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搜索
2009-04-29
少些“拍脑袋”决策
熊言豪等在2008年11月26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指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有的地方领导一味要求项目论证要加快再加快,在一些地方政府激励“新型工业”的清单上,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赫然在目。“拍脑袋”的决策屡见不鲜,其结果是重复建设的浪费和生态环境遭破坏。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陈晓红指出,一些盲目投资形成的恶果,其代价可能需要以后很多年来承担,危害比项目本身预期中对经济正面拉动效应还要大,得不偿失。中央要求把投资集中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保产业等方面,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避免重现过去招商引资中所犯的错误。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游浩提出的“三个警惕”,即要警惕那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急躁冒进意识:警惕那种重压紧逼之下的“拍脑袋、拍胸口”的决策方式;警惕那种决策部门化、项目利益化、资金分配关系化的运作值得人们思考。“拍脑袋”的事再也要不得了!
四万亿投资如何又好又快
叶锋在2008年第47期的《瞭望新闻周刊》上撰文指出:在4万亿扩大内需的盘子里,许多项目都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如何保证措施准、工作实,避免出现严重的恶性事故,是十分严峻的考验。警惕“最低价中标”。上海市市政公路工程行业协会曾对上海高速公路工程质量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近几年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大、速度快,但较多存在路面开裂、沉陷等问题,有的高速公路甚至通车仅两年就不得不进行大修。个中原因,除设计、技术等因素外,还跟招投标环节不够完善有关。一些企业为了能承接到工程,往往会采取“价格战”的方式,其投标价甚至比成本价还要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有专家表示,目前各地流行的“最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方式亟待改善。应采用合理低价法、“最接近平均标价”等方法进行评标。管理部门还要对企业建立工程业绩、质量和诚信的档案。培训与监管并重。专家认为,在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把“事发前”的工程风险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可以预见,这一轮新的“大兴土木”,对劳动力需求极大,会有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地。企业、劳动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在关键岗位,还要建立考核证书准入制度。这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其间有大量的调研、分析、监督、管理、评估等工作要做,政府自身首先要加强能力建设,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但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职能,向它们“购买”服务。比如各行业协会除培训工人外,还可为工程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和后期评估,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编制带有行业自律性质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等。
“先贫后富”是义务教育的公平顺序
赵勇在2008年11月25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新疆区委书记王乐泉近日表示,新疆相对贫困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地州将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义务教育。虽说之前已经有一些省市在酝酿12年或15年免费义务教育,但真正付诸实践和给出明确时间表的,新疆是第一个。新疆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先贫后富”的顺序,最大程度契合了免费教育的公平理念。由政府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福利,对于比较贫困的家庭来说,它更是一种事实上的国家救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同样的教育费用,对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和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形成的负担,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前者,或许只是意味着多增加了一笔开支:对于后者,则可能是无法承受之重,孩子们将不得不面临因贫失学。政府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财富的重新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可以说是社会公平的一个起点,首先向贫困地区倾斜,是教育公平的最真实体现。
中国应坚持走市场化道路
雷鼎鸣在2008年第24期的《南风窗》上撰文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许多人对自由市场的理念产生了怀疑,甚至断言自由市场已经终结。在此,有必要正本清源,厘清围绕于此的一些误解。市场经济或自由市场,其基本的功能是进行资源配置,在这一点上它效率最高,它把互不相识的人拉在一起进行生产,推动社会进步。在这个层面,市场是自发起作用的。有公司关闭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恰恰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的必须。市场经济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成功,但它一定会惩罚那些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人。当然,市场经济也不完全排斥政府,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里就明确说过,自由市场不是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制定游戏规则,需要适当监管。但政府的监管不应过度。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被认为是自由市场理论的大本营。我在那里念书时,老师不从某种教条出发,先验地要求我们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而是非常注重理论的可验证性,让我们先分析某项政策的后果,好在哪,坏在哪,最后我们发现,坏的地方往往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政府干预是好心办坏事。