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厌
2009-04-29司徒瑞
司徒瑞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家长咨询孩子厌学的原因:多数父母通常不能理解孩子为何不想上学了,他们往往抱怨孩子辜负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没有出息。孩子们真的就像父母们所说的那样吗?
“混”字当头
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有些学生看不到求学的出路,认为上学也无用,最大理想便是混三年,拿个毕业证。有的学生本身不愿意上学,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已在学校混日子。在校不学习,到家骗父母。还有的学生上学只是为了在学校有伴,能满足自己对伙伴友情的需要,同时又可躲避父母的唠叨、家中的劳动,把学校看作避难所,而不是求知的地方。某学生张某说:“上大学?也考不上,考上啥用,还不如早挣点钱呢。要不是怕挨打,早不上学了。”
许多农村孩子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新奇走入城里中学的大门之后,随着老师授课内容的不断加深,中学生愁闷、紧张、失望等百感交集,感到的是苦是累,是不如意,于是心理上不堪“重负”,只有用厌学弃学回家来解决,即使不弃学,也是在消沉中学习。
自尊心作祟
来自农村的孩子成人感强,极要自尊,极要“面子”,却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跟不上课而苦恼,伤心流泪。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只有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几次失败后,信心丧失了,于是开始厌学。
同时,当代中学生追求人格卜的独立与平等,不仅要求学生之间平等,也要求老师对他们平等相待,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与理解。然而有的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对学习差或者犯错误的学生,轻则训之,重则罚之,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要这位老师上课,消极的就会头痛、心烦,甚至想离开教室;淘气的就故意捣乱,气老师或干脆不上课,以示反抗。试想,不能亲其师,安能倩其道。这是老师教育方法的失误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产生的结果。
心不在焉
如今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渴望表现自己,而又难辨正误,抵挡不住社会中的各种诱惑有些孩子到城里新环境后,不是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读书中,而是很快被城市里新鲜的生活所陶醉,盲从于和城里的学生比吃穿,盲目模仿他们的生活习气。为了显摆自己,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穿金戴银讲时髦,崇尚服饰讲派头,吸烟、酗酒、赌博、比酷、追星,唯独不讲学习,这样的学生又怎会有心思学习呢?
来自农村的孩子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有些学生虽然来自农村,但由于家庭比较富裕,他们常常光顾游戏厅、网吧等寻求乐趣,以满足好奇心。与此相反,学校注重抓教学,缺乏丰富多彩的活动,致使部分学生的兴趣在学业上发生偏转。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对课程没了兴趣,对学业失去了爱好,势必造成厌学甚至辍学。学生吴某,虽然生长在农村,由于父母经商有道,家中有高档摩托车,现代家电一应俱全。若问其父年龄答不知道,但问他摩托车的品牌及驾驶,游戏机的玩法却无一不懂,然而功课呢?作业不做,上课不听,任你苦口婆心教育、开导,就是不开窍。关键是对功课不感兴趣,名符其实的心不在焉。
路在何方
有关教育研究表明: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大多数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厌学突出表现为:对学习任务缺乏主动性,有抵触情绪;上课不注意听讲,走神、睡觉;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置之,表现再严重一些就是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结交异性朋友等。
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厌学症结?首先,要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授课途径,力争通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逐步消除学生厌学的心理障碍,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另外,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使学生对学习由厌恶和恐惧感变为愉悦和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