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2009-04-29马登云
马登云
〔关键词〕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10—01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却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更是力不从心。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如何呢?怎样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呢?
一、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
1. 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里,中老年教师居多,城区学校则以青年教师为主。农村学校的老教师大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学历低,不能胜任初高中教学。二是教师分布不合理。总体趋势是生源充足、经费有保障的乡镇学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一些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缺口大。村小及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更是短缺,教师千方百计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形成“孔雀向城飞”的现象。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而言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
2. 专业水平偏低。农村中小学里民办教师、非师范类专业教师占绝大多数,专业结构失调,学科比例不配套,出现了学历合格的“不合格”教师,如中文专业教数、理、化等学科。在一些小学科,如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课等科目的教师都为兼职,学校很难把课开足、开全、开好,素质教育的实施大打折扣。教师素质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和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
3. 骨干教师缺乏。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便调入城镇学校,刚刚培养成熟的骨干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学校市县级骨干教师非常稀少。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大量流失。
4. 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它们是当前课改的绊脚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解决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 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环境,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家实行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环境等有了很大改善,但还存在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子女上学不便等困难,城乡差别依然明显。为了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必须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如对学校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一刀切,城乡学校要有区别。农村学校教师在晋职评聘上,不受指标的限制等。
2.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通过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政策,使教育系统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要给予学校更大的人事权,改变过去上级行政命令干预过多、学校被动接受的局面,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学校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学校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目标。坚决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坚决不予聘用,对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热爱教育事业、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招聘进教师队伍,坚决清理不合格教师,畅通出口。
3. 大力加强农村学校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坚持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制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学校缺编现象。同时选拔农村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为农村学校培养“永久性”人才。二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依托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广泛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改、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工作要结合农村学校教育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低的问题。三是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并吸引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四是落实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把城区学校优秀校长派到农村学校任职,让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学校学习培训。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学校教师定期到城区学校学习培训,不走过场,落实到位。五是优化师资配置。要科学调配师资,做到人尽其才,统筹使用,解决“教非所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