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再生产的和谐与社会和谐

2009-05-04徐文清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期
关键词: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徐文清

摘要:两种再生产在人类劳动实践中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重视物的生产而轻视人的生产。以至两种再生产失衡,这是近年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之一,由此引发的还有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重视人口问题,以人为本。两种再生产和谐。人、资源、环境和谐。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两种再生产: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两种再生产指的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阐释却是由恩格斯最终完成的。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无论是人自身的生产还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是统一的,统一于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类历史的前提时就曾明确地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人自身的生产(通过家庭、性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3个方面并不是人类历史活动中的3个不同的阶段,而是同一历史活动中的“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也就是说,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同一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作为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共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作用。但在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偏重于对“物的生产”的研究,而缺乏或忽视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深入研究,很少强调人的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常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人的生产只起从属作用。事实上,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人自身的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生产力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两种再生产在人类劳动实践中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人的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生产力有3个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前二者合称为生产资料,也叫物质资料。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物质资料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的结果。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共同发展的结果,并且人的生产和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

人的劳动能力包括自然力和知识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随着生产实践不断发展人类的智力和知识力不断增强,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智力和知识力主导着物质资料的生产。

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只是物的附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唯一的目的。发展经济,往往指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忽视和忘记人自身的再生产和发展,这是片面发展观,割裂了生产力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和谐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脱节,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而人却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今天我们讲发展生产力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建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两种再生产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二、两种再生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首先,就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言,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最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这是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新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身也就是人自身的生产,人在改变劳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

其次,就人自身的生产而言,它的含义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消费,即通过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从而维持人存在;另一方面是指他人生命的生产。马克思说,“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

人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们通过劳动实践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又通过消费消费物质产品完成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使新的生产力和劳动者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所以人的再生产和物资资料的再生产,是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方面。人们为了生存和生命的延续,即增殖,“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基本条件。两种再生产一方面生产出人们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使人类得以繁衍,社会得以形成;另一方面生产出人们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两种生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创造着人类的历史。

三、人的再生产是自然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统一

人的再生产同时也是人的精神的再生产。恩格斯在上述论断中所谈到的“种的繁衍”,并非单纯地指“人的生产”的生物过程,它还包括甚至更主要的是指“人的生产”的社会过程。

人区别于动物的不仅是他的自然身体,更重要的是他的智力和精神实体,即他的社会性。人的生产是人的自然实体的生产和社会实体的生产的总和。在人类的生产过程中,人的自然实体的生产是人的社会实体生产的基础,而人只有在成为社会的实体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代自然实体的生产,由此而进行着“种的繁衍”。“人的生产”的生物过程是指人通过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经过胚胎发育、分娩、喂养而成为自然的人。而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上一代的人在成为社会实体之后才能完成。因为人只有在成为社会实体之后才能去恋爱、结婚、组织家庭,才能理解“人的生产”的真正含义,“人的生产”才有了物质及精神保障。

人如何从自然实体转变为社会实体呢?显然精神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生物过程只是使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具备了可能性,通过精神文化的传承才能使之变为现实性。通过传递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知识和人类自身生产方式的知识等精神文化知识,使后代掌握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知识和技

能,理解人类的符号和行为规范,并了解自身的真正含义,从而独立走向社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的再生产又是人的智力和精神再生产的社会过程,“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四、两种再生产的和谐统一与社会和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求得平衡与和谐的过程中前进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即要在矛盾冲突中求得和谐与平衡,有了和谐与平衡才有稳定,有了社会的稳定,才有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平衡会被打破,矛盾与冲突会产生,社会需要改革和创新来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两种再生产的矛盾运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样,是在矛盾冲突中达到和谐与平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

两种再生产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再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是制约人口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分布,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同样,人口的再生产又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两种生产是相互制约的,只有达到综合平衡与和谐,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人口生产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平衡;人口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人口与资源、与生态平衡;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的平衡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三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其结果是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虽然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了人口控制计划,加大了控制力度,但是由于基数过大,从1979年至2004年,每年仍平均增长1300多万人,形成了被国际上称之为“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人口现象。在现阶段,平均每年需要有两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新增GTP的20%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可能达到16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巨大难题。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起。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消费的同时也在进行生产。两种再生产都是如此,但人首先是消费者,从出生到能独立工作往往长达十几年甚至更长,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仅是人生中的一个历史阶段。而且人对各种资源和产品的消费还将贯穿人的一生。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增长总是有限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的数量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超过了物资资料的增长率,破坏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比例关系,就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其先天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着我们宝贵的资源。两种再生产失衡严重,矛盾尖锐。

从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两种再生产的和谐统一。

首先,必须摈弃传统观念,必须辨证认识物资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

其次,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孜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2003年3月11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次,必须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再生产理论的研讨,建立起一门全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适应于综合解决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两种再生产和谐统一的内在要求,它也反映了研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就在于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问题。而之所以称人口问题,是由于两种再生产的不和谐。人口增长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人口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视,也是由于资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存条件构成了一定威胁,影响了人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再就人口问题谈控制人口、就资源短缺谈节约和保护资源、就环境恶化谈保护环境,而是将这些问题置于两种再生产和谐发展的大框架下,并服务于和谐发展的需要。2005年2月胡锦涛在贵州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此以后,我国对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了,各级政府也纷纷把解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看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其实,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就是两种再生产如何达到和谐统一的问题,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要研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必须对两种再生产等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出理论上的论证,以求得最大的经济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两种再生产和谐发展的理论,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伦理正义与法律正义的关系研究
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和思路
通知“被害人”参加庭审活动,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