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奇外科“温柔一刀”
2009-04-29裴瑜
裴 瑜
刺眼的灯光,冰冷的手术台,进入似睡非睡的麻醉状态……主治医生和白衣护士们凝神屏气,手持各式明晃晃的“尖刀利器”围着你,准备“开膛破肚”……
庆幸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在电视里或噩梦中体验过相似的场景。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节每天都会在成千上万家医院里上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要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因为失血过多而下不了手术台的……”瑞奇外科器械(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方云才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他的一个好朋友,就是在这样的手术中因失血过多而离开的,年仅39岁。“目前欧美国家进行微创型手术的比率已经很高了,而我们国内还不到20%。大多数医院还在做创伤性很大、风险也比较高的开放型手术。”
“医疗是一个人的基本人权,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提供出一个性价比最好的微创外科解决方案”。2005年,刚过不惑之年的他拉上曾开创远程医疗诊断系统的胡辉博士及另外几个朋友黄维斌、何建辉一起。注资50万元人民币创建瑞奇外科器械(北京)有限公司,同年入驻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
方云才1992年留学美国,开始接触到微创外科的概念,“它的优点就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平均在30-60分钟,住院时间通常为1-3天”。从普度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后,他又在强生微创手术器械公司(Ethicon Endo-Surgery,lnc.)做了3年的资深科学家及项目经理,负责并购公司的技术评估、开发图像引导和微创手术仪器。因此创业之初,从技术研发到流程建设,对他来说,不是难题。利用自有技术和产权专利,瑞奇外科将自动缝合器及心胸、胃肠外科定为主要方向,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在医疗高端耗材领域,欧美国家占据了80%的全球市场,像美国强生、美国外科公司这样的企业,在行业中几乎处于“霸主”地位。同样一件产品,在中国的售价有时会超过美国的2-3倍。“瑞奇外科要通过研发性价比更好的产品来促使行业价格的下降”,方云才看了看某某医院医疗器械报价表,然后把手中向记者展示的微创器械样品轻轻放回办公桌上……
2006年,国内微创器械领域龙头企业——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常兆华博士成为瑞奇的天使投资人,并在资金、公司架构、理念及经验上给予重要帮助和支持。第二年,瑞奇获得第一笔500万美元融资。目前公司在美国加州Concord、俄亥俄州Cincinnati、北京和上海设有四个研发中心,拥有六条产品线,专业研发人员三十余人。
2008年2月,瑞奇外科的第一项产品——自动缝合器(REACH CIRCULAR STAPLER)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获得产品注册证。虽然目前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的人员,加起来只有30来人,但自今年5月份正式进入市场以来,至今已在全国销售了上千台。
“目前在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成千上万,但真正能把一个产品链做出来的,有持续研发新产品能力的公司很少。瑞奇这3年来,最主要的是结合中国的市场和制造能力,把整个流程走通了。”按照方云才的计划,2009年,瑞奇外科将首次实现盈亏平衡。3年内将建立品牌知名度。
不过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公司原定近期融资2000万美元的计划暂时搁浅。除了需要资金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亟需解决的还有量产基地的选择和建设问题,密云、天津等地的工业园区目前也都在洽谈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