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古诗意境教学“四法”
2009-04-29陈元勋
陈元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色彩美之大成,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与教化功能。在中国诗史上,任何一首历经岁月大浪淘沙而能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几乎都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成功范例。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借助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理,换言之,即诗歌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象及其开拓和诱发的审美想象空间。王国维提出诗词创作中须有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而对于诗词之所谓“情”、“景”,王国维又有独到的见解:“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了解诗词意境的这些特征,无疑有助于规范与提升小学古诗教学。
一曰直观导入法。即带领学生亲历实景(或模拟实景)以及借助挂图、音像等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导入诗歌作品的意境。例如杜甫的《绝句》,显然这是一首纯意象诗,其“景语”亦即“情语”也。兹以诗的头两句为例:新绿的柳条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歌,蓝天上有成行的白鹭在飞翔,两句中又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绚丽图景,传达出诗人无比欢快的感情,构成清新和谐的意境。据此,教学时可展示动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画课件设计为: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水中,翠绿翠绿的柳叶,染绿了整条河。微风徐徐吹来,柳条轻轻摇曳。突然传来一阵婉转的歌声,原来是两只黄鹂正在柳树梢上相对而鸣;又见一行鹭鸶扑棱着白色的翅膀,在万里蓝天上自由飞翔)学生必然会被画面所吸引,沉醉其中。接着朗诵一两遍诗歌第一、二行,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复述画面所展示的内容,使学生油然而生愉悦之情,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作品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热心诗教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还专门为《春晓》《悯农》《游子吟》《静夜思》《明日歌》《长歌行》等小学古诗精心谱曲,由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等演唱。教师不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这些歌曲穿插进去,创设古诗教学的各种音乐情境。
二曰音乐烘托法。即借助音乐创设情境,烘托渲染气氛,拨动学生的情弦,引发对诗歌作品意境的立体感受。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声声入耳,如能再配之以适当的音乐,则可使学生在领略音乐旋律美的同时,感受到诗歌本身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学时,可选择一欢快的古典乐曲作背景,教师在乐曲声中朗诵,再让学生随着乐曲反复朗诵,从而“看见”天上绚丽的彩云、江上浩荡的波涛、两岸峻峭的山峡、诗人乘坐的飞舟,“听见”一阵阵猿猴的啼鸣,立体式感受诗人归心似箭、无比喜悦之情。
三曰想象填扩法。即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对诗中隐藏的画面、场景、细节等加以填补扩充,深入领会诗歌作品的意境。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的后两句貌似“景语”,实为“情语”,更充分体现了诗歌审美形象之片断性和跳跃性特征,个中隐藏着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从而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关注依恋和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和联想对其进行揣摩体味,填补扩充,可这样设问:“李白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为启发学生想象,可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①朋友上了船,李白怎么样?②朋友的船看不见了,李白怎么样?③朋友船上的帆也看不见了,李白怎么样?这样层层导入,使学生凭借想象,在脑子里呈现一幅动态的送别画面和一系列感人肺腑的细节,为深入领会作品的意境作铺垫。之后,教师再以抒情性语调加以总结:“朋友乘船走了,李白一直看着他;朋友看不到了,就看船;船看不到了,看帆;最后,连一片孤帆也消失在万里蓝天的尽头,李白就去看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望着一江春水向天边滚滚流去,流去。”稍作停顿,再发问:“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挖掘蕴含在这一系列送别画面和细节中的内涵。如此一来,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就会有深刻的感悟。
四曰诗眼探胜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诗眼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深入品味鉴赏,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一首古诗里,有时会有一两个关键的字词或句子,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也是理解作品主旨、窥探全诗意境的“窗户”,此曰诗眼。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是诗人泊船与京口一衣带水的瓜洲,遥望与京口只隔数重山的故乡钟山有感而发的思乡之作。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动词,诗人先用了“到”字,又觉得写春风用“到”缺乏形象感,了无诗意,便改为“过”;又觉得春风一掠而过虽有了动态,却未能宣泄出此时此刻急切的思乡之情,便改为“入”字;又觉得虽有了纵深感,但仍表现不出江南平畴绿原之景,便改为“满”字,春风已满江南,游子却还滞留江北,思乡之情倍增,似乎可以定稿了;然而不久又觉得缺乏色彩,诗意不浓,最终定为“绿”字。一个“绿”字,色彩与动感兼而有之,写尽了整个江南春意的葱茏盎然、生机勃勃,寄寓着诗人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不尽思念,从而把心中之意与想象之境天衣无缝地串连起来了!这里的“绿”字,便是所谓的“诗眼”。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绿”字与“到、过、入、满”等字的比较,深究“绿”字的妙处,透过这个诗眼的窥探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总之,“牵牛要牵牛鼻子”,只要我们牢牢牵住意境这个古诗教学的“牛鼻子”,遵循诗歌的阅读鉴赏规律和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潜心领悟,锐意创新,就一定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古诗意境教学,进而实现小学古诗教学的质的飞跃,有效促进学生才情灵气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市师范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