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2009-04-29吴敏
吴 敏
摘 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前提。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不会有争论,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认识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循环经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简称“3R即Reduce(减量化) Reuse(再利用) Recycle(再循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国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再利用 再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然而,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的过高消耗来实现的,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以及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土地日趋紧张、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严重透支等与经济高速增长结伴而来的难题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顾及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国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历史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认识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前提。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不会有争论,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认识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前,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生产的扩张比较缓慢,对资源的消耗不多,再加上大量未开采和自然资源的存在,资源节约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的时代。机器生产一方面促成了工业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又使经济发展与资源耗费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20世纪中叶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与日益显现出来的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恐慌和思考。20世纪末,罗马俱乐部的成员经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向全世界提交了他们的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人类的发展是有极限的,科学技术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全世界的人口、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按此趋势发展下去,增长的势必导致“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个结论虽然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但它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问题的思考。
二、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简称“3R即Reduce(减量化) Reuse(再利用) Recycle(再循环)”。
减量化,即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的投入,如土地、能源、水和材料投入;同在消费领域,要合理的减少物质的需求等。
再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做到一物多用,废物再利用。如客货两用汽车都是这样的产品,制造者不追求高利润,消费者也不怕麻烦,目的是节约资源。
废料的回收利用是再利用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末期,废料再利用产业开始兴起。包括再生纸业、再生塑料制品业,再生炼钢业等都属于这种产业,后来还兴起了以废料为原料的综合性产业。如在中国台湾的废料信息中心,其数据库里包含了废料存在的地方、废料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以废料为原料的企业可以有计划地利用废料进行生产。
基础设施的共享也是再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设施的共享可以使更多的人使用同一基础设施,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要耗费大量的水、能源和资金,占用大量土地,如果基础设施没有被充分利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发达国家往往会比较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以荷兰为例,荷兰只有一个国际机场,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航班是利用德国不来梅机场的设施来达到资源的共享的1。但我国在基础设施共享方面,还有很多浪费资源的表现,以珠江三角洲建设国际机场为例,珠江三角洲面积约一万平方千米,但国际机场就有7个,广州和深圳建了国际机场,珠海仍然建设。再考虑到我国地方政府“投资饥渴”的特征,几乎每个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追求自成体系,资源的共享程度之低由此可见一斑。
再使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共享。信息具有可传播性,一个信息中心提供的信息如果被更多的主体所使用,那么其利用率就高,投资到信息设施的资源的报酬就高,反之则报酬低,造成资源浪费。
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内容是再循环,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内部资源的再循环。如下图一所示,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再次作为原料加以利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所产生的废料被企业自己来消化处理掉。但是在实践中,小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循环经济体系。
2、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体系,是在打破产业分割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而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把那些在原料使用方面相互联系的产业集中在一起,一些产业的废料是另一些产业的原料。形成环状的产业体系,如图二所示:
循环的产业体系组织既能实现废料的再次使用,同时也减轻了单个企业的负担,因为单个的企业在内部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时往往会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增加企业的成本。但通过循环产业体系的组合,能很好的克服规模上的劣势,实现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多个产业的共赢局面。
从长远来看,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的最完美的解决办法是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无论如何节约总有用完的一天,找不到可以替代的资源则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能,可以使使生产依附于生态系统的自身循环之上,实现持续的发展。高科技是这种替代的前提,如图四所示。许多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受控热核聚变能都可以利用,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高科技的利用是替代的关键。
三、 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1、工业废物综合利用
重点解决能源、原材料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煤矸石、粉煤灰、尾矿、煤泥、黄磷渣、磷石膏、脱硫石膏、铁合金渣、电石渣等固体废物和煤层气、黄磷尾气的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开发和使用洁净煤技术。推广洗选、型煤、配煤、筛分、水煤浆等加工技术为主的煤炭加工技术,完善煤炭加工体系;发展大型、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推广全重介高效洗选技术,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积极推进煤炭液化、地下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煤焦油回收利用技术,发展煤化工和新能源产业;火电厂要优先选择脱硫率高、脱硫剂来源广、投资省、运行成本低、脱硫产品易综合利用、附加值高的烟气脱硫技术。
开展煤泥、煤矸石、矿井瓦斯和煤层气综合利用。推广大容量煤泥与煤矸石、矿井瓦斯等低热值燃料混烧发电技术;推广矿井瓦斯抽放作民用燃料及发电技术;加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推进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利用的产业化建设;推广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煤矸石加气混凝土、自燃(煅烧)煤矸石轻集料及空心砌块等建材产品生产技术;推广煤矸石复地、造田、筑路和井下采空区回填技术;研究开发高硫煤矸石生产建材产品技术。
粉煤灰综合利用。推广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空心砖)、粉煤灰陶粒,粉煤灰硅酸盐建筑制品等粉煤灰建材产品生产技术;推广粉煤灰作砂浆和混凝土掺合料用于预拌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推广粉煤灰用于道路工程、回填及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
重视磷产品综合利用。推广磷渣水泥、磷渣微晶玻璃装饰板、高掺量磷渣烧结砖(空心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磷渣岩棉及制品、磷渣微细及超细粉体技术。磷石膏、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推广磷石膏、脱硫石膏制水泥调凝剂及磷石膏生产硫酸联产水泥技术;推广磷石膏、脱硫石膏、矾土尾矿制硫铝酸盐、铁铝酸盐系列水泥技术;开发和推广磷石膏、脱硫石膏生产石膏砖、石膏砌块、石膏板、建筑石膏、粉刷石膏等绿色石膏建材系列产品技术,实现产业化。
积极开展硫铁矿渣、电石渣等其它废渣综合利用。推广硫铁矿渣磁选回收铁作炼铁原料技术;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窑电石渣等工业废渣配料、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铅锌矿渣水泥生料配料、高掺量金矿渣烧结砖(空心砖)、电石渣制碳化砖和碳化砌块技术;研究开发赤泥、钡盐渣、电解锰渣等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煤矸石、粉煤灰、煤渣、洁净煤灰渣、磷渣、铁合金渣等工业固体废物作水泥生料配料和混合材技术;推广利用上述工业固体废物掺用少量硅酸盐水泥熟料、磷石膏、脱硫石膏生产砌筑水泥和各种硅酸盐建筑制品、新型墙体材料、预拌干粉砂浆技术,实现产业化。
烟气、尾气综合利用。推广活性焦烟气脱硫资源化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推广利用黄磷炉尾气发展高附加值一碳化工系列产品和作燃料技术;研究开发黄磷炉尾气回收、净化、输送、贮存、利用的系统集成化技术;推广焦炉、转炉、高炉、铁合金炉、电石炉煤气作燃料及化工原料技术;推广氮肥造气炉废气二氧化碳净化回收利用技术。
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根据我省矿产资源的特点,推广磷矿共伴生碘、氟、镁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开发织金磷矿共伴生重稀土铼、镱等元素、赤泥中稀土钪、汞矿渣中黄金回收及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加强绿色矿业技术。推广先进浮选剂和高硅磷矿石、磷矿石尾矿洗选回收利用技术;推广中低品位铝土矿脱硫、脱硅选矿及低品位锰矿配矿技术;研究开发低品位磷矿生产磷化工产品技术;研究开发磷石膏等工业废渣回填井下采空区技术;铝土矿地下开采、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以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加工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工利用体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进城市固体废物机械生物法处理技术、无污染有机废物生物能有机肥技术;污泥综合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1、 新循环经济学,吴季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