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雕刀行文
2009-04-30吴旭华韦锡龙
吴旭华 韦锡龙
在西湖美术馆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第一件作品就是用汉朝楠木雕的东阳木雕《八十七神仙卷》:但见画面中,九天仙境,仙乐齐鸣;天桥两侧,栏杆曲折;天桥之下,莲花盛开,祥云浮动,瑞气蒸腾;天桥之上,八十七路神仙款款而来,浩浩荡荡。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人物璎珞飘荡,衣袂飘扬,举手投足,顾盼神飞,皆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令人油然感慨中国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吴山明对冯文土的褒扬“精彩绝伦疑神工”绝非虚言。也难怪,此件作品参加西湖博览会时,各路英雄只能竞折腰,以致组委会在金奖之上为其另设“特等奖”,使之成为木雕界中的“骊珠”。
《八十七神仙卷》不仅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50年从艺生涯中的“神来之笔”,更是他一生追求东阳木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结晶。雕刀为笔行美文,当冯文土将大千世界的个性之美融注于一段段原木上时,他的生命就益显摇曳多姿,芳华灿烂。
名师高徒,光前裕后
1958年,冯文土走进东阳木雕技校后,经常在课余捡拾废弃的木头,苦练雕刻基本功。有一天冯文土雕了一件《哪吒闹海》,显露出绘画天赋和雕刻灵气,便被招入东阳木雕总厂,师从“木雕宰相”黄紫金。黄紫金作为东阳木雕三大巨擘之一,曾在清末参加过北京故宫的木雕工作。慧眼识才的他对冯文土采取了独特的培养方法:走进生活,亲近艺术。他经常带着冯文土看戏剧表演,走访寺院观看佛像,全面体悟木雕的造型艺术。“师父特别喜欢看戏,看完戏回来已是很晚,他还要把戏剧中的人物描绘下来,夏夜蚊子多,他就把脚伸进瓮里避免蚊子叮咬。”黄紫金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了冯文土。冯文土自我加压,效法乃师,很快就在木雕图稿设计上超越同辈。今天,他仍保留着那些一人多高的画稿,上面都是他所勾画的人物造型和花鸟虫鱼等等。1962年的一天,冯文土看完电影《刘三姐》回来,创作的激情在他的心中涌动,便连夜打稿,独立创作木雕作品《刘三姐对歌》。作品在省里获了奖,被赞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冯文土在实践中深感东阳木雕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于是进入中国美院深造,对现代美术有了透彻了解。这奠定了他今后作为东阳木雕一代传人光前裕后的理论基础。1993年,他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东阳木雕的传承人。
立志创新,屡开先河
50年间,冯文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开创出三种木雕形式和一种木雕技法,佳作纷呈。改革开放吹响了中国工艺美术“迎春”的号角。1978年,省有关部门举行工艺美术座谈会。会前,冯文土用三个月时间,独立设计创作了《杨八姐游春》,首次应用了自己独创的半圆雕技法。当这件作品亮相于会场时,令全场惊艳,与会专家们记住了冯文土的名字,更多的人则感兴趣于他开创的“半圆雕”技法。这种技法吸取了圆雕立体感强与浮雕层次丰富的长处,三面雕刻,构图不受平面制约,造型富于变化,显得真实亲切。后来,冯文土独创的半圆雕作为东阳木雕13种基本技法之一,载入了《东阳木雕技艺》一书。
1986年,冯文土开始尝试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大型壁挂《西双版纳的春天》。在这幅作品里,他以周总理手持水盆泼洒的动态形象为主,以四面八方参加泼水节的少数民族群众和亚热带植物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民族大团结的繁荣景象。在画面处理上,他大规模地把传统浮雕与半圆雕结合起来,使布局更丰满,层次更分明,形象更生动,开创了东阳木雕塑造当代伟人的先河。
