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应该如何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2009-04-30

对外经贸实务 2009年4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

陈 琪

一、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新的目标定位

武汉需要承接什么样的产业转移?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究竟为了什么?尤其是要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搞清楚。为此,我们必须弄清武汉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有什么样的目标定位?

过去30年,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心目标就是为了出口创汇,并通过扩大出口创汇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满足国内劳动力的就业需要。这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建立起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重要原因。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明,必须改变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武汉今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能再沿袭沿海地区引资的套路,不能只考虑扩大出口创汇,一定要从武汉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武汉经济长远发展利益目标出发。2008年,国务院已批准了武汉市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服务。要真正建设“两型社会”,我们就必须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传统思维中解脱出来,必须从引进外资的传统政绩观中解脱出来,把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放在首位。正是基于服务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这一主体目标,我们认为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的目标定位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对于这一新的目标定位,我们还需要作些具体分析:

(一)加速高新技术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必须要有高新技术作支撑,把加快高新技术发展作为主要牵引力。武汉有很多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优势是科技教育与人才的优势。武汉的综合教育科技实力占全国第三位,拥有50多所大学,100多万在校大学生,5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家重要的科研院所,10多万科研人员;其光纤通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电动汽车研究、转基因研究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与这种优势相对接,武汉完全有条件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武汉市政府已规划每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率不得低于20%。引资要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并不是要排斥发展现有传统产业,也不是要拒绝发展加工贸易,而只是强调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产业。比如,手工操作的机床或电器设备,采用先进的软件技术或智能控制系统后就能转化为高科技的技术装备。通过引资发展高新技术,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由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发展。

(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现阶段,武汉的产业结构还是一种以重化工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并不利于“两型社会”建设。要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必须充分认识武汉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把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特别是引进外资要着力在武汉打造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此推动武汉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包括武钢、武船、武重、武锅、武石化等大型支柱企业,都需要加快技术自主创新,发展高端产业,扩大生产性服务产业,把传统的制造业加快转变为先进的制造业。我国沿海地区利用外资规模很大,但因为只重视产能扩张,忽视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才带来了金融危机下的被动局面。沿海经济现在面临的阵痛,不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慢了,而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慢了。武汉经济发展一定要吸取这一教训,把调整产业结构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之又重的位置。

(三)促进循环经济建设

武汉“两型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文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必须符合这一基本要求,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服务。据悉,拟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的启动项目共131项,投资总规模1.1万亿元。其中,一批重大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或启动阶段,如武汉新港、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新经济区的建设和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等,这些项目既需要引进国内外资本,更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我们要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节能减排示范区、绿色社区示范区等。凡是不符合武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引资项目都必须废止,都不能跨越这道门槛。

二、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选择后发战略

与沿海地区实行利用外资的先发战略相比较,武汉地区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潜力,具有更加明显的后发优势。所以,武汉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上要采取后发战略,即不能照搬沿海的发展模式,要创造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中心市场+重点产业+集团公司+大型项目”四维一体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武汉的市场区位优势,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契机,利用国内集团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展大型项目的产业聚合途径,全力打造武汉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切入点或承接点。从武汉选择后发战略的重点层面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扩大中心市场辐射力战略

市场是整合国内外资源的基础,更是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主要推动力。武汉市因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又拥有“得中独优”的中心市场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它理应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推进中不能缺少的增长极,不能缺少的中心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的开放度,扩大这一中心市场的辐射力或对国内外资源的配置力,靠市场吸聚国内外资源要素,可以说是武汉在新一轮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的制胜法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中心市场辐射战略?实现这一战略应该寻找那些切入点呢?

——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全国特大型交通枢纽城市的作用,把交通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要利用交通和流通两大优势把武汉加快建设成国内外商品、物资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扩散中心,进而建成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大力强化武汉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商务服务功能,尤其要利用独一无二的市场中心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武汉设置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或经营中心等,尽快把武汉建成对国内外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商务服务中心和要素市场服务中心。

——依托长江全流域正在兴起的市场大通道,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武汉新港建成后,既可以开通直达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国际近洋航线,也可以与处于国际黄金海运带的洋山港对接,成为国内中西部地区通达海外的水上门户,中国内河最大的国际性港口。

——利用武汉可以辐射东西南北的中心市场区位优势,全面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尽快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尽快开放武汉公路口岸,进一步拓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商贸通道。尤其要加快武汉空中走廊建设,争取开通武汉经上海、北京代码共享的国际航班和武汉直达东京、新加坡的航线,实现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的口岸格局。