所以,从各国政府出手救市判断自由市场错了,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在过去的几百年,自由市场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它推动了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进步,将人类带入空前繁荣的今天。市场经济虽然不完美,这次危机过去后,未来必然还会出现各种危机,但是自由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迄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经济制度。30年中国经济的成功部分,都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我们不应该以美国政府插手金融机构一事,又回过头来重走政府管制的计划经济老路,中国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朝市场化的道路努力走下去。
说西方文明衰落有些一厢情愿
王达三在2008年11月20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无疑再次暴露了西方文明的一些痼疾,有人由此认为,此次危机证明西方文明开始走向没落了。但是,问题恐怕远没有这么简单。千万不要小看了西方文明的自我修复能力。两次世界大战把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屠宰场”,直接冲击了“西方中心论”。而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则使资本主义受到普遍质疑。但西方文明并没有就此夭亡,罗斯福新政不仅拯救了资本主义,而且使美国发展成为西方文明的“守护神”。备受战争煎熬的欧洲各国则学会了互相容忍和彼此谦让,走上了超越狭隘民族国家界限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冷战时代,美苏强力对抗,其结果也是以苏联的崩溃告终,而西方文明几近全盘胜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之所以愈挫弥坚,首先得益于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我批判能力。仅从《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西方的死亡》(布坎南)、《美国时代的终结》(库普乾)等书名就能看出西方文明的忧患意识和自警传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五花八门的思潮和运动,本身就是针对西方文明的弊端展开的自我批判,可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资本
主义是一种“毁灭性创新”的文明。美国经济学大师熊彼特(1883~1950)认为,资本和资本家具有追求利润的本能,使得经济因激烈竞争而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并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失序与崩溃。但是,与其说这种危机与崩溃是灾难,毋宁说是修正和淘汰不合时宜的旧体制的机会。进而发展出新的体制引领经济渡过难关。因此,西方文明的种种制度未必是最好的,但自有传统且大体运行有序,并试图不断通过自我改革和完善来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却是不能否认的。中国的崛起也不一定非要以西方文明的衰落为前提和代价,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各有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多些“学者型官员”少些“官员型学者”
毛建国在2008年11月23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近日,黄卫当选北京市副市长。他的当选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其院士的背景。近年来,学者型官员竞相涌现,提升了政界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官员为了附庸风雅。运用手中的权势获得了教授、博导的虚名。对于政界来说,由于“官员型学者”腹无诗书,从而助长了政界的虚假之风,进而导致官员不思学习而只谋“权学交易”。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型官员”将会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官员型学者”也可能借机呈附生状态。这需要纪检部门加强督察,严防官员用权力到学界寻租;也需要学界加强自律,不要向权力弯腰,从而失去学界应有的气节。
扩大内需先要解除百姓后顾之忧
杨兆敏在2008年11月26日的《工人日报》上撰文指出:扩大内需主要有投资和消费两个路径。10年前,我国政府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是投资的路径,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和投资相比,消费拉动的内需一直启动得不尽如人意。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2007年下降为36%左右,远远落后于77%的全球平均消费率。现在,应对金融海啸的挑战,扩大内需又一次成为稳定中国经济的关键。从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投资规模远远大于10年前,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把改善民生列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之首。比如。11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中包括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时下,不少人之所以捂着钱袋不敢消费,是因为有后顾之忧。尤其在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普通百姓有点钱要么就用于“搬山”,要么就小心存起来,以备失业、养老之用。毫无疑问,新政策充分考虑到这种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稳定民心、保障居民收入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一些税费的减免,当人们的后顾之忧少了,自然就敢花钱了,消费需求也就能拉动起来。
上海还有文化大师吗
