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画三则

2009-04-29耀

当代人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画

章 耀

章耀艺术简历

章耀,字古木,号畇芦,又号若畯,生于浙江海宁,祖籍湖州荻港。现为徐邦达艺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画院特聘画师、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

初从师沈红茶、蒋孝游二先生,后又得姜宝林、孙永、曾宓和陆康先生指导。作品入选“世纪之春•浙江青年国画家提名展”、“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吉隆坡国际水墨画研讨会暨展览”、“第八届全国美展”。出版有《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章耀》《章耀画集》《名家水墨集丛•章耀卷》《章耀、金心明书画合册》《当代艺术家工作室•章耀卷》等。

创 新 (二级标题)

创新,是从古至今一直以来的话题(内容和技法上自然不同),并非近年才有,只是当下舆论及媒体对此话题有着超乎常情的青睐,大有将天下人“洗脑”的雄心壮志。言及某人,一般不会拉下这个主题,在舆论有意无意的引导中,人们的观念无不主动或被动地加以了梳理,似乎不提创新就是落伍,很有些羞怯,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此大环境下,需要些东西来装点门面时,提创新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现在很多画中国画的人都在推陈出新,这是不争的事实,效果如何我是无权下结论,其实本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看法,能做的,就是静心期待。

一幅作品没有新意不行,当这种观点开始统帅人们的思想时,一些画家便刻意追新,开始设计如何与“国际接轨”。有些人甚至学画不久就开始自以为是地“创新”,创自己的“新”,甚至创古人的“新”了。假古人的一句名言“似与不似之间”而大肆挥洒所谓的新意,这真有点像“造化在笔端,彼此各不似。万物幻无方,似是终不是”,令人不免云里雾里起来。

中国画怎么创新,如何“接轨”,这篇文章很长很深很奥,但必须姓“中”。石涛画语录中就有“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他实际上已经在说创新了,并又进一步深化说要创新必须借鉴传统,必须有民族之精神,必须讲笔墨,讲气韵。显然中国画的创新只能以传统审美为底蕴,它是中国民族文化之神,它以独特的笔墨和气韵著称于世,与西方绘画差别甚远。故讲创新,讲气韵是中国画精神所寄,断不可加以盲目革命,否则中国画的前途不可设想。

以艺术特色而论,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有笔有墨,以形寄神,形神皆备,讲究气韵,追求含蓄的意境及平和的心态;技法上以书法线条入画,留白等等;力求画外功夫。弦外有言,画中有诗。这一切会使作品更耐读、有深度。如何认识传统,实质上前辈们已经在中国画的道路上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符号,跟京剧、昆剧等艺术门类一样,它的这种表现形式令世界惊奇。每一幅中国画的优劣并不仅仅在于技法的新旧,而在于作品本身的内涵和灵性。故自古以来很多传统的作品还在被今人视为经典、楷模,如展之虔的《游春图》,以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还有《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将永立中国画之巅,亦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永垂世人。所以,我以为传统不能任意“化解”与“打破”,创新不能割裂传统,创新应继承传统,融合传统,以此为基,赋予新的生活色彩,新的意境,新的笔墨形式和语言。

取 静(二级标题)

有人说过:“在宁静中,人的意念思虑像流水一般清澈见底,可以看见心的真实形态。在悠闲之中,人的气概风度从容不迫,可以意识到心的真正动机。在淡泊中,人的志趣谦和平易,可以发现心的真趣。”这些年,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以淡然心态去看前人的作品,而非从前的仰视姿态,我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四周环境的无常在逐步而强烈地向我们的生命意识灌输平庸或浮躁,诱惑我们步入喧嚣的俗流,但我竭力让先贤的杰作不断感应我的心灵,希望使它成为一隅净土。此时读着五代四家荆、关、董、巨;南宋刘、李、马、夏;元四家黄、吴、王、倪等大家的作品,便步入“天地万物,惟此为金”的境界。

面对喧嚣与俗流的浸染,有时也不由感叹,我们再不可能有古时候那样的环境来培养出这么多的清逸之士了。但现在我又渐渐悟出,清逸无非一种状态,并非一定要借助客观环境的成全。可以自己养育,自己造就的。古时就有“闹中取静”之说,昔人亦有名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缤纷世界,形形色色,但纷繁与多彩也是一种考验,故有“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一说,明代的洪应明先生早已理解到这一点了,面对考验,我们还要犹豫烦恼什么呢?

前人认为:画的最高境界是凭灵性作画,是看作者的修养高低。正若著书一样,最精辟的道理都在笔墨间,全靠学者体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物障者见糟粕,通达者见精华。故古人云“画如其人”这一名言,够我们边画边想,体味一辈子,也不断敦促自己,充实自己一辈子。

看画(二级标题)

小时侯,看别人画画,时常疑惑:画面怎么跟实景对不上号,总觉得像就是最好。十六七岁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我们海宁的名画家沈红茶先生,从师于他。红茶先生的画,在我当时的眼光看来,总感觉“怪怪”的。先生与徐生翁、余任天、诸乐三诸多画家是朋友,只知道他们都是名画家,作品一定很好,跟着学但不知其所以然。事隔多年,直至1985 年先生离开人世,出于对先生的感恩和钦佩常复读其作,渐渐对其作品的理解有点眉目,知道他们的作品高于尘俗物质之表,描述的景物不考虑世人的效用关系。

丰子恺先生在谈到艺术鉴赏时这样说的:“画家的头脑,是‘全新的头脑,毫不蒙受一点世智的医障。故画家作画的时候,眼前多见的是一片全不知名,全无实用而庄严灿烂的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美的世界。山是屏,川是带,不是地理上交通上的部分;树是装饰,不是果实或木材的来源;房屋就是玩具,不是人类的居处;田野是大地的衣襟,不是五谷的产地;路是大地的静脉管,不是供人来往的道;其间的人们的往来种作,都是演剧或游戏,全然没有目的;——有了这样的眼光和心境,方能面见‘造型美的姿态”。故画家眼中的一切事物都不能摄影一样照搬,只有认真去观察、体验、感悟,方能用作品去打动观者。后面又接着说,“原来宇宙万物,各有其自己的独立的意义,当初并不是为吾人生而生的,世间一切规则、习惯,都是为生活的方便而造出来的,美秀的稻麦招展在阳光之下,分明自有其生的使命,何尝是供人充饥的?草屋的青烟,自己在表现它自己的轻妙姿态,何尝是烧饭的偶然的结果?池塘里的楼台的倒影是合成一种美丽的现象,何尝是反映的物理作用而已?”细读这两段文字,我体会到:世界万物在艺术家眼中都将其赋予灵感、生命,如果真能理解到这一步,即可窥见艺术美的世界的门户了。

中国画以笔墨为主,或茂密,或简略,或生拙,或痛快,随机应变,不落常规;学画应向大自然写生,而非写实,是训练眼光与心灵,体验造型美的滋味,进入情感美,这样才能对艺术有真正的理解。现在每当看到红茶先生的大作,总有一种回味,每次看画都有感受,感受他的人生、人品,感受他的学养、胆识,并体会他用心所在和对生活的深刻却又超然的理解。每每想起他,总有肃然起敬的感觉,永难忘怀。(责编:宁人)

猜你喜欢

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紫气东来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康庄大道(中国画)
《早春过秦岭》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