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源:几番美几番沉醉

2009-05-05苏韶华

中华手工 2009年3期
关键词:竹雕砖雕婺源

苏韶华

去婺源,都说是看油菜花的。一番游历,才发现婺源还有另外一种美。

每年三月前后,到婺源看油菜花的人,如过江之鲫。赏花、写生、摄影……摩肩擦踵的游人,感悟着心目中最美的婺源。

疏淡水墨美景如画

群山翠荫绵延,溪水清澈逶迤,婺源山岭深处,星星般散落着许多古村落。成片的油菜花肆无忌惮地占据着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满山遍野,生机盎然。明黄的色块与徽派建筑的黛瓦粉墙相映成辉,远望,恰似一幅意境绝美的中国山水写意画。

徜徉在一条条古巷、老街、长滩中,高高耸立的斑驳的粉白马头墙,已为我们打好底色,青色的蝴蝶瓦是优美的画框,我们撑着五颜六色的花伞打此经过,谁料我们就成了在此写生的画家们笔下的那一抹红、蓝、紫……

一路行来,婺源的村落皆是依山傍水而居,既讲求生活便利,又有风水方面的考虑。狭窄的青石板路两边古宅幢幢,无论是官宅、商宅还是民宅,都彰显着徽州的民居文化。婺源自古文风鼎盛,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故里。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真可谓人杰地灵。这些荣归故里的朝臣、经商发达的商人都纷纷买田置房,于是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牌坊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一点一点地修建了起来。

这些房屋内部都是木构架,外围以高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有一种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外形方正,外墙多无窗或开小窗,高高的马头墙内一方窄窄的天井,是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雕“错彩镂金”之美

婺源的民居清雅疏淡,细节中却处处显示出精雕细琢的“错彩镂金”之美。这就得归功于“婺源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它们将青瓦白墙的房屋装饰得繁复华美。

门楣上、翘角上的砖雕古拙生动,虽然岁月留下了斑斑痕迹,却依然栩栩如生,似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富足,记载着祖上驰骋天下的旧梦遗痕。婺源砖雕的雕刻手法夸张,一般是高浮雕,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由于砖质松脆,刀法必须简练利落,一幅幅砖雕图案显示出当时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中有笔、相得益彰的高超技巧。

走进宅院里,那些精美繁复的木雕更是看得人啧啧称赞。梁架、立柱、栏板、门窗、隔扇、雀替……几乎所有的木质构件,都有精妙绝伦的雕刻。但是一般不施彩漆,而是在木材表面涂上防水又防腐的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木雕在徽州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带的宅院,用料硕大,注重装饰,常用中部略微拱起的“冬瓜梁”。这些粗壮且木质优良的横梁,成为徽州工匠尽情施展绝世才华、倾诉人生追求的所在。工匠们在梁的中段和两端雕有多种花纹、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这样的精雕横梁,由于取材不易,人工花费巨大,在徽州以外的其它地方,难得一见。梁架构件之间更是组合巧妙,其工艺技巧与艺术手法融合自然,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低头看看,门墙下方那些精美的石雕也会让你在心间冒出一个个惊喜的感叹号。婺源石雕在雕刻手法上,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之中,一般雕有蜂巢、猴子、蝙蝠、鹿、松树、喜鹊等图案,意喻封侯挂印、福禄寿喜。

马未都先生说,中国古代孩子认知世界的启蒙教育,是从家具、门窗的雕刻图案上开始的。我敢说,徽州出生的孩子,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他们在母亲怀里看到的,是那个时代制作最为精良的立体图书,动物、花卉、风景,戏曲、神话、传奇,三国、水浒、八仙,皆在梁栋屋檐上。

“美人靠”上的徽州女人

晓起被喻为婺源古村落中最美的庭院。行走其间,每一处都是精美的图画。在一个叫“礼耕堂”的客栈门口,我停住了脚步。是一幢有着180余年历史的老屋,据说,老屋的砖雕被称为“江南第一砖雕”。在老房子的大门口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门楣上方的镂空砖雕,繁复精美得登峰造极。

客栈老板乃房主后代,据他介绍,祖上是经商的大户人家,当年修建这宅子时,养了砖雕、石雕、木雕工匠十多人,吃住三年才将这宅子的装饰完工。可见这工艺是何等精雕细琢,往昔是何等显赫与繁华。

“礼耕堂”客栈分上下两层,底层现在是饭馆,二楼则改作了客房。顺着楼梯去二楼的客房,昏暗的灯光照着木制的四壁与回廊,一路吱吱嘎嘎作响。我要了那间带外廊的客房。站在廊前,青山碧水在丝丝缕缕的雨中云雾缭绕,一切恍若隔世。

透过廊里的那处“美人靠”,我依稀看到了落寞孤寂的徽州女人,正在凭栏窥视楼下的过往宾客,聊解“情没绪,思无端,更深尤自倚朱栏,长空独有天边雁,为我勾留伴晓寒”的离情愁绪。古时候的徽州男人通常十六岁就要出门做生意,当地流传着“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俗谚。多少相思离愁,在这“美人靠”上倾洒成泪,滴成了诗情。

古巷老人话往昔

在李坑村的一个巷子里,我惊讶地看到一个售卖竹雕的小摊子,其竹雕产品堪称精美。守摊的老人姓李,已经73岁,摊上所有的竹雕作品都是他一刀一笔刻的。

除了“三雕”,徽州的竹雕,曾经也非常有名。李氏老人退休后闲赋在家,于是重续老手艺,在自家门口摆个小摊卖竹雕。他自己上山找竹子,削竹皮、烟熏、打磨,一星期可以做50多副快板,然后在快板上雕刻上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他卖的12生肖竹制快板,一副5元,是我们在李坑见到的同类产品中,制作、雕刻水准最高的。

李氏老人原来在景德镇一家瓷厂工作,至今儿子还在景德镇制作瓷器。除了搞旅游的之外,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谋生了,驻守这些老宅子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李氏老人很纳闷,这么多人来李坑,有啥好看的?他告诉我们,以前村里有12座祠堂,比任何人家的房子都要漂亮。他小时候见过戴着面具跳傩戏的兄弟俩,大年初一到初六,上午一家,下午一家,挨个祠堂轮着跳过去,那才叫好看呢。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破坏了,一处祠堂都没留下。房子,如今也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但愿物是人非,改变的只是来往的游客,村子里的小溪流清澈如昔,白墙青瓦与油菜花依然相映如画,往事依旧让人沉醉,古宅上的砖雕、木雕、石雕静谧在岁月中延伸它们的历史,那幻化成绝技的手工技艺也在一朝一夕间留作永恒的标签。不曾记全书中所说此生要赏阅多少美景,但至少还有婺源一地,让我们知道人间还有几番美,还有几番沉醉……

猜你喜欢

竹雕砖雕婺源
婺源美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周桂新竹雕作品《蜻蜓之音》
竹里乾坤,形色无边
——袁牧竹雕作品欣赏
乡愁里的婺源
天水竹雕的艺术工艺
竹雕的收藏攻略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画中婺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