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资本形态的演变看次贷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原因

2009-04-29张春敏肖志家

教学与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制度

张春敏 肖志家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本形态;制度

[摘要]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经历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虚拟资本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所爆发的经济危机的特点与状态并不相同。次贷危机是资本形态发展到虚拟资本时代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中图分类号]F0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1—0014—07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已经演变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从历史的视野分析次贷危机,将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数次危机尤其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联系起来,更能揭示本次危机在制度层次上的本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趋势。

一、应从制度层次分析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了解次贷危机的本质,首先要明确其产生的原因。理论界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一是美国信贷市场上宽松的信贷条件。2001年以后,美联储连续降低利率,房地产市场繁荣,贷款机构预期未来市场持续走高,加大贷款力度,盲目扩大住房贷款业务。在市场繁荣时期,次级贷款也有很高的回报率,在满足优级及次优级抵押贷款后,贷款机构积极发放次级贷款。为了将次级抵押贷款出售给低收入者,贷款机构尽可能地降低进入门坎,不断创新次贷产品,降低贷款条件。实质上是贷款机构放松了风险监管,为日后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随着后来美联储利率的不断攀升,这些低收入阶层就无法承受还款压力,从而导致大量违约。

二是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由于住房按揭支持债券(RMBS)的存在,任何贷款机构在对不良信用评级的个人贷款后无需置于其资产负债表内,而只需转手卖给RMBS的投资者。由于贷款周期较长,贷款机构将次级贷款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主体,以实现资金回笼,偿还初始借款。这样就增加了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所派生出的RMBS的供给量。由于RMBS信用级别低,市场流动性不强,不易脱手,诱发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根据期限和信用水平将RMBS打包成抵押债务凭证(CDO)。CDO的本质是通过金融创新从而将非政府机构发行的RMBS的风险分档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2001—2006年房市价格一直向上,CDO产品在定价时只需盯模而无需盯市,进一步刺激了各类非政府机构发行的RMBS的长足发展和CDO市场的极度膨胀,形成了CDO,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等。而当一级市场次贷抵押品违约从而使其信用级别被降级时,CDO定价体系突然出现崩溃,使得所有CDO的盯市价格大幅下跌,原本通过分层包装出来的高级别CDO产品也成为不值钱的有毒垃圾。

三是美联储金融监管的缺位。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将CDO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分为高级CDO(约占80%)、中级CDO(约占10%)和普通级CDO(约占10%)并游说评级机构对高级CDO给予AAA评级。这类“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后,自然受到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的青睐。而对于评级不高的中级和普通级CDO,投行自己投钱成立了对冲基金,将这部分CDO资产卖给对冲基金,从而在法律上完成了“剥离”工作。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次级抵押贷款在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中加长了链条,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脱离了原有贷款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发行机构公布的回报率和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正是监管的缺失纵容了金融机构盲目追逐高额利润的行为,种下了危机的火种。当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由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的上升,引发贷款机构资金链的断裂,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的金融产品极度缩水,最终引发这场金融海啸。

四是美国的收入差距。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是利率的不断提高,房价下跌,使贷款人无力偿还次级贷款,金融机构信用紧缩,房地产泡沫破裂,最后引起金融恐慌及危机爆发;但利率上涨的根本原因是由美国当前的收入差距引起的。美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在美国宽松的信贷环境下,这些低收入人群同样追求美国人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从而导致物价和房价的大幅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联邦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不断提高利率,最后引发次贷危机。

上述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都是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表面、现象的因果联系来阐述,将众多表象的原因分别加以提炼,但都没有跳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即利率上升一房价下降一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一次级抵押贷款还贷困难一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一信用紧缩一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衍生出的金融产品的资金链断裂一金融资产缩水投资衰减一金融恐慌一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的信贷政策、金融风险管理政策等现实的具体情况出发来分析次贷危机,属于现象分析的层次,缺乏从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史的角度的分析,不能认识次贷危机发生的制度性原因。认识次贷危机的本质,应明确资本本质,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以资本具体形态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分析不同资本形态的特征看不同阶段危机的实质,进而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制度性原因。

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进程中的资本形态的演变

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形态的资本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但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态却不断发展变化。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程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态的实质,有利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路径。

(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关系最早产生于西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14—15世纪,在西欧手工业行会分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出现了由手工作坊转化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16—18世纪,在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下,世界市场的范围扩大,西欧的商业资本获得了广阔的投资场所,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商业利润成倍提高。但此时的贸易仍属于互通有无的性质,在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商业资本,而不是工业资本。

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业资本占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其基本的模式就是通过买卖,以多卖少买的方式换回在重商主义条件下视为唯一财富的金银的回流。商业资本形态在以后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虽然一直存在,但却不再占有主体地位,其主体地位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被其他形式的资本形态所取代。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产业资本

16—18世纪,西欧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前

提。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完成之后,继续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为工业革命做充足的准备。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分别在19世纪50、60、70、80年代末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由竞争时期,直到187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前。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商业资本不再占有资本形态的主体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主体地位从工业革命一开始便逐渐凸显出来,工业革命中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工业进步的同时,也带动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非常快。18世纪10—8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近2.3倍(以1913年为100,从0.55上升到1.80),而1802—1812年到1870年,提高5.1倍多(从3.18上升到19.50)。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由竞争阶段,产业资本在各资本形态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资本家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本的增殖。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是对产业资本的主体地位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的最好概括。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金融资本

