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约会规则
2009-04-30张力奋
张力奋
在中国,长约不如短约,短约不如临时约,临时约还不如不约——
过去30年,中国社会大有进步。但有些日常生活的小节,进步却缓慢,比如约会的游戏规则。
在中国,预约会面很难,有时几乎不可能。长约不如短约,短约不如临时约,临时约还不如不约。有时效果最佳的,居然是不约而晤,在大家都没料想的地方和时间,居然奇迹般见上了。
在国外住的时间久了,免不了染上些欧洲人的毛病,比如长线约会。每次回国,我常提前一两个月就安排会面,与朋友同行通电通邮,约咖啡或饭局。对一个月后的约会,对方的反应常常觉得是光年之遥,害得相熟朋友神经紧张,直言相告,“哦……还有一个月呢!一月后的事,现在怎么定得下来。你下了飞机,马上打我电话,再约……”
这种约会方式到了欧美国家,就会碰到大麻烦,因为西方约会规则正好相反。比如我常最后一刻决定放长假旅行,要的就是惊喜,令英国同事不解。英国人大多习惯提前一年预定度假行程,特别过分的还有提前两年的。那里虽不信计划经济,但在约会上倒很有计划色彩。在他们,长约当然最保险,短约风险就剧增,临时匆忙约会常被视为“违规”。
一次,有国内同行抵达伦敦后,打电话要我在两天内搞定对一名英国内阁大臣和一名欧盟高官的采访。当时我心想,惟一的可能就是绑架他们两位了。几次来伦敦的国内新闻界同行临时想见某报总编辑,我常以中国约会文化特殊与中国对世界之重要性,对总编大人晓以利害加“威胁”,迫他几次变更其他约会,来见中国客人。
在中国,商务约会难搞定。谈及此事,很多中外朋友都长吁短叹,颇有同感。一位在欧洲做生意的中国朋友告诉我,去年北京奥运前夕,她带了一个市长级欧洲贸易团,到中国某经济重镇招商。航班抵达后,东道主说,很抱歉,奥运事大,这次没时间接待,下次再来吧!最后该贸易团只得取消原定访问。一次,提前3个多月确认的会见,临到当天上午,黄了,说是市长有紧急会议。外国宾客只有两手一摊了事。
据说,不少中国国企老总、民企老板,有临时召集高层会议或董事会的喜好。有的习惯半夜商讨大事,有的选择在公共节假日谋求策略,有时可能确有急务商量,但据说也有以临时开会考察手下人忠诚度的。能否支配他人时间,仍是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威的一大标记。
约会规则并非国计民生大事,似并无对错,只是看哪种游戏玩起来更顺些,更少些麻烦。约会规则理顺了,对谁都有益。国人出访,还是洋人来华办事,都会更具实效。最近我在国内长住几周,发现自己约会方式的本地化趋势正在加剧,越来越跟着感觉走,觉得临时约会感觉良好。我自己也开始给朋友同行打电话:“今天晚上见面吧,不见不散。哎!还是等一个小时后通个电话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