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本真的习作教学
2009-04-29李文广
【缘起】
近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在习作教学时走进了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程式化误区。沿袭“命题——审题——草稿——誊抄”的套路,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写得机械。二是技能化误区。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写作技巧的讲解和指导上,淡化了对学生生活的诱发和提炼,游离于习作教学之外。三是“伪童真”误区。教师由于受一些已经发表的学生作文的影响,拔高了习作评价的要求和尺度,刻意追求“小孩子说大人话的童真童趣”,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那么,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求得实效、走向本真的习作课堂呢?为此,我们组织语文中心组成员,结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习作4》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
【碰撞】
参加人:张敬义(著名特级教师)、李文广、赵刚、黄兴安、李苗
李文广: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好教材、实现习作教学的高效率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常想常新的话题。今天,我们以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习作4》为例进行交流。
赵刚:用好教材的前提是读懂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从习作4的内容安排来看,这是一次由“非典”展开讨论的话题作文。习作要求是“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间谈谈看法,再写下来”。对习作的目标交代得比较模糊,这是我的困惑。
黄兴安:教材中的材料给我的感受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反思生活、适时地记录生活。因为“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李文广:有道理。要想真正了解编者意图,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回顾这次习作提供的材料。材料第一段写当“非典”来临时,“为了让同学们科学地认识疫情,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戴老师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讨论会,要大家就‘非典这个问题发表看法”。由此可以看出,本次习作的前提是关注生活,并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是“有所为而作”,绝不是为讨论而讨论,为作文而作文。明确了目标之后还要关注一下习作的体裁。材料的第二段所叙述的同学们介绍的不同内容与后面几位同学的直接发言是一一对应的。“介绍‘非典病毒的特点、预防方法”与“我和爸爸、妈妈天天看报纸,看电视”相对应,可以写一篇说明性的习作;“介绍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与“妈妈参加医院的紧急救护工作”相对应,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不法分子乘机出售不合格的口罩、消毒水”与“写篇稿子寄给报社,谴责不法分子昧着良心发灾难财的犯罪行为”相对应,可以写一封信……由此可以看出,本次习作的体裁要求是宽泛的,内容要求是开放的,主要是围绕一个话题,结合自身实际,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些看法。
张敬义:综合大家的发言,我认为本次习作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观察、生活、思考、讨论、习作、交流。其实,这也是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操作要点。没有观察就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就不能展开思考和讨论,提高认识,也就不能形成书面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心声。材料最后戴老师所说的话更能看出编者的匠心所在:“大家谈得非常好,我们可以写下来,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心声。”这是对学生写的目标和要求的提升。下面我们可以从操作层面来发表意见。
李苗:我读了教材后感觉到教学时可能会有一个突出的矛盾。教材要求学生由最近发生的类似“非典”的事情展开讨论,那么,如果教学时仅仅就一个话题去讨论、习作,可能会出现学生习作的雷同;如果分组围绕多个话题讨论,又不易调控。
李文广:其实,就一个话题去写不一定没有发散的空间。教材提供的材料中大家也是就“非典”这个话题展开的讨论,学生因为家庭环境不同、思维角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语言积累不同,结果看法不一而足,这就是同中求异;同理,分组讨论多个话题也不一定能打开思路。就算学生习作出现雷同,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学生毕竟是在“习作”,对于他们来说,“模仿就是创新”。习作就要把落脚点放在“习”字上。如何让学生愿意“习”、乐于“习”、善于“习”、有志于“习”,需要教师随时随地做教学的有心人。
张敬义: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以新意,更何况有着丰富资源的习作教学呢。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在习作教学中的选材、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引导、他的点评无不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有情感性,由“辞”激“情”,以“情”促“思”;习作教学要有发散性,诱发学生在大脑中迅速检索到原先储存着的一种“块”,“朝花夕拾”;习作教学要有独立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动脑,快速行文,独立完成习作,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习作教学要有反馈性,师生合作要有针对性的点评、修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会后,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习作教学案例,然后结合刚才的集体备课执教《习作4》。
【操作】
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应当经常关注国事、家事、身边的小事。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过春节时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板书:放炮)。看到“放炮”,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生:放炮很爽!
生:我既高兴又害怕。
生:放炮很热闹。
生:放炮危险!
师:放过炮的同学回忆一下,你放完炮后空气中的气味怎样?
