对其进行语言 顺应及其语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汉语歇后语的语用现象及其效果同样可在维氏神奇的语用功能视角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佐证了维 氏“将语用学看作是一种功能性综观,由此顾及语言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的语用观点。
关键词:语用效果;顺应现象;语境因素;语言选择;动态顺应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61-05
An exploration of pragmatic effects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ZHANG Cong-y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24,China) Abstract:Based upon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by Verschueren,an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adaptation and pragmatic effects of a number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used in and picked out from some Chineseliterary works is made from 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y factoring in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structural objects ofadaptability,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and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Then the pragmatic purposes and communicative effectsachieved by such adaptation phenomena explained hereby are also discussed and justified by som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y Verschueren in his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Key words:pragmatic effects;adaptation phenomena;contextual correlates;language choices;dynamicadaptability
歇后语是汉语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俗、生动、形象、幽默、含蓄、风趣,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历来为民众所喜闻乐见[1] 。歇后语作为交流思想的固定造句材料,同成语、谚语和惯用语一样,是汉语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分[2]。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 的实用学,主要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 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3]。维索尔伦认为,语用学应该研究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4]70。变异性作为语言的 一种属性,决定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不是机械性做出来的,或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 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 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5]。从顺应论的功能性视角出发,维氏还认为在预设使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顺应性才是语用学应 该关注的核心问题,语用学并不是语言学的任何独立分支学科,它所需要回答的应该是“语言资源如何被使用”这一实质性问题。从这个意义 上讲,语用学不可能构成语言学理论的另一组成部分,而仅能提供一个截然不同的理论视角。语用学没有具体或特定的语言外部现实作为 其对应的研究对象,因此它在维氏眼里只能是一种功能性的视角或综观,凡是涉及语言的方面都有可能成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4]79 。鉴此,根据维氏顺应论的核心概念及其语用功能视角观,笔者力图从汉语歇后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这一视点出发,试就歇后语在汉 语交际中的语用现象与效果略作探析。
一、歇后语的语用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剖析
权当把语用学视为一种功能性视角,或许就会发现下列事实:关于语言使用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结构层次上,换言之,语用 学与任何类型的形式——意义关系都是相关的。就语言顺应而言,维氏认为应该综合考虑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等各项内容。
语境是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作为语境的焦点,无论是话语的产出或是话 语的解释都离不开交际双方,但更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因为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具有多重的身份,而且 在不同的情境中还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在交际各方的身份之间也会不断地进行转换,甚至从听话人角度估摸或监控自己即将讲出的特定话 语的效果。此外,交际者的重要性还可体现在他们从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中选择相关物充当语境成分[6]。既然语言是 人类的交际工具,那么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的顺应必然密不可分,选择通常只是手段,顺应才是真正的目的。人类之所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不断做出选择并顺应语境,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人们都会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这种选择既可 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选择的原因既可来自语言内部本身,也可来自语言的外部。顺应的阶段总会涉及交际的时间维度或动 态过程。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指语言过程在时间维度上的发生、展开和结束。维氏认为,交际动态过程的原料是时间,如果说存在任何交际 普遍性的话,那么很明显,所有交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7]。交际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因此,顺应过程的最佳考察途 径便是研究语言如何顺应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一方面,每个交际者的个人心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 言语行为中某些高度动态的因素如知识或信念等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相关概念也有可能根据交际的时间维度来加以区分,例 如:“预设”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共享的知识(即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前就共同知道的东西),“会话含意”在说话前属于说话人的知识 世界,说话后如果表达与理解成功,也就成为听话人的一部分新知。若从语义或命题内容层次上看,话语的明说与隐含、已知与未知等总 是随着交际的推进而变化,一个信息结构中的新信息在下一个信息结构中变成了旧信息[4]96。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话推理取决于 交际过程,同时也对交际进程施加重大影响。由于顺应程度不同,这一过程必然存在较大差异,顺应程度对这一过程发生的速度也产生很 大影响。交际双方会对这一过程进行评估,再对错误的推理实施修正。生活中涌现的具有较高凸显程度的会话修正现象往往体现了交际者 的动态顺应过程。意识凸显程度是一种相对概念,并非所有选择都在同样意识程度或带有同等目的情形下进行,有一些选择是自然发生的 ,另一些则是带有明确动机的。由于选择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人们顺应整个社会思维的方式也将随之变化。就某些凸显度低的表达方式 而言,听话人在理解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此时却是说话人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关键时刻,正因如此,辨清“明说和隐 含的信息”尤显重要。