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从而带来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避免重工业激烈的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始联合,在工业领域,结成垄断组织。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工业企业在资本和生产集中的同时,也促进了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业集中和垄断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地步。与此同时,银行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过去单纯的资金借贷中介演变为货币资金的垄断者,对全社会货币资金的分配具有决定权,从而也掌握了控制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银行的集中和垄断同时也加速着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银行为产业资本家提供巨额资金,一方面加速了工业资本规模扩大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资本向这些获得银行支持的企业集中。银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产业资本家。银行资本逐渐融入到产业资本(31业资本)所形成的资本,就是金融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大特征。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在美国最为典型。

金融资本的出现,使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强,金融体系成为经济体系中具有支配性的力量。但即使这样,银行资本一直从属于产业资本并为产业资本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资本所带来的虚拟资本具有了逐步脱离产业资本的倾向,但受到金本位制度的制约。

(四)当前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虚拟资本

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分别向金本位过渡。银行券的发行制度日趋完善,法律规定银行券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但仍保持健全的银行券发行保证制度和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铸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了金铸币的流通和银行券的自由兑换,战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恢复金铸币的流通,金本位制不能维持下去。特别是在经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任何金本位制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可兑换的银行券的货币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使银行券成为流通中使用的信用货币;另一方面,为虚拟资本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当银行券作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在市场上通用以后,货币本身也就虚拟化了,其价值已不再具有实物价值的物品的保障了。货币的虚拟化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发展到由强大的信用体系来支撑的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虚拟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所谓虚拟资本,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所表现的资本。按照这样的定义,商业票据、纸币、股票、债权等有价证券都是虚拟资本,因为它们在流通领域反复被交易,是同一货币或所有权、债权凭证的反复使用产生的资本的虚拟。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虚拟资本也在不断地衍生出新的品种,出现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这些虚拟资本是对股票和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再次虚拟。2006年,世界市场上,金融资产每天平均流量逾115万亿美元,是商品贸易额的50倍。可以看出,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主义国家,虚拟经济在总量上占绝对优势,虚拟资本也成为当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

(五)小结:不断地迅速增殖是资本形态演进的基本动力

资本的本性在于增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资本的众多形态中只有一种资本形态占主体地位。后一个形态资本出现的主动力,来自于资本增殖的本性。

资本增殖的来源是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萌芽时期的商业资本,只能通过流通中的贱买贵卖,获利有限,核心原因就是当时的产业资本发展缓慢。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增殖依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但这两种形式,不能满足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的欲望。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迅速获取垄断利润,资本家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联合,虽然,此时的银行资本已经开始制造大量的虚拟资本,但由于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使得虚拟资本的作用并不突出。二战后,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以及资本不断增殖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中,虚拟资本地位越来越高,甚至脱离了实体经济。

总之,每一次资本形态的改变,都是为了实现资本更快更好地增殖,以体现资本的主体性。但是,每一次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的改变,结果都是资本越来越脱离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产业资本要全部投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金融资本仅仅是控制资本主义的生产,而虚拟资本则是完全脱离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这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的发展趋势。

三、不同形态的资本决定了经济危机的表现不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矛盾是资本同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每一步的演进,资本形态每一次的创新,都是资本剥削劳动手段的创新,这种创新一方面有利于资本迅速攫取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设置了制度灭亡的扳机。资本同劳动的矛盾最初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有

新的表现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就存在,但在商品资本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程度,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还是适应的。但是,当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能力迅速提升,而消费能力却没有随之增长,甚至出现逐渐萎缩的局面,生产和消费之间出现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体现出来。当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不同,经济危机也对应为不同的形态。

(一)产业资本占主体地位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产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经济危机的形态为周期性的生产过剩。1825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以后约每隔10年就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产业资本占主体地位的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商品堆积仓库,物价暴跌,大批银行和企业倒闭,失业增加,产量严重下降。例如,在1825年的经济危机中,英国有1489家企业倒闭,1826年增加到3301家企业。在1837年危机期间,英国铁的价格下降44%,棉花价格下降40%,仅曼彻斯特一地在1837年中就有5万失业者。在1847年的危机开始中,兰开夏棉纺织业工人中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者达70%,英国全国工业产量下降25%。

(二)金融资本占主体地位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在各资本形态中占统治地位,这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为生产过剩的危机与金融危机并存。最典型的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

一方面,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危机爆发时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产量下降幅度巨大,同1929年相比,1933年全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7.2%。

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控制着国民经济,银行资本广泛地融入到产业资本中,在产业部门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时,势必对银行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当危机扩展到信用领域时,经济危机产生一种新的表现形态,即金融危机,其对经济的破坏程度远大于单纯的生产过剩危机。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信用货币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信用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各国货币贬值,并纷纷废除了金本位制。