曹玲娟在2008年11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为了签证方便,“亚洲第一男中音”廖昌永申请了香港“优才计划”,此事在上海掀起波澜,有人开始反思文化土壤。廖昌永“出走”引发的争议,反映出上海这个曾经的文化重镇对当前自身文化地位的不满足。上海对文化领军人物的渴求,对文化复兴的渴望,似乎从未如此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但巴金、王元化、谢晋等老一辈文化大师的相继离去,给上海文化江山留下一片片空白。上世纪30年代,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左翼文化圣地。一条500米左右的多伦路,就先后住过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周建人、陈望道、柔石、丁玲等,也曾留下过瞿秋白、夏衍等人的足迹。两相对照,难免让人心生感慨。余秋雨曾批评,上海的经济发展全球瞩目,但文化地位并没有提升。“文化大师不是评出来的,不是人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用金钱催生的。”沪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建议,作为政府、官员。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思想更加解放,使艺术家有更加自由宽松的心态投入创作。“我们提供一片好的文化土壤,创造好的文化生态,至于能不能出大师,不是主观能决定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眼见着优秀的人才“转身离开”,除了给予必要的理解,是不是也应该向香港学习,讲究点择才之道、优才良策、储才良计?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分析,“如果上海能面向世界,创造足以吸引全球优秀文化资源汇聚的良好机制,未必不能造就文化顶峰。”让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在这个舞台成名、在此借船出海,这才是上海建设文化中心的要义所在。
小圈子的忠诚
阿达在2008年11月19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近读著名企业家冯仑的《野蛮生长》,论及“忠诚的成本”,颇有深意。他说,民营企业本能地喜欢用忠实的人,强调人和人的忠诚关系,并在熟人中把一部分关系发展成为忠诚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对公司经营到底是利还是弊呢?冯仑分析说,要想让人忠诚,你付出的成本也很大:一个忠诚的员工,他和公司领导的关系,是一个要求特殊回报的关系,因为忠诚一定要有回报。按照中国的人际关系模式,一旦变成了熟人,熟人又变成亲密的人、变成家人,他既可以不要回报,表现为无限牺牲,也可能无限地要求回报。他可能会在心里嘀咕:我跟大哥这么多年,大哥就得管我的事,老婆孩子都得管。当你要给他更多回报的时候,制度不允许,你就得在制度以外处理。于是,这个人会形成凌驾于制度之上的优越感。他忠诚了,其余99%的人就都不忠诚了,组织就开始分裂。很多企业家都深受“忠诚”之苦,最终认识到:一个民营企业的进步,应该有一个标志:老板身边直接对他忠诚的人在减少,遵守制度的人在增加,公司的规范和透明度在增加。一个民营企业进步的最终标志之一,就是老板消灭身边最后一个对其个人忠诚的人,让所有员工去忠诚于公司的制度。
三种人不适合当公务员
宋广辉等在2008年11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者,已突破105万人,比去年增加20多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而去年,这一比例是60:1。“国考”高烧不退,主要驱动力为四大预期:稳定、权力、利益、社会地位。最诱人的,当属以稳定为标签的“铁饭碗”。有关专家概括指出,当上公务员,并不意味着“能进不能出”。下列三类人,不适合进入公务员队伍:一、一心当“官老爷”、没有公仆意识的人。在历史上,心术不正、一门心思走仕途的大有人在,但最终得意忘形,一头栽倒的也比比皆是。二、对物质财富有强烈追求的人。当公务员,即便做到领导层,其合法收入也比不上成功的商界人士。在利欲的驱使下贪赃枉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三、自由散漫、贪图清闲的人。严格的工作纪律和考评制度,勤政廉政的要求,不允许懈怠。“一张
报纸看半天”,已经成为历史。喜欢自由散漫的人,应寻求自由职业,而不是去做必须准时上下班并受诸多纪律约束的公务员。
以学术为志业是一种承诺
据2008年11月15日的《文汇报》报道: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与志向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中国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一回事,志向是另一回事。一个高远的志向可以使我们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而志向低下或毫无志向,则会使我们的能力萎缩,灵魂萎靡。所以,志向不能太低,正象古人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学术工作隐含卓越的要求,学术工作的内在逻辑不会允许平庸,平庸的学术根本不是学术,而只是三家村学究谋生的手段。你要从事学术工作,就必须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至于做到做不到,那是另一个问题。当我们选择以学术作为终身志业时,我们不是选择了一种谋生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承诺,一种对先人和后代的承诺;我们不是选择了一种通向名利的道路,而是选择了一种对于人类的责任。选择从事学术工作,在今天是选择了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的角色,似乎愚,然而高尚;没有希望,却代表希望。
大国崛起务须经略海洋
尹丽棠等在2008年11月18日的《深圳特区报》上撰文指出:作为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幕后策划者之一,战略学者胡思远近日指出,面向海洋是现代国家全面崛起的重要前提。“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国民的活动半径成正比”,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他的著作《日本列岛改造论》中提出的这个著名论点,曾经影响了毛泽东的海洋观。在采访中,胡思远屡次提到这句名言。在他看来,宽广无垠的海洋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活动半径,往往成为影响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重要因素。胡思远认为,与陆防相比,中国历代王朝的海防具有明显的从属性、内向性,重北轻南、重陆轻海。实际上,中国人对海洋并不陌生,从南北朝到明代的千余年间,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曾取得过巨大发展,并成就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并没有推动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而是难以突破陆地为根的生存空间观念,固执地贯彻以岸防海、以陆制海的思想。胡思远说:“无陆地不足以立足,无海洋不利于发展。”对于中国这样的濒海国家,辽阔的陆地能为其提供相对充足的资源、人口和生存空间,海洋则便于发展海外贸易、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所以,只有坚持陆海兼顾原则,迈开大步走向海洋,才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
四万亿元惠及百姓
