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被反复阐释的秘密
2009-04-29彭万荣
彭万荣
摘要:哈姆莱特的精神构成是异常复杂的,这表现为他性格的各种因素处于一种不断地运动和展开之中,因此,我们对它的判断往往就走向这判断的反面。所以不能仅仅从哈姆莱特的性格来理解哈姆莱特,而应该深入到他的精神构成中去探寻,他的精神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他具有思考的品质,这种品质贯穿于哈姆莱特的所有行动中。思考才是哈姆莱特最为重要的精神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思考在哈姆莱特日常行为的表现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哈姆莱特;精神;构成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145-03
哈姆莱特的性格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导致了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不全部源于哈姆莱特,在相当的程度上也与读者的主观阐释活动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相关。不同的读者从他的立场、观点、倾向、方法来理解就会重新建造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哈姆莱特出来。读者理解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是本文考察的内容。我们还是回到哈姆莱特身上来。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莱特是软弱的,别林斯基就认为,哈姆莱特的“意志是软弱的”,但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他坚强的时候;哈姆莱特是犹豫的,但我们也不难找到他果决的时候。如果说在克劳狄斯忏悔时他没有杀他表现出犹豫。可他把波洛涅斯当作克劳狄斯并杀了他,此时他又是果敢的:哈姆莱特充满思虑,但他比剧中的其他人更富于行动性。他在与克劳狄斯、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奥菲利娅等的关系中,始终居于一个主导的和中心的地位,他才是行动之源,他杀波洛涅斯,他调整与奥菲利娅的关系,他装疯,他组织宫廷演出,他设计除掉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他与雷欧提斯决战等等,无不是一种重大的剧烈的行动,所有这些行动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克劳狄斯以及他所代表的势力。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说,哈姆莱特是坚强的,而不软弱;是果敢的,而不犹豫;是行动的,而不思索。莎士比亚同时向我们展示的哈姆莱特性格中的两面性和多面性,因此我们在给出判断时往往容易走向这判断的反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古今的“莎评”在涉及哈姆莱特性格时,觉得它们都只是说出了部分真理的缘故。
前苏联文艺学家阿尼克斯特看到了哈姆莱特性格中的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他说:“思想与意志的分裂,愿望与实践的分裂,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形成了哈姆莱特的精神悲剧的最高点。”阿尼克斯特看到哈姆莱特性格中的分裂,但他并没有看到这种分裂的统一性,在很多时候我们也看到哈姆莱特精神上表现出思想与意志、愿望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且分裂只是他表现的一个显在的层面,而在精神深处哈姆莱特的性格则是统一的,他有他的思考、判断并不断地采取相应的行动;他始终站在他的立场、他的处境和现实可能性上采取行动。装疯是他精神分裂最集中的表现,装疯就是没疯,他的精神保持着清醒的和明敏的对现实的判断。我认为。哈姆莱特精神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的性格的正在形成性,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成长中的王子。莎士比亚把他的性格中的各种因素打开,但并没有给这种性格一个定型化的说明,因此我们看到的哈姆莱特的性格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相关的行动所能确定的,在相当的时候,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的性格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又通过另外一些相反的行动把它给否定了。在他坚强时赋予他软弱,在他行动时赋予他思考,在他犹豫时赋予他果敢。这样我们便看到了哈姆莱特性格中所展开的各种可能性,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性格。
莎士比亚如此塑造哈姆莱特并非出于剧作结构的安排,有人说,《哈姆莱特》在第二幕时便可结束,只是不愿让剧作过早结束才安排了延宕的情节。这种论点没有看到哈姆莱特性格的特征。哈姆莱特之所以没有在克劳狄斯忏悔时杀掉他,剧中的台词理由是他不想让克劳狄斯进入天国,然而在哈姆莱特的内心深处还有他对他母亲的爱;同时还有老王的嘱托,那就是不要伤害他的母亲,对她“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如果就此结束克劳狄斯的生命,他的母亲会怎样呢?他的母亲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杀克劳狄斯动机,而且哈姆莱特并没有向他母亲解释这一切,如果在他母亲还不知情的境况下杀了他,那无疑对他母亲是一种伤害。正是缘于对母亲的爱,哈姆莱特才如此软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杀与不杀克劳狄斯的理由一样充分,一边是他的父亲,一边是他的母亲。我们不能把《哈姆莱特》降为一种编剧技巧,应该指向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形成过程。
的确,哈姆莱特性格只是打开了但没有完全实现,这并不表明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个人物不成功,相反,在突破了人物的定型模式而将人物置于各种可能性之中,他的人物形象就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比我们目前所能见到分析还要丰富和复杂。但这并不等于,莎士比亚刻画的哈姆莱特在精神上没有其主导的一面,我们仍然可以从哈姆莱特精神所呈现的各种可能性中把握其最主要的一面,这一面就是他的思索特征。可以说,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家。