1988年,他又创新出“自形木雕”。这一年外出时,冯文土偶然发现一段椴木,外表粗糙但质地细腻,乍一看就像个人头。回来后,他利用木头的天然造型进行立意构思,保留了椴木的外表,对内部的木质细致处理,一个格调清新、造型优美的《树皮少女》问世了。它的出现,为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东阳木雕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冯文土将这种崭新的形式称为“自形木雕”。这种木雕表现形式充分利用树桩的纹理和树节部分突出的造型,借助于粗糙与细腻、明与暗的对比,因材施艺,较传统东阳木雕添了一份自然美,较一般的根艺多了艺术美,耐人寻味。之后,树皮胞雕、根石雕,每一样表现形式的横空出世,都让人对冯文土旺盛的创作精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深为感佩。他在创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撰写了多篇专业论文,出版了《东阳木雕技艺》和《东阳木雕艺术》,填补了东阳木雕传承中无专业书籍的空白。而皓首穷经的著书立说,也使冯文土从工匠迈向了大师。
挑战自我,超越前贤
1993年,冯文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加身,冯文土头脑却十分清醒,只有在艺术长河中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不愧对大师的称号。综观自己多年来的作品,虽可说是硕果累累,但总觉得缺了“压轴之作”。
就在冯文土为“鸿篇巨制”而殚精竭虑时,机遇来临了。2000年,一名扬州人慕名找到他,交给他一轴《八十七神仙卷》,要他按图制作成木雕作品。冯文土打开画卷,满纸风生水起,他如被电击一般,久久回不过神来——八十七个人物密密排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布局有致,每个人物动作神态各不相同,衣饰背景各异。要将这么多的人物搬上木料,本就是件繁浩的工程,但最让他费神的则是客户的要求:“与原图不差分毫。”传统的东阳木雕,都是艺人自主设计,图稿风格类似,时间久了,不少艺人还能无图雕刻。但久而久之,这种优势有时反而成了一种拘囿,即无法自如地创作各种风格的作品,特别是不同流派画家的作品。客户道出了《八十七神仙卷》的来历:此图系唐时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一度流失海外,后由徐悲鸿用重金收回,现收藏在徐悲鸿纪念馆作为镇馆之宝。这番话让冯文土心又一紧,吴道子,人称“吴带当风”,因为画作中的人物衣袂飘然如御风而行,充满动感。这对以写实见长的东阳木雕来说,又是一大挑战。
这位扬州人找到冯文土,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在东阳术雕界,冯文土被戏称为“美女专家”,以雕刻美女见长。他注意观察舞台上和生活中的美女,一次到瑞典斯德哥尔摩承接装修业务时,在车上发现一美女,竟一路相随以致错过了站点。他的丹青作品中几乎都是美女,长发披肩,身著薜荔,妩媚与狂放、温柔与野性,都在他笔下活灵活现。细看他历年的佳作,就会发现绝大部分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木雕作品:《四大美女》《汉宫秋怨》《花神》《维纳斯诞生》《阅尽人间春色》等等。《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神仙,皆带有浓厚的女性特征。考验冯大师的,不仅仅是这些。扬州客人还带来了木料,这是一段看似腐朽不堪的烂木头,这段木头外表虽烂,但内部细腻柔润,拿到阳光下还会发现有金丝闪耀——这是上好的汉代金丝古楠木,已有2000多年历史。纵然冯文土见多识广,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珍品。这下,所有的难题都摆在面前了:一刀下去,先且不敢保证是否与原图吻合,要是制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光是材料的损失他就负担不起!
冯文土还是接下了,他以自己的名誉作为“赌注”,代表东阳木雕界,首次用木雕形式去表现传世名画。他大胆地启用了深浮雕加半圆雕的技法,让人物从平面走向立体。在人物脸部和衣着纹饰的处理上,则采用深浅浮雕结合的方式,使众神仙神态飘逸而又威严稳重。考虑到作品长达6米,为防止干裂,他又采用了独特的无缝拼接技术,显得严丝密缝。历时一年多,耗工500多,大型木雕壁挂《八十七神仙卷》终于收刀。面对这件木雕作品,客商叹为观止,业界为之轰动,一致称赞其为珍贵材质与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
8年来,冯文土对《八十七神仙卷》不断推陈出新,使其更为神韵灵动,臻于完善,众多名流以收藏他的这件名作为幸事,但他仍孜孜不倦于创新,“东阳木雕之所以能千余年长盛不衰,就在于它将自己置于沃土之上,以沃土为基。我的木雕艺术之所以能超越前贤,也在于我将自己不断地推到变革的最前沿,植根传统沃土,根据时代要求,丰富创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