现在我们不妨试从语用功能视角出发,结合文学作品中遴选出来的若干歇后语例,对语境因素和语言选择等方面的语言顺应现象和交际语 用效果进行探析,从中或许能够发现,语言很多层面的现象都有可能在这一独特而神奇的语用功能视角下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下面试举 数例略加分析。
例:韩玉德一抬手,指着石玉堂说:“往下说,说呀!”黄满囤也说:“把憋气话都掏给老杨听听。”苍大娘说:“今儿是初一吃饺子 —— 没外 人。”(阎乐丰《县委书记》第一部第八章)
例分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本质功能就是充当交际工具,用来传达信息[8]。为了达到传递信息、表达信念或思想、阐明情 感或态度等不同的交际目的,说话人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或策略。从例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不难看出,说话人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 形式,借助歇后语这一言语行为,构建并维护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成功的交际中,交际者(苍大娘)不仅仅只是依赖如词汇、语 义等语言知识,她还运用了民俗文化、交际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各色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推进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 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苍大娘选择了歇后语“今儿是初一吃饺子—— 没外人”这种汉文化独有的语言形式(歇后语从形式上看是由前比喻后解释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能够说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现成话语可被人们理解,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乃至推理,后半部分话语的明说事实上已经指出了该歇后语的本意),而 且坚信这句话不至于造成与听话人(石玉堂)之间在语言上的交际障碍,让其接受“面对熟人,无需顾虑”的信息,并且明白这一道理。作者 在句子、段落或语篇的信息推进过程或信息结构安排中,基本实现了强调、衔接、焦点凸显和话题导入等功能,使得整个段落或语篇衔接 ,也使语义更加清晰,从而保证信息的传达前后连贯、自然流畅。众所周知,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一吃饺子,家家如此, 因此这句歇后语在句中的灵活运用其实就是苍大娘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有意识选择,这种做法不仅使人倍感亲切,而且易使对方赞同自己 的观点,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又顺应了现场交际语境。特定的语言群体往往具有其特定的语言选择,从而使得交流更具文化内涵、更富 生活气息。该例中的歇后语同时体现了“通俗、生动、风趣”等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表义功能。
例:三姐儿听了这话,就跳起来,站在炕上,指着贾琏冷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提着影戏人子 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呢!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妹 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例分析:从该例中也可看出,为了实现传递信息和思想、表明情感和态度等交际目的,交际者(尤三姐)有意选择并连用两个不同的歇后 语这一独特语言形式,通过借助歇后语“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和“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的言语行为,在语言交 际中灵活运用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交际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本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实施以及语篇信息 结构安排或推进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尤三姐 选择歇后语“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和“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的恰当语言形式,让听话人(贾琏)明白“你干你的 ,我看得清楚”和“不要戳穿了,露出真相会令人难堪”等隐含之意,表达了说话人有意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选择,传递了说话人的“愤怒”和“ 讥讽”情感,表明了说话人刻意“反驳”与“警告”的心态,旨在迫使对方认同与接受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又较好地顺应 了现场的交际语境。作者在向读者进行思想传递过程中同时还发挥了强调部分信息、保持句式平衡、保持推进连贯性以及保证信息准确性 与严密性等多种作用。该例中的歇后语主要还体现了俏皮、通俗、生动、形象、含蓄等特点,说话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并灵活 连用上述两个具有较强表义功能的歇后语,才有可能达到如此的交际语用效果。
例:白莉雅一把揪住他的衣襟,把他拖到鼻子底下,满脸嗅了一遍:“满身的胭脂花粉气,还想来哄骗我。哼!破棺材改风箱——风流了半 辈子了,还像馋猫似的,见一个沾一个。”(隋发升《剑与盾》二十二)
例分析:该例显示,交际者(白莉雅)为了达到传递信息和思想、表明情感和态度等交际目的,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语言选择,借助一句俗 不可耐的歇后语 “破棺材改风箱——风流了半辈子”这种罕见的言语行为,在交际中运用通俗的社会知识以及交际时间、地点、人物、场景 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推进还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 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白莉雅下意识地选择了这一歇后语,应该说这是一种极端粗鲁的语言形式,然而,这种不文明 、不礼貌的非凡做法不仅使人倍受刺激和教育,而且易使听者或对方感同身受,领悟言者自己正在经历的一种非同一般、苦不堪言的人生 体验,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又顺应了现场交际氛围或语境。一般而言,会话推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往取决于交际过程,同时也对交际 进程施加重大影响。例中凸显程度较高的这种语言现象还体现出交际者的动态顺应过程。意识如此凸显的语言选择既是自然发生的也是带 有动机的,听者在理解中还得花费心思去琢磨言者的本意,真正理解对方话中隐含的信息。该例中的歇后语体现了“通俗、生动、形象”等特 点,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交际者(白莉雅)通过有意或无意地选用这一歇后语,的确达到非同一般的语用效果。
例:“这两道门,让我进去容易,让我出来就要费点神。不注意这一点,你要后悔的哟。”这时候,外面有一个人大步跨入,接腔道:“哟, 这是什么人,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呀!”(何祚欢《杨柳寨》第十四回)