王飞等在2008年11月17日的《广州日报》上撰文指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并非“看不见摸不着”,它将影响到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善交通。专家认为,交通建设带动的钢铁水泥产值超过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超过6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投资中近40%将用于工程技术人员与一线工人的工资支付,因此,对提高基层劳动力的就业与消费都有重要意义。有利就业与收入。专家分析,“基建工程大批量开工建设,将给农民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需求增加也可能会使得农民工的工资水涨船高,”农民工收入增加后,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农村的消费。”对于高校毕业生,与基础建设有关的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望成为“香悖悖”。刺激投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让股市大幅反弹,上周上证指数连续突破1800和1900点关口。自上周五反弹以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2.22%。“4万亿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信心”,经济学专家认为,“如果能够重新树立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那么这4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将是几倍甚至几十倍。”加快安居。“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已成为国内克服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内需措施的首要措施。这或将改变房地产市场的整体格局。据了解,自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商品房开发逐步成为解决城镇居民居住问题的主流方式,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所占比例很小,大多数城市的比例不到10%。如果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格局将全面改写,房价也必然会被拉低。
别让游说者忽悠了四万亿
马光远在2008年11月13日的《新京报》上撰文指出:国务院4万亿元经济刺激措施一公布。一些地方政府、企业闻风而动。掌管投资大权的国家发改委门前更是“人头攒动”,交通比以前明显拥挤很多。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定位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些都是确保中国经济渡过难关、长治久安的全局之举,也可以弥补此前在民生问题上的历史欠账。而某些地方政府、企业一旦通过游说获得不合理投资,很可能将资金用于短期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4万亿的投入不仅不能确保民生,反而会引发投资灾难,贻误经济转型的大局。为了避免发改委门前“游说的人群”导致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偏离预定之轨道,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增加公共智慧和民众的话语权、扩大经济民主。而地方项目的确定上马也需要审慎讨论和决策,并全程跟踪审计。
我一读再读的书
86岁著名诗人绿原在2008年第10期的《共鸣》上撰文指出:余自识字以来,虽称不上好学,过目篇什亦难计其数,其中一读再读者似可举出如下十部。一、《鲁迅全集》鲁迅先生晚年的文章,不论采取单刀直入的直接方式,还是借古寓今的间接方式,无不字字句句以火热的主观激情浸透了冷酷的客观现实。我一读再读的每一次,都怀着如坐春风的敬爱心情加以揣摩过。二、《毛泽东选集》这部选集我虽也一读再读,却是怀着如遇大宾的敬畏心情来揣摩它的每篇每句每字的。三、《红楼梦》我读它恐怕不止5遍了,却至今仍不敢要求对此发言的资格。四、《聊斋志异》其中神鬼狐妖均有人性,善良可亲,由此可见作者的人道主义与民主精神,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稀罕而又宝贵的。五、《道德经》一读再读,若有所获,便像作者一样感慨系之:“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六、《金刚经》我一读再读过,与其说是出于宗教信仰,毋宁说是为其哲学意蕴所吸引。七、《圣经》《圣经》的中译本,读来相当流畅,自有它所特有的韵味。八、《李白诗选》我爱读的诗人,在古今中外范围内,多如天上的繁星。其中离我似乎最近、因而显得最亮最大的,有一颗就是太白金星,我们自己的李白。九、莎士比亚剧作在莎翁身上不能不承认“天才”的存在。我的四部最爱,就是足以证明作者天才的《哈姆莱特》、《罗密欧和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和《暴风雨》。十、《浮士德》对于人类而言,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恰在于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正是这种人生观拯救了浮士德,帮助他击败了魔鬼梅菲斯特的一再挑战。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据程瑞华在2008年11月13日的《金融时报》上报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认为:中国将来经济的增长点,不能学欧美国家,靠房地产和汽车来作
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高消费、高奢侈的行业,只有发达国家因垄断地位才能维持。而中国的支柱产业应该是教育、科技、文化、医疗这些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会增强中国的国民竞争力。但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有发展潜力。因为中国的汽车耗能比较小,在这次金融危机到来之前,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有意承销中国的汽车。所以越是在西方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家电和汽车行业越有穿透市场壁垒的潜力,即使总量会下降,但是穿透的能力会增强。
别让恶劣暗示传染开来
曹林在2008年11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已经平息,重庆市化解冲突的善治赢得了舆论的赞许。但这毕竟是在罢运压力下的被动倾听。这种被动倾听会在舆论中滋长一种暗示:正常途径反映问题无人重视,而一闹领导就会高度重视,动静越大、影响越大,越会触动领导的神经,越能增加与政府谈判的筹码。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恶劣的暗示已经在一些地方传染开来。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发生了上百辆出租汽车集体罢运事件。海南三亚也有部分出租车司机罢运。很显然,两起罢运事件都受到了重庆事件的“激励”。让人感觉好像政府只吃这一套。恶劣的暗示虽然在迅速传染,但现在还不是最坏的时候。司机们仅仅是在观望,等着本地政府倾听自己的声音。政府如果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主动与他们协调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他们一定更愿意在法律框架内捍卫自己的权利。谁也不想把自己推到政府和法律的对立面。
“处长腐败”现象解析
