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者”到“学者”

2009-04-29钟发全

江西教育B 2009年4期
关键词:落花生事事老实

钟发全

从教十五载,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自踏上讲台那天起,我便开始沿袭着千百年来的“师者”路径,传道、授业、解惑,一路摇晃着走到今天。强烈要求走学者之路,近乎是今朝之事。我将重新立志,再打拼10年或20年,最终实现从“师者”向“学者”的嬗变。

“学者”一词,以前在我大脑这一本字典里,指的就是那些读过很多书、能提出独到见解的人,或者像教科书中介绍的那些与我相去很远的人,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朱自清先生,一生做“落花生”一样有用之人的许地山先生……近十年来,我读了很多书,却根本没法掩盖心中的恐慌,甚至感觉活得飘缈。我需要从今天开始脱胎换骨。

此时,我必须彻底自省,改变对“学者”的偏颇理解,走出死胡同,才可能找回曾经愧对的人生。我知道为“师者”本不易,为“学者”更难,首先是必先做好“师者”的本分。

虽然,已有不少人看到我十年奋斗才换得的那点小成绩,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现在想起来,我在1999年立下的志愿(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真有好高骛远之嫌。这十年的纸上谈兵,出笼“虚假文章”,加上强发愁的姿态,突然间发现换得了两鬓不少白发,真不划算。2008年的岁末,我虽然也有两本属于自己的专著出版,虽然也像一些“学者”一样外出讲过学,但此时的我更明白,实现“师者”向真正“学者”身份的突围,路还漫长。

一位乡村教师立下做“学者”的志向,也许不少人会笑话我“想吃天鹅肉”。我也知道,做有学问的“学者”,做教育圈内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即“师者”的老师,传教师之道,授教师之业,解教师之惑,岂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世间的事,往往只要逼,就会出成绩。

前几天,笔者受一所学校的邀请,给教师们讲“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来感慨万千。做“师者”的老师,其实就是事事先行。在“师者”困惑时先困惑,在“师者”迷茫时先迷茫,然后先于他人解困,先于他人清醒,给迷茫指点,给困惑牵引。

在这一次讲座中,我给老师们讲“职业规划”的“主动精神”或“工作精神”是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品质,是教师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命运。讲教学中如何站稳课堂,关键在于备课,一位教师只有富有课程智慧,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我明白,做“师者”的老师,注定比他人吃苦,为此我作好了准备。整个过程,就像一年一度的自行车环法大赛,聚焦了世人的目光。在银屏上最耀眼的,最鼓舞人心的,莫过于每一段赛事中的领跑者。不知人们是否记得解说员这样的一句点评:“领跑,或跑在最前面的选手,他所付出的体力比后面的车手多出三分之一。”

以后,我要把属于我的时间,分成若干份,重新经营。现在,我每天都坚持午休。午休提升了我的工作质量,让我每晚在12点后仍旧有清晰的头脑,还可读书,还可写作,还可反思今天的教育教学,还可想明天该做的事……

拼命地干,我为的是再也不能执迷不悟。最近10年,我究竟干了些什么呢?满足于对教育癫狂的爱,其实并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教育事业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师者”的老师,堪称“学者”,其实就是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老实的人。正如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要学做“学者”,就是要学做一个真实的人,学做一个老实的人。

我也明白有思想就是有思考,有思考就需要真真实实地去做。我必须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事事力求主动地去做,流汗似乎还算不上折磨,更难的还在于逼自己在“师者”的面前,揭自己的短。不容易啊,除了要求自己认真地去做好事事,还得饱受事事亲历失败之痛的折磨,用自己的失败,规劝后来者再不能犯下与我同样的错误。

我在昨天的教研活动上,当众宣布自己上周执教的《落花生》是一节失败的公开课。其实,认可了失败,宣布失败,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真可谓是说者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说他人容易说自己难的事。失败后,我逼自己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再借班教学《落花生》,终于才弄清理性文本的阅读教学预设,注重感性阅读的生成方为良策。一番私下的思想斗争,才让我变得坦然:教学来不得半点想当然,必须真实,心里才踏实。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也许专家的头衔永远与我无缘,一生不敢自称“学者”,但绝对不会后悔立志学做“学者”的决定。我知道,做真实的人,做老实的人,就是要做一位纯粹的教育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学者”,似乎就是这一种精神境界,它就是我一生的追求。(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

猜你喜欢

落花生事事老实
浅谈“事事顺心壶”的吉祥美感构建
不要因犯愚蠢病而死去
奇思妙想绘家乡
不老实的蝙蝠
不老实的蝙蝠
事事尽力,梦想就离你更近一步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