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漫步
2009-04-29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马立诚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0
1978年至2008年,神话般的三十年。把这本《交锋三十年》翻开,一行一行读过去,顿生沧海桑田之感。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马立诚,自1978年进入新闻界,所经历的,正好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缩影。
作者提出,把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情况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改革开放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争论。第一次是1978年前后,争论的中心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是1992年前后,中心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要市场经济?第三次是1997年前后,中心议题是: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第四次是2004年以来至今,中心议题是:改革开放是不是搞错了?《交锋30年》就是以这四次大争论为框架展开的。
书中既有对政治、经济事件的热情关注,诸如真理标准讨论、南巡讲话的大背景等;也有许多被人忽略的但是在三十年沧桑巨变中起着标志性作用的重大事件、不重大却有意义的事件的个人叙述,诸如伤痕文学、李谷一《乡恋》的争论、朦胧诗、星星美展、潘晓事件、北京的798、入世谈判、可口可乐的引进等等,都在马立诚的视野之内。全书充满了小故事大争论,读者可以理解,每一次历史点滴的进步,都是各方力量艰苦博弈的过程。也正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小成果的累积,让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三十年过去了,有人开创它,有人记录它,都是为了指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触动全球》
张维为著
新华出版社
2008-10
“中国崛起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曾做过邓小平翻译的张维为先生走过世界百国之后的由衷感叹。作为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张维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发展与世界问题的研究。中国的迅速崛起触动了世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褒贬各异的一波波中国讨论热潮。游历百国、对此深有感触的张维为从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结合自己对邓小平思路的感知以及对国际政治学的多年研究经验,论述了有关中国崛起的众多热点问题。
张维为先生认为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崛起,更是一种新的思维和新的话语、一种现有的西方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诠释的新认知。有人说,中国已经解决了“挨打”的问题,现在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其实,西方对中国的“骂”,背后透露出的是对中国政治软实力崛起的担忧,因为中国话语有可能成为终结西方话语霸权的重要力量。如果说世界已进入了“后美国时代”,那么世界实际上也已进入了“后美国话语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话语的分量举足轻重,好戏还在后头。
《文化十日谈》
丁冬谢泳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10
《文化十日谈》是学者丁东、谢泳在《中国青年报》对话专栏的结集。在4年多的时间里,两人每周一个主题,话题遍及教育、历史、学术、人物、读书、出版、文学、艺术乃至社会万象。其对话触及所向,莫不是当下社会及文化圈中弊端所在。据丁东说,“十日谈”的说法来自于文艺复兴时代薄伽丘的《十日谈》,表达思想解放的寓意。
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为《士林风骨》、《史海寻帆》、《书山有路》、《文艺乱弹》和《国是公议》。书中二人畅谈古今、纵横捭阖,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没有疾风骤雨式的批评,没有高调颂扬的声音。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的,是两位学者促膝交谈的场面。他们和风细雨,试图从文化的细微末节中生发开来,给我们提供一种迥然有别的思路和观点。
陈寅恪先生素来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持,而丁东、谢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不时发出清醒而冷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