哈姆莱特这种思考的特征被许多的批评家所阐述过。柯勒律治说:“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英国批评家赫士列特称哈姆莱特为“哲学冥想者之王”。阿尼克斯特干脆就说哈姆莱特“是真正的思想家”。杨周翰也指出过,“他(哈姆莱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他们指出了哈姆莱特身上所具有思考的特征和概括的能力,但只是停留在感觉本身,并没有给予有说服力的证明,所以他们的这些有见地的观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般而言,哈姆莱特思索的特征是容易被人感觉到的,人们也会把它作为他精神构成的一个方面。但由于没有建立哈姆莱特性格不定型的概念,就不能明了思索在他的性格中的核心作用,也不能进一步清理思索在他性格可能性中的种种表现。有的教科书把哈姆莱特的心路历程概括为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等四个阶段,这种划分未免机械,它忽视了哈姆莱特生命存在的整体性,看不到哈姆莱特不同阶段的内在统一性或转化线索,这种内在统一性恰恰就是思考本身。如果一定要给哈姆莱特一个王子称谓,我们可以将他称为“思考王子”。
思想是哈姆莱特精神特质中核心的内容,他的行为只不过是他这思想的结果。什么是思想家?思想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他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毫无疑问,哈姆莱特具有强烈的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强烈的现实性之上的,以致人们往往会忽视这已成为他精神的最重要的方面。这个现实性就是他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重大变故:“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是哈姆莱特思考的一个基调,是对整个世界的基调。他认为,这个时代“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整个世界”“也是一所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全都腐化、
堕落了,包括他的母亲,他认为,“这个世界一万人中间不过只有一个老实人”,而他的母亲,“短短一个月以前,她哭得泪人儿似的,可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人了。”哈姆莱特对整个世界的否定与批判是相当彻底的,但这种否定与批判并没有使他堕入到虚无之中,因为他还在相信着,希望着且奋斗着。在他的心目中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想,那就是对人的本性、人的理性和力量的肯定。“人类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正是这种对人的本性的坚定信仰,使哈姆莱特获得了否定和批判社会现实根基:哈姆莱特的强大不是在现实性上的强大,他具有多少军队和呼风唤雨的权威,而是他的信仰和精神力量的强大,他就是以此来与整个社会抗争的。
作为一个思想者,哈姆莱特具有高度的理性能力。准确的判断力和深邃的思辨力。哈姆莱特在剧中有六大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是他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看法的集中表现。如上文提到的对人的本质力量思考的著名独自,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本质力量思考的最高成果。他对人类所面临的永恒问题即使在他心力交瘁时也没放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每个个体都可能面对的问题,是人在具体的情境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它由哈姆莱特提出来,至今变成了人类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此外哈姆莱特极善于把生活事件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加以把握,他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联系和本质。如他母亲的改嫁,他得出的结论是:“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他揭示王权的嬗变中的罪恶:“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筵上的宾客。”对罗森格兰兹之流的本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是“一块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总之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一旦经过了哈姆莱特的头脑就具备了鲜明的思考痕迹,而且他能赋予这种思考以深刻的洞察力,成为后世的人们认识和观察世界思想武器。
当然,作为一个思想者,哈姆莱特还具有强烈的内省意识。内省意识即自我反思,它也是思想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哈姆莱特既敢于无情地尖锐地揭露、批判社会现实,同时也敢于无情地尖锐地拷问自己。他说“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十足的坏人。”由此他通过对自己的批判将整个社会腐朽剖示出来。整个社会成为毁灭哈姆莱特的力量。而他也成为这毁灭力量的一个部分。由此我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哈姆莱特》的悲剧性质与悲剧的普遍性:他的悲剧不是由某一个具体的人造成,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力量造成,是一种人性的和社会结构性的悲剧。在他错失报仇雪耻的良机,被遣送到英格兰的旅途中,他这样反省自己:“我所见到、听到的一切,都好像对我的谴责,鞭策我赶快进行我蹉跎未就的复仇大愿!”哈姆莱特始终是个清醒的智者,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每一次的行为之后反思自己,批判自己,这正是一切伟大心灵的标志,哈姆莱特便具有这种伟大的素质。
当我们将哈姆莱特作为一个诗性的感性化的思想家时,事实上我们已认可了他作为思想家的特征,这种特征不可能不对他的现实生活发生影响。