徐伟在2008年11月11日的《法制日报》上撰文指出:近几年来,处级干部的职务犯罪案件屡见报端。“处长官儿不大,腐败案值可不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李春雷说,这些在行政序列中较低级别的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却不能小看,尤其是建筑、税务、土地、电信等要害部门,一旦案发,动辄百万甚至千万元。“在我们查处的贪污腐败的案子中处级干部也占了大头。”浙江省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倪集华说,一般而言,处长作为相对较低级别官员,并不具有决策权。李春雷分析说,他们只是决策后的具体执行者,签字决策权在司局长甚至更高级别的官员手里,但作为上情下达的中间层,处长拿出的意见往往最有分量。于是,权力在处长这个政策的执行者这里,发生了变异,成为一部分处级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的绝佳手段。“交通、财政、规划等要害部门的‘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却分解在几个关键处室中,具体权力又落到了几个人手里。一个处长的一句话就可能涉及成千上万的资金和项目。”李春雷说,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大的问题,他们的意见就会被采纳,权力就名正言顺地搭上了“利益的快车”。倪集华认为,处长们长期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域工作,精通政策,不大挪动,没有一把手变化频繁,这也是他们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原因之一。在庞大的官员序列中,处长是一个数量众多的群体。如果任由“处长现象”愈演愈烈,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将是巨大的束缚和阻碍。“处级领导腐败是一种结构性腐败,其根源在于体制内部的某种失调,窝案与串案便是其典型反映。”李春雷说,清除腐败要靠法律严惩,也要靠制度建设。有专家指出,目前,“现官不如现管”、“官大不如管大”的制度安排,让“现管们”手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上级领导过于宏观的指示,政策的模糊性和解释的可筛选性,给处长们留下了很大“欺上瞒下”的空间。“当前,我们有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也有检察机关的监督。”李春雷表示,但要根治“处长腐败现象”,最重要的还是要变形式监督为实质监督。反腐败工作既打“老虎”,又要收拾“苍蝇”。建立有效的行政决策负责机制以及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裁量权,切断“公权”与“私利”的内在联系,对于遏制处级干部贪污腐败很有帮助。
最大的政治仍是发展问题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北京日报》2008.11.10在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仍是发展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今天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从发展任务看,当前主要不是解决发展不足、发展太慢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发展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从发展途径看,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以前具备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正在逐步递减:从发展环境看,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风险逐步加大。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特别严峻的形势。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同时也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新一轮解放思想需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改变主观方面的不适应,破除客观方面的不符合,解决几个重大问题。第一,要着力解决体制机制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第二,要着力解决发展理念方法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第三。要着力解决社会环境条件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第四,要着力解决领导方式能力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特立独行是文明创造力的基础
据2008年10月3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上海师大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在其演讲题目为《我们缺乏多样的人生态度》中指出:为什么中国人一般说来比较缺乏特立独行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这要从文化的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首先,是秦汉以来的大一统对社会人格的同质化要求,形成一种长期的同质化的价值观。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气氛曾经孕育出许多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侠士与社会活动家。他们是文化创造的最重要动力。随着中央集权的秦汉大一统,社会价值的大一统化,逐渐造成人格的同质化。有个性的人,不是被驱逐,就是失去生存条件。这是中国文化逐渐丧失创造力的开始。其次。科举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在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上的同质性。在科举时代,知识变成了获取利禄功名的工具。在先秦时代,我们有过屈原的浩渺无涯的想象力,有过《史记》中的豫让那种充满悲剧性格的侠义英雄,有过竹林七贤的真潇洒。两汉时代及其以后,有李广这样的伟大将军,还有过李白的真浪漫。但是这些文化因子在宋元以后逐渐消失了。消失在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世俗追求中了。第三,中国文化中缺乏宗教因素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宗教对来世、对超越性的彼岸世界的追求与信仰,往往能培育人们超越功利的价值观。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宗教心理是相对淡漠的,本土的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也相当功利化,人们即使信佛,也往往是怀着某种功利的目的。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对于整个民族与文明的进步,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立独行者,就相当于一个物种中最具有突变能力的基因。个民族的宏观文化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内部是否具有足够的基因细胞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