(三)虚拟资本占主体地位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

在当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虚拟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经济危机的形态为金融危机。因为,在当前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虚拟资本基本上脱离了产业资本,危机不再是由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所引起的,而是由虚拟资本为增殖而过度投机的结果。但是,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实体经济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往往引起经济的衰退,后果要由实体经济来承担。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危机不单单会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同时会因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手段转移到其他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危机越来越成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1982年,拉丁美洲爆发债务危机,其影响至今还在。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经历一场长达10年的储蓄贷款协议危机。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经济泡沫的破灭。进入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屡见不鲜。如金融衍生品投机失败的“巴林事件”和“大和事件”,接着又发生北欧银行危机,然后又有10余个欧洲发达国家在投机者的攻击下引发了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7年7月,亚洲爆发金融危机。2007年初至今,美国经历了次贷危机。这些金融危机,都是虚拟资本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经济危机形态的表现。

四、次贷危机是虚拟资本占统治地位背景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一)美元的国际信用货币地位使得虚拟资本泛滥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虚拟资本在各种资本形态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有直接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黄金储备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在1943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中,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美元取得了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并为建立美元霸权地位提供了条件。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由美元来执行。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打破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格局。特别是美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导致黄金大量外流,到1996年底出现美国黄金储备不足以抵补短期外债的情况,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不再能保证,这引起了几次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元危机。1971年8月15日,美国被迫停止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黄金,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并没有动摇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中心地位,美元仍作为国际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但却不再需要将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兑换为黄金。这样,美元就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信用货币,从而美元的国际货币职能也虚拟化了。这一变化的结果是美国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的巨大改变。

(二)次贷危机是虚拟资本占统治地位背景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70年代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以后,8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创新活动的开展。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上产生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虚拟资本的交易量自产生以来就急剧膨胀,到2006年,全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而美国是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创造者和操作者。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的膨胀,反映出美国虚拟资本在各种资本形态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资本虚拟化的结果正是美元作为国际信用货币的虚拟的反应。

美元作为世界通用的国际货币的霸权地位,必然造成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和大量流离在美国以外的美元的存在。实际上,其他国家所持有的美元是持有对美国的债权,美元只是作为美元欠条,证明其未来某一时间可以在美国购买商品的权利。但是,欠债最终是要偿还的,为使美国不致遭受由于美元欠条兑现而使其“破产”的命运,美国必须将美元欠条保持在一个适度的量,其余部分必须赎回。美国赎回美元欠条,所能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进行金融创新。

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大量的、复杂多

变、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供其他国家来交易,以此来赎回美元,维持美元欠条的地位和现状。这种金融产品的创造是毫不费力的,至少对其他国家生产的劳动产品来说是这样。通过这种虚拟资产的创造和设计,就可以换回由于大量进口商品而流出的美元,即以零成本的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换取其他国家的劳动产品,通过这种游戏手段,美国回收大量的美元,并可以支持美国的高消费。但是,任何资本形式都不应该脱离与产业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也一样。对虚拟资本过度的投机交易使虚拟经济呈现巨大的泡沫,当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坏账率上升导致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时,实体经济的问题传递给虚拟经济,从而导致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派生出的、资产规模被杠杆化后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崩溃,结果是资产大幅缩水、虚拟经济的泡沫幻灭。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虚拟化,最终带来的是美国资本形态的虚拟化,当由虚拟资本的过度投机交易为经济埋下问题时,一个环节出问题,便会带来灾难性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也是虚拟资本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经济危机形态的表现,而导致本次危机的原因,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五、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爆发的必然结果

美国作为当今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所发生和正经历的次贷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一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资本主义这一生产方式的前途和命运。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为主体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都以资本增殖为最终目的。资本形态的每一次演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维持其自身所进行的创新和扬弃,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缺陷,是不会随资本形态对自身的扬弃所能消除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缺陷,在不改变本质的创新中只能带来短期的繁荣,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更加严重的问题和矛盾,资本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的经济危机的表现方式的演变,就预示着资本在不断挖掘自己的新形态的同时,为自己准备了坟墓。

资本的本性在于增殖,但资本无论怎样改变其表现形式都无法靠自身独立完成,必须与劳动结合在循环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当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单凭由资本和劳动共同发挥作用的实体产业经济的运行所创造的价值,已经满足不了其资本增殖的需要时,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不得不彻底扬弃的阶段,因为实体经济已经无法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所具有的霸权地位,是美国虚拟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欧元的发行及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积极表现,目的是想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地位,以此来实现单凭脱离产业资本的虚拟资本运动就可实现巨额增值的目的。但是,虚拟经济是要靠实体经济提供养分的,当实体经济无法满足其需要时,必然会导致虚拟资本增殖梦想的幻灭,随之而来的是危机的爆发。

不管资本主义制度如何创新,不管资本形态如何演变,劳动创造价值是其基本内容。资本主义不能因为发明新形态的资本如虚拟资本的方式,而解决其内在矛盾。在资本形态演变中,每一次创新都是对生产和劳动的进一步的远离,却也是向崩溃和灭亡的终点迈进。

[责任编辑陈翔云]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浅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浅谈投行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法作用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金融监管改革的轻与重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