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袭传统 师造化 求革新

2009-04-29宁童年

甘肃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黄宾虹初探山水画

宁童年

〔关键词〕 黄宾虹;山水画;美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57—01

在中学美术教材传统山水画部分,黄宾虹的山水画是很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历了宋元时的辉煌,到明清时期笔墨的程式化、规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清代的“四王”,他们以临古、仿古为能事,将古人的笔墨程式模仿到了极致。但正如其所处的清王朝一样,此时的山水画坛却已是苟延残喘、毫无生机了。在审美取向上崇尚清淡、柔弱,也是以一种病态的方向发展着。鸦片战争爆发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倡导的“改制”思想同时也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界,许多画家开始反对一味复古,提倡适应时代精神的创新作品。作为梁启超友人的黄宾虹,一方面踏实地师传统,另一方面又积极探求创新,逐渐通过“变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其一生的艺术特点为:

一、袭传统,转益多师

黄宾虹早期作品深受新安画派的影响,从其大量遗作来看,四十岁之前以临写“新安四大家”以及郑呅、祝昌等人的作品为主,后期开始学“元四家”。他本人曾说:“有人说我学董北苑,其实不然。对于宋画,使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巨然。我也学过李唐、马、夏。我用功于元画较多,高房山可以说是我老师,对子久、黄鹤山樵画,在七十五岁至八十岁间临得较多,明画枯硬,然而石田画用笔圆浑,自有可学处。至清代,我受石涛影响自然不少,龚柴丈用笔虽欠沉重,用墨却胜过明人,我曾师法。”从以上记载足见黄宾虹对临摹古人达到何等痴迷的程度。临古不同于复古,相反,青年时期临摹古人作品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黄宾虹的画我们也能看出,在这种“师长舍短”思想的指导下,黄老的画体现出了元人的笔墨,明画的结构,唐画的高古与宋画的多变,真可谓集各家之长。

二、师造化,搜妙创真

黄宾虹认为山水画创作有四个阶段: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前三个阶段强调的是对自然山水的真情融入,而后才能有所创新。五十岁至七十岁间,他遍游名山大川,在六十九岁时登临峨嵋山、青城山。蜀山不同于黄山的气势,大大地刺激了他的艺术感觉。在广游饱览中他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峨眉道中》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他的创作高峰期也在这一时期来临。黄宾虹说:“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又说:“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可见遍游名山大川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也可以说,若没有对自然的真切观察,他的山水画便没有今日的成就。

三、求革新,创造自我

黄宾虹的画章法严谨,墨色凝重,尤其是七十岁以后的画作,无论在用笔、用墨还是在用色上都有他自己的独创,而这样的创新也使许多想师法于他的后世画家无从着手。他曾大声疾呼:“变者生,不变者淘汰。” “变”是其一直苦苦追求的艺术目标,他“变”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变”出了自己的笔墨情趣。其“变”主要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上。

用笔:黄宾虹在青年时期通过临摹名画学会并掌握了古人用笔之奥妙,后来他又研究并大量临写篆籀和古鉥印文字,并把它应用于山水画创作中,使其用笔达到了苍健老辣、古朴圆浑、刚柔多变的境界。他总结出了“五笔”画诀:平、圆、留、重、变。“平”要达到“用力平均”、“如锥画沙”;“圆”要达到“如折钗股”、“圆而有力”;“留”要“如屋漏痕”、“上下映带”;“重”要达到“高山坠石”、“虽细亦重”,“变”则“自自然然,毫不造作”,同时反对“描、涂、抹”等用笔手法。

用墨:黄宾虹用墨极为精妙。他有“七墨法”之说:即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他认为:“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三种;不满三种,不成其画”。这是黄宾虹衡量一幅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用色:黄宾虹山水画设色淡雅,他主张“墨气未足,偶以淡色补之”。设色得当,为他的画面增加了情趣,冷热对比、色墨交融,都是他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

黄宾虹的山水画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他通过自己对笔、墨、色的体会和把握,紧紧抓住自然物象内涵的精神,达到了山水画“畅神”的终极目标。可以说,他极大地丰富了前人开创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黄宾虹初探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