例分析:从该例中后半部分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从外面大步跨入并接腔的那个说话人为了达到传递信息、表明态度或立场等交际目的,通 过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他(话语发出者)选择并借助歇后语“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这一言语行为(此处“口气”语义双关),在交 际中运用百科知识以及交际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信息推进还体现了说话人 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话语发出者选择了歇后语“癞蛤蟆打哈欠——好 大的口气”这一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让听话人接受这样一个信息:必须清楚自己的身份,此刻此景容不得你在此处放肆,否则……。同时 也表达了搭腔者有意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选择,传递了搭腔者的“不爽”和“讥讽”情感,表明了搭腔者“反驳”与“威慑”的心态,目的在于迫使 对方赞同或接受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这一歇后语的运用既符合搭腔者的身份,又较好地顺应了现场的交际氛围或语境。该歇后语还体现了 俏皮、通俗、生动、形象、幽默、含蓄、风趣等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该歇后语的恰当运用使搭腔者达到了语言的真正语用目 的。
例:话音未落,就听得黑影一声喝道:“狂徒休得胡说,你胜姑奶奶在此,要扫你的威风,灭你的邪气,看箭!” 唰——,一溜寒光直奔朱 疤痢眼的顶梁。朱疤痢眼叫声“不好!”赶忙把头一偏,那头发早削去了一片,惊得他猴子吃芥末——直了眼。”(姜元溪等《鲁中奇险传》 第七回)
例分析:从该例特定的语境中不难看出,作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即借助了歇后语“猴子吃芥末——直了眼”( 也说“猴子吃芥末—— 干瞪眼”)这一言语行为,在与读者构建人际关系(如:更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思)的同时,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拉近、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更富成效。在成功的交际中,作者还运用了百科知识以及交际人物、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 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信息推进也体现了作者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 作者选择了歇后语“猴子吃芥末——直了眼”这一恰当的语言形式,让读者明白(朱疤痢眼在万分危急之下像猴子吃芥末似的辣得他)瞪直了 眼,意即他(朱疤痢眼)此时此刻“惊得目瞪口呆,只能干着急而别无他法可施”,此话不易于给读者造成语言上的理解障碍,可以说这也是 作者有意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选择,这样一种描写手法易使读者赞同或接受作者自己的观点(宛如身临其境),较好地顺应了当时现场万 分危急的交际语境。作者在向读者进行思想传递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强调信息、衔接信息、保持信息推进的连贯性以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等功能。该歇后语并且体现了通俗、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含蓄、风趣等特点。恰当运用这个具有极强表义功能的歇后语使 作者达到选择语言、顺应语境等目的,并在其笔下生辉的语言描述中产生一种良好的语用艺术效果。
例:(关公)谓关平曰:“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平曰:“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 ,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例分析:从该例特定的语境中我们不难觉察:说话人(关平)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并借助了歇后语“初生之犊不惧虎”(也作“初生犊— —不怕虎”)这一言语行为,并在与听话人(关羽)构建和谐关系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必胜”的信念、传递了其因年轻气盛而“不服”的情感或 流露了其因少不更事而“轻敌”的思想或意识。说话人(关平)虽然年纪不大,但在交际中却能运用百科知识以及交际人物与场景等非语言知 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父子两人之间的交际实施与推进也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 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关平选择了歇后语“初生之犊不惧虎”这一恰当的语言形式,让听者(关公)明白“(关平)年轻人虽然 缺乏经验,但却无所畏惧”,就像“出生不久的小牛,不知老虎的厉害,因此压根儿不怕它”的道理一样,这是家喻户晓的事,不会造成语言 交际障碍。实际上,关平口出此言也是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有意选择,这种做法易使对方赞同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又顺应了现场交际语境。该歇后语体现了通俗、俏皮、生动、形象、诙谐等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该歇后语的恰当运用使说话 人达到选择语言、顺应语境等目的,并且产生良好的交际语用效果。
二、讨论与小结
维索尔伦认为,语用学只是关于语言现象或对语音学、音系学、语义学等横向分支学科研究对象的一种功能性视角或综观,由此顾及语言 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并且应该研究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进行灵活多样的动态选择; 商讨性可以说明语言使用者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而非依赖僵化的、固定的规则和结构——功能关系来进行语言选择的,这一点恰 好表明,在语言使用中存在着多元的不确定性,正因如此,语言的选择过程是一个有弹性、可商讨的过程;顺应性则能使人们从一个不断 变化的选择范围中做出可商榷的语言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交际的需要。基于此,本文根据维氏顺应理论,从其功能性视角出发, 试从中国文学作品中选出6个交际歇后语例,通过运用维氏四个维度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语言顺应及其语用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 先,语言既然常被描述为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然而与其他许多工具不同,它被“制作”出来之后,并不能独立于其制造者(人类),而且也 不会一成不变,它需要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当人们描述语言实体的意义并解释其形式时,也都必须经常参照其得 体使用的条件;其次,顺应性是双向的,语言选择顺应事先存在的环境因素,语言选择也会改变环境;最后,汉语歇后语的语用现象及其 效果一样可在维氏神奇的语用功能视角下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研究结果同时还佐证了维氏独有的语用观点:“将语用学看作是一种功能性 综观,由此顾及语言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这无疑也为维氏的语言顺应理论“具有超强解释力”说法提供了理据。
参考文献:
[1] 刘裕莲,徐志民.汉语歇后语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1.
[2] 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37.
[3]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
[4]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1.
[6] 钱冠连.语用学诠释[M].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8.
[7] Jef Verschueren.A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ics of communication[M].In A.Kasper (ed.).Pragma- tics:Critical Concep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41.
[8] 许明武.科技英语句层信息功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