生:一股火药味,很难闻。
生:放炮污染环境。
生:过年过节可以适量地放炮,但是放多了就会造成浪费。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丰富,我相信,每一种感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把心中的故事讲出来。
生:我很害怕放炮。我记得第一次放的炮叫“黑蜘蛛”,当我把炮点着的时候,捂着耳朵一口气跑出了好几十米远,炮声响过了好大一会儿,我的心还“咚咚”直跳。
师:你第一次放炮的名字就够吓人的——黑蜘蛛!现在你对当时的表现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当时实在是太胆小了。如果现在让我放炮,我肯定不会跑那么远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还是有点怕,但放炮毕竟锻炼了你的胆量,对吗?
生:是的,我觉得放了一次炮,好像自己长大了许多。
师:后面同学发言的时候要像刚才这位同学那样:说事实、谈看法,事实说清楚、看法谈明白。
(学生发言很热烈、很有条理,事例涉及到了观看焰火晚会、炸手、炸眼、炸鱼、买炮、污染地面和空气等,还有不少同学引用新闻报道中的事例和数据谈放炮的危害和资源浪费。)
师:通过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放炮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受,我们应该把这些认识和感受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友情提示:要有具体的事实,还要就事实发表看法,还可以把别人的看法写进自己的习作中。现在开始,20分钟后交流。
(生迅速起草,教师巡视,发现典型,20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完成草稿。)
师:请打好草稿的同学先轻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修改;然后像朗读课文那样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
(生读、改习作)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共同交流。
(教师选择性地让两名同学读习作,这两位同学的习作一篇把事例写得细腻感人,但是看法谈得不贴切;另一篇习作看法谈得很深刻,而事例写得简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点评,一方面让这两位同学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给全班同学指明修改思路和修改方法。)
师:“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反思】
以上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四点:
一、“本真的习作课堂”要创设开放的话题背景
教师首先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言开课,引起学生关注国事、家事、身边事的心理认同。然后抛出“放炮”这个让学生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是在上课前做了一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放炮”话题的),激发学生谈感受。“放炮”的话题表面上是狭隘的,但实际上是开放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不同、思维角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语言积累不同,感受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害怕、有的高兴、有的刺激、有的认为污染环境、有的觉得资源浪费等等。
二、“本真的习作课堂”要激活学生“沉睡的记忆”
从学生的初步发言中可以看出都是他们对放炮的一种直感,需要化概括为具体。于是,教师巧妙地抓住“每一种感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根红线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当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只是停留在事例上时,教师又适时地“逗”学生:你第一次放的炮名字就够吓人的——黑蜘蛛!现在你对当时的表现有什么看法?当学生的表达还不够到位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你的意思是说还是有点怕,但放炮毕竟锻炼了你的胆量,对吗?”这样,通过层层对话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带动全体学生掌握方法。
三、“本真的习作课堂”要让学生树立高度的效率意识
现代和未来社会都需要能快速捕捉信息、占有信息、发布信息的高素质的人,教师深明此理。当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后,教师一方面因势利导,让学生“把认识和感受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使学生有所为、有所用而作;另一方面让学生用20分钟的时间快速起草,不能中断,培养学生高度的效率意识,长此以往,学生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课后经过统计,全班48名同学中,有17人的习作超过了400字,21人的习作在300~400字之间,6人的习作在250~300字之间,4人的习作低于250字,就整体而言,大大超过了课标的要求。
四、“本真的习作课堂”要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修改是习作水平提升的标志。作为中年级学生,应如何指导他们修改习作呢?这节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一是让学生轻声读、大声读自己的习作,而且要“像朗读课文那样”去读,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古人常常把“作诗”称为“吟诗”,“吟”是有声的,这声音是“吟”给自己听的,“吟”是自我欣赏、自我发现、自我改进的最好方式。近当代许多作家在谈写作体会时,无不把“大声读自己的作品”作为重要经验隆重推出;二是通过对典型习作的点评促进学生把握修改要领,发挥辐射作用。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典型,引导学生点评,一方面让这两位同学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给全班同学指明修改思路和修改方法。这是习作的二次修改;三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出佳作,直至形成习惯。
“习作是儿童用书面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劳动”,“习作”姓“习”。一次难忘的习作教学之旅,让我们走向了本真的习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