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美人
2009-04-29
“好人好事”在美国
不久前,加州的《奥克兰论坛报》刊登了一篇批评奥克兰市学区的文章,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奥克兰市麦克莱蒙高中的篮球队作为北加州赛区冠军队到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与南加州赛区冠军队竞争州冠军。临行前,校队教练答应队员在赛后会让他们在首府住一晚、玩一天。麦克莱蒙是一所贫民区的学校,许多学生球员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安排这个“旅游”项目,为的是奖励他们一个赛季的辛劳。
但学校在向奥克兰市校区申请这笔经费时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校区没有这类先例。奥克兰附近的丹佛市的蒙塔维斯特中学的家长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几小时之内募捐了1100余美元,让麦克莱蒙中学的球员能一圆他们的旅游之梦。而蒙塔维斯特中学的篮球队在半决赛中正是被麦克莱蒙中学淘汰的。无私帮助曾经打败自己的对手,这样的“好人好事”,令人想起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圣经》中的“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这个《圣经》故事是讽喻性的,说的是本应做好事的没有做好事,本没有理由做好事的反倒做了好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这个故事里有三个有能力帮助受伤者的人,其中祭司和利未人都有很高的身份。祭司传达神的旨意,是犹太人的精神领袖,利未人是神在以色列人当中特别选召的一批人,血统上他们都是以色列(雅各)12个儿子中那位利未的子孙。从身份而言,神要利未人替代以色列人每个家庭中的长子。以色列所有祭司都是从利未人当中选出来的,他们的工作包括了教导神的话语、赎罪、感恩、敬拜、献祭,并要做神的子民的好榜样。
神不准利未人做任何工作,他们惟一的事业就是帮助以色列人和神建立美好关系。神要求以色列人在经济上供养利未人,使他们能够专心于以色列人和神的关系上。为了树立好榜样,神在给以色列人制定的律法中,特别有一章是对利未人的律例(“利未人律法”),希望他们遵守。神要以色列人能从利未人身上看到属于神的人是何等圣洁美好,也因此看清世俗中的罪恶。为了达到教导大众的目的,神又要利未人分散住在以色列各地,这样一来,每一个以色列人的社区都有利未人在为人们作表率。
与犹太人中的佼佼者祭司和利未人相比,撒玛利亚人的身份极为卑贱。撒玛利亚人接受的宗教约束较少,崇拜偶像,又与异族通婚,为犹太人所鄙视,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早成为仇敌(相当于“阶级敌人”)。耶稣用卑贱的撒玛利亚人来举做好事的例子要说明的是,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
“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不止在劝善,而且在批评,批评对象是祭司和利未人。他们位高权重、精通礼法,自视为普通人的精神导师,但在最基本的仁爱之心和行为上,却不如一个卑贱的撒玛利亚人。这个故事非常符合美国人对政府能力的不信任心理,也符合美国人的大社会、小政府传统。美国人相信,除非社会民众自己去要求、去推动,否则政府不会主动去做好事。
这想法往往被证明是对的。最近加州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随着失业人数攀升,在首府萨克拉门托市附近的无家可归者的帐篷城越来越大,已经有200多人住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差。市府官员宣布将在近期内关闭这个帐篷城。消息在报纸上披露之后,许多原先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市民马上行动起来。第二天一大早,一个捐助的流动厕所就送到帐篷城去了。随后,教会的志愿工作者来分发食品。接着开来一辆大型运动休闲车,装的全是捐助的帐篷。帮助无家可归者的组织派人来与帐篷城的代表开会,商量未来的计划。加州州长夫人打来电话,要求了解实情。
在这种情况下,市府强令帐篷城拆迁的政策有了松动,表示要帮助这些无家可归者找到寄居处所或长久的帐篷营地。市府官员表示说,公众的关注帮助他们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并计划去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的好人好事其实并不是空洞、泛泛而谈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具体个人做些具体的事情。美国社会中许多好人好事都对政府有促动作用,因为这种好人好事,本身就包含着对政府帮助弱者或弱势群体不力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