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改革考试制度
2009-04-29郝永林
郝永林
〔关键词〕 新课改;应试教育;考试
制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13—01
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好几年,可应试教育还是愈演愈烈,为什么不能很快进入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呢?我想,这与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考试制度就是教育的“指挥棒”,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导向作用。
应试教育的坚冰为何难以破除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教师主要看学生分数的高低,即及格率的高低,及格率高,能完成学校下达的及格率指标或超额完成指标,教师就可以拿奖金,否则,就会扣罚奖金甚至工资。在这种要求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必然是:必须考及格,不及格的就不是好学生。那学生怎么样才能考及格呢?就拿历史课考试来说,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一样,就可以得高分。这就需要学生把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或参考答案准确无误地记住,要达到这一点,学生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多次重复的死记硬背上,虽然许多学生对死记硬背并不感兴趣,但为了考个高分,只好硬着头皮去苦学了,考试过后,所记内容便忘得一干二净。学习仅是为了分数,没有多少提高能力、增长见识的成分在里面。这种做法实际上浪费了师生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新知识、思考一些问题或去动手实践,我想,对学生会更加有益。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就好比要让蜜蜂在有限的花朵中采集花粉一样,这怎么能酿出更多更甜的蜜呢?古人说:“广读书胸中有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现实是学生并不想读书,只为分数着想。所以说目前的新课改,表面有所变化,实质并无多大改变。
应试教育的流弊重重
老师检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时,如果发现学生没记住或不会做,一两次还可原谅,可是多次以后还没有记住或不会做,老师就会生气。因为老师工作繁忙,学生人数又多,不可能只跟着个别学生转,于是这样的学生也只有挨批评的份了,有时,老师会骂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一旦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或态度不好时,老师还会拳脚相加。有些学生因此而厌学、流失、辍学甚至厌世轻生。我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反映这种现象的文章, 文章说:“孩子们,我们不是势如水火的仇敌,你们感觉自己是‘范进(因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学生哭了,才有此论),被人们瞧不起,可我们从来也没有‘胡屠户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整日里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几乎没有人真正怜惜我们。”从教师的无奈和学生的悲剧中,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今的教育体制。
新课改的出路在于改革考试制度,使其尽快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一文,谈我国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作者说:“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考题都是‘背诵为主的题,答案焉能不是‘背了就得分的答案?又有几个学生会去想、敢去想将来如何如何?我们的历史教育,不该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那些历史数字和史料,而是能解决现实和未来的问题。”考试制度如何改革,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把以考知识为主的考试改变为以能力考察为主的考试,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这样,学校及教师就会把培养目标调整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上来。考试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其作用就在这里。如果整个教育系统都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那么,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不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吗?这也就实现了新课改的目标。因为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逼”学生去学习了,因为逼学生背两道题可以提高分数,但不能逼出能力来。能力是平时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断实践积累起来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教育学生不能千人一法,而要按一个人的潜质特长去教育,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而且人人都能得到快乐。
新课改的实施,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校应该有一个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老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用爱心教育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而不急于求成,过高要求,和他们平等相处,使校园成为他们快乐成长的乐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广泛阅读,不断学习、探究、创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并在社会中实践,使人人都快乐地学习、成长,最终成为有用之才,这将是中国学生之幸,也是课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