(二)提升重点产业创新力战略

赛车中有“弯道超越”的说法,经济发展中的赶超也常常发生在“弯道”处。武汉应充分利用当前金融危机造成产业转移升级的有利时机,加快提升重点产业的创新力,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流向武汉。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武汉要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更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武汉务必要在提升产业创新力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资本,以加快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做法有:

——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很多重要环节,至少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开发或采购、产品加工和制造、产品的储存和运输,以及建立批发零售渠道、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武汉一些主要产业在国际分工里面仍停留在加工和制造环节,将有可能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武汉产业的创新力,或与外商共同拓展高端产业空间,以加快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由国内向国外延伸。只有加快走出产业链低端,占据高端,才可能构建武汉新型的产业体系。

——要抓住和瞄准处于革命性突破关口的产业,加大其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根本性的转型升级。比如,国内DVD产业被国外专利技术压垮后,武汉红光高清集团开发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产权的NVD机,将有可能形成完全取代DVD的新产业。武汉汽车产业要打翻身仗,也应该瞄准电动汽车等新型燃料汽车产业,坚持高水平的技术引进和自主技术创新,只要能率先完成重大的汽车燃料技术突破,就有可能培育出武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

——提升产业创新力,还需要加快产业一体化布局,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大力推进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重组和创新。包括建立发展循环产业园区,打造循环产业链,发展创新型的生态产业群。现在武汉正在着力整合青山、阳逻、鄂州三地的钢铁、化工、电子、建材等产业资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循环经济中产业链配置与延伸,必然会吸引国内外更多企业的加盟,加快武汉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三)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战略

我国的集团公司大多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通过不断的产业优化、产权重组,已经成为各地引进外资的重要承接主体。比如,湖北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就是通过产权资源的不断整合,先后与雪铁龙、PSA、日产、本田、起亚等众多跨国汽车公司开展国际合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武汉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武汉现在仍拥有包括武钢、武船、武重在内的集团公司150余家,要想让这些集团公司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有效载体,就必须加快这些企业在国内兼并重组的步伐,使之成为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其控制力。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拥有对核心专利技术的掌控力,这样才会形成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品牌竞争优势。比如,武汉烽火集团公司就是一家掌控了多项核心专业技术和国际技术标准的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它就拥有了在光纤通讯领域整合国内外资源的最大本钱。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往往需要的投资大、周期长,但只有依靠这类企业才有可能在更高水平上与跨国公司实行高新技术对接或资源整合。

——进一步搞好国有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尽可能将同业的国有资本或社会资本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培育集团公司的主业优势,打造自主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比如,武汉长江航运集团公司正是通过不断的资源重组,把长江航运与港口建设、船舶制造及海洋运输逐步联为一体,成为长江航运领域的巨无霸,也成为有效吸纳和控制国内外相关资本的企业载体。

——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难得机遇,武汉一些集团公司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大步“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并购和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比如,武钢集团公司即使在国内规模排第一,也没有意义,必须在兼并国内企业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吸纳、整合钢铁上下游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把最好的资源吸纳到产业链里,这样才能成为国际上拥有控制力的竞争实体。

(四)推进大型项目积聚力战略

通过策划和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并充分发挥大型项目的积聚和带动作用,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比如,三峡工程建设,就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水电工程、水电设备产业的第一大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武汉新港、80万吨乙烯、武钢三硅钢、神龙二厂、南东集团武汉生产基地以及引进的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型项目建设。只要我们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大型项目的积聚力,拓展其对产业聚合的途径,形成为大型的产业园区或经济发展新区,就会极大地带动国内外资源向武汉积聚。具体的拓展途径有:

——依托武汉两大国家级工业园区的优势和高效的投资环境,加快引进外商的大型投资项目,以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投资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富士康项目,总设计预计达到30亿美元,其产业的积聚效应就十分显著。2007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暨中国光谷推介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日韩及台湾等国内外112家配套供应商聚集,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厂商。富士康项目最终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制造业王国”,更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园区的崛起。

——利用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搞好产业布局,促进不同产业之间互补,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比如,国家投资的80万吨乙烯工程,在布点上与武钢和阳逻电厂比较近,可以吸收消化武钢产生的大量氢气和阳逻电厂产生的大量蒸汽,节省大量的水、煤、石油的消耗。而且,由于乙烯工程能提供多种材料供应给下游企业,又需要很多能进行废物利用的企业来消化,构成很长的产业链。武汉市政府要把80万吨乙烯工程做成国内最环保的化工新城,必须吸引国内外大量相关企业的进入。