哈姆莱特的装疯是理解哈姆莱特的关键。好端端的人为什么要装疯?装疯在剧中起到什么作用?它与作为思想者的哈姆莱特究竟有什么联系?装疯的表层原因是父王的死和母亲的迅速改嫁。深层原因则是哈姆莱特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他的现实目的与实现这目的的力量、手段之间的巨大鸿沟。如果仅仅是复仇,那么这个单一的目的哈姆莱特是不难实现的,然而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怀抱着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是他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大任,这是一件远比单纯复仇更为艰难的事情。当听到父王鬼魂的昭告之后,哈姆莱特便开始了自言自语,以致霍拉旭很快便感觉到他的话有点“疯疯颠颠”了。此后,他上身不扣纽扣,头上不戴帽子,衬衣上也沾着污泥,脸衬衫一样白,像刚从地狱里出来一样。装疯至少有四个作用:(1)可以舒缓哈姆莱特紧张郁闷的心情,是他受到刺激后的一种自然反应。(2)可以麻痹世人,不致引起国王和臣子的警觉。(3)通过装疯可以尽情展现他的思想锋芒。毫无顾忌地倾吐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因为“疯狂的人往往能够说出理智清明的人所说不出来的话”。《哈姆莱特》剧中的思想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他的疯言疯语表达出来的。(4)更为重要的是,他要通过装疯来求证国王的犯罪,他令一班伶优到宫殿演出,亲自修改剧本、既编且导,可谓用心良苦,因为担心自己判断不准确,他特意请霍拉旭留意国王观戏时的表现,再把他们俩人观察的结果综合起来,给他下一个判断,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学者严谨、实证的科学态度。
哈姆莱特被称为犹豫的王子,没有犹豫就没有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不是个容易犹豫的人,相反,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善于做出迅速的决定。当他听到的鬼魂的道白之后,他首先想的是重整乾坤的责任;而且马上让他的朋友们宣誓,不要将此事外泄出去;而且叮嘱他们以后即使看到他疯了也不要感到意外。在他误杀波洛涅斯之后,他预感到他被遣送到英国行期将要提前,他便提前采取行动。当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他到英国的途中,他敏感到这是一个圈套,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警惕,并采取策略把他们消灭掉。可见哈姆莱特“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能干他想干的任何事情。哈姆莱特之所以犹豫不决,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他沉溺于思考之中,犹豫体现为他思想过程、方式和结果。其实,在《哈姆莱特》中要找出哈姆莱特不犹豫的地方十分容易,他杀波洛涅斯,故意疏远奥菲利娅,处死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最后杀死国王这些重大行动都是十分果决的,没有丝毫的犹豫;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说哈姆莱特不犹豫了。哈姆莱特之所以犹豫便在于他习惯于思想,喜欢寻根究底,喜欢明晰的判断,并喜欢从思想上确定做一件事的合理性。正是这种思想特征成就了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学者,也使他成了一个犹豫的人,一个只完成一半责任的人。哈姆莱特自己说“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因此,当国王在祈祷时他没有一刀结果他。在他理性看来,如果这样便会让他进天堂,从而错失了一次良机,以致随即遭受阴谋遣送,后来他追悔莫及。然而只要哈姆莱特不进行思考时,他就显得很果断,不再犹豫:因此我们不能说他犹豫,也不能说他敢于行动,应该看到思想在他的行动中所占有的意义,他不清楚明白的,他不能准确判断的,—他杀波洛涅斯时他确定那是克劳狄斯,否则他就不可能刺杀他——也就是他不能采取行动的。而当他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时,尤其是当这个世界显示它的复杂性时,他的行动往往对整个国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现在我们不能不谈谈哈姆莱特的爱了,不理解哈姆莱特的爱,就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哈姆莱特有三重爱:一是对他父王的爱,他父王高雅而优美,“太阳神的卷发,天神的前额,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他对父王的爱与他的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是秩序、理性、正义、完美、卓越和爱情,是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最高理想。当这一切被毁灭之后他觉得他的心一下子垮了,他的身体一下子衰老了。这种爱以及在这种爱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成为他永不消沉的内在力量,成为他的思想不断涌现的源泉。二是对他母亲的爱,这种爱更多地表现为怨,实际上他是欲爱而不能。他觉得他母亲脆弱、失贞、伪善、缺乏分辨力,当他母亲一个月后就改嫁给他的叔叔时他深感厌恶,他从叔叔和他母亲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丑恶,这促成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否定与批判的思考。但他不愿意伤害他母亲,他宁愿做一个凶徒,也不愿意做一个逆子。他可以用像刀一样的语言去刺伤他母亲,但也不愿意伤害她身体的一根毫毛。三是对奥菲利娅的爱,他深爱着她,“四万个兄弟合起来的爱也不及我对她的爱”,他甚至想跳下坟墓和她活埋在一起。可他处于被毁灭的深渊之中,他的爱被中止了,他的爱表现为一种理性的对待,他在她面前装疯,去调侃她,并没有考虑到他这些变化给奥菲利娅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寻找与她沟通的方式和途径,连他最心爱的人儿他也不会信任。他的爱让位于、服从于他的复仇理念与重整乾坤的责任,当然他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在这里不是哈姆莱特的行动不可理解,而是他的对待爱情的方式,他把感情让位于理智,让位于他的生存策略,我们看不到他从爱中得到欢愉,看不到他从爱中吸取力量。
总之,哈姆莱特的精神构成是异常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表现为他性格的各种因素处于一种不断地运动和展开之中,由于这种运动和展开没有充分地实现,我们对它的判断往往就走向这判断的反面。所以不能仅仅从哈姆莱特的性格来理解哈姆莱特,而应该深入到他的精神构成中去探寻,他的精神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他具有思考的品质,这种品质贯穿于哈姆莱特的所有行动中,包括他的日常生活,思考才是哈姆莱特最为重要的精神特征,不从这个特征来理解哈姆莱特就容易把哈姆莱特看成是一个心灵分裂的人,也不能理解他的性格以及这些性格所纠结成的各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