——目前,武汉新港已初步拟定16个起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按照规划,武汉新港除了建成长江上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港口外,还要建设综合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物流加工区等产业园区,形成物流、钢材、化工、能源、造船、新型建材、光电通讯等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武汉东部形成以重化工为主的经济新区。目前,阳逻已变成了一片投资热土,已经吸引西门子、阿海珐、香港中建集团等国内外投资商进入,可以肯定,武汉新港建成后,武汉东部将会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崛起的一座亿吨级的现代化绿色港口工业新城。

总的说来,武汉能否把握住机遇,在新一轮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走在前列,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选择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切入点。思想决定出路,把握好战略切入点,才会加快实现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

三、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采取新的政策

武汉要做到在高起点、高效益层面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就不能盲目招商引资,更不能在招商引资中拼优惠政策。事实上,一个地方对国内外投资者、尤其是对外商的吸引力主要靠经营环境,或者说制度环境。它包括完备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宜居的生态环境和政府的服务环境。

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对企业来说是比税收优惠政策更可靠的环境。有的地方引资政策很优惠,但政府办事拖拉,服务缺位,是企业最不愿见到的。对于武汉来说,要立足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高水平地引进国内投资商,必须加快推出和建立一整套特点鲜明,又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这里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第一,武汉应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试验”性政策

要敢于改变传统的引资做法,瞄准国外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技术,通过政府层面的合作,在武汉建立先进高新技术应用的示范区。比如,与英国建立“中英节能环保示范园区”;与荷兰建立“中荷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与德国建立“中德太阳能发电示范社区”等。通过长期合作,使这些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第二,武汉要坚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

应充分利用综合商务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巨头在武汉建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同时,也应鼓励外商在武汉城市圈内建立其技术研发中心、市场经营中心和商品采购中心。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为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起高效服务平台。

第三,武汉要把承接服务外包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采取低门槛引进政策

包括引进国际服务外包业公司、建立专门服务外包产业园、以及国内创业者开发软件、开展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都要采取积极的财税扶持政策,促进服务外包业迅速渗透到武汉的各行各业之中,并形成强势发展规模。这对提升武汉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十分重要,也是武汉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中成功的基本标志。

第四,武汉应将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智力的政策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

特别要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后国外大量专业人才闲置的机会招揽人才。武汉市政府要投资成立海外人才引进基金,鼓励企业加快引进国际金融管理人才、企业策划人才、风险投资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同时还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吸收或储备各类科技拔尖人才,为企业提供传统技术改造的项目研究与开发,为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投资项目提供必要的人才条件或技术对接基础。

第五,武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

主要是建立激励机制,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吸引国外风险投资企业或风险投资家的积极参与。为此,武汉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成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培育发展“种子基金”,创新科技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的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领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六,武汉对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应采取既要引进、又要限制的政策

对那些市场集中度较高、又需要引进的先进装备制造,如通讯设备、集成电设备、轿车生产设备、高效发电设备等,外商除了核心技术装备外,是很乐意在中国投资的。我们要在引进中加以限制。采取既要引进、又要限制的政策。应在加快武汉装备制造企业联合重组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合理控制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外商独资项目进入,更不能轻易让外商控股或控制国内市场。要力争在合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引进增强武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第七,武汉对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必须采取积极开放的引资政策

特别是对国外跨国公司想急于进入我国市场又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行业,如通讯、化工、冶金、汽车、机械等,跨国公司在保留其核心技术的条件下,是愿意将其先进技术转让国内企业的,武汉应遵循“双赢”的原则,鼓励外商采取投资入股、合作开发以及收购兼并的方式进入,以加速武汉传统产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

第八,武汉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急于向内地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应该采取有选择的引资政策

凡是市场饱和,产能过剩,又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要一律拒之门外;凡是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能够提升产品档次或竞争力的项目,可以适当引进。武汉应主要承接或引进那些相对成本较低、吸纳就业较高、依赖航空运输的IT类加工贸易项目,才符合武汉的产业发展方向。

总之,武汉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武汉的招商引资和产业调整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危机中蕴藏的重大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引资规模,优化引资结构,促进武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后来居上,率先崛起。▲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研究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