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视角下的矿产资源配置方式与定价问题思考
2009-04-29祁泉淞焦霄黎
祁泉淞 焦霄黎
摘要:当今世界的主体经济体制都是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因此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无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代际视角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矿产资源定价方式都把后代人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致使时间维度缺失,从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没有对后代人利益进行考虑,继而给后代人造成利益损害,同时也不能够将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关键词:代际;矿产资源;配置方式;定价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030-03
一、矿产资源配置方式与矿产资源定价
1矿产资源的配置方式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在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中,经济发展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不会因为资源稀缺而受到影响,价格信号的传导可以使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例如,市场均衡价格决定了某种矿是否被开采;而开采出来的资源进入市场后发生供求关系时,由供求双方共同对市场作用而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因此资源的使用也会对价格的变动产生影响;当资源因为消耗过多而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此时过高的价格使得消费者会使用其它资源作为替代资源。
而对于矿产资源来说,用均衡分析的方法,用一个供求关系模型可以说明这个过程。但是这个模型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建立起来的,即矿产资源市场是完全竞争、不受政府因素影响的,而且,“经济人”假设、资源的可替代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也要作为假设的必要条件。那么市场中的供给一方是企业,他们开采矿产资源出售,市场中的需求一方是消费者,他们向企业购买矿产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在此可以将矿产资源利用的整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进入市场,驻留市场和退出市场。
(1)进入市场阶段,即矿产资源被企业开采阶段。首先,企业会面对一个市场价格,这个价格可能是在此种矿产已被开发情况下,此种矿产的市场价格。也可能是在此种矿产未被开发情况下。试图替代的已有矿产的市场价格。理性的企业会将自己的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比较,以决定是否开采此种矿产:如果生产成本大于市场价格,则进行生产会带来亏损,企业放弃开采这种矿产:如果生产成本小于市场价格,则生产是有利可图的,企业会选择开采这种矿产。
(2)驻留市场阶段,即企业不断开采矿产资源的阶段。这时,企业的生产规模将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成本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在一个任意时点,矿产资源的需求曲线取决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经济活动规模下,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水平、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一般来说,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少。如果随着时间的变化,消费者能在任意价格水平上购买更多的商品,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到D1。另一种情况。如果开发了一种更便宜的替代品,将会导致需求曲线D向左移动到D2(见图1)。
在同一时间,企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都有一个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数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个数量取决于生产成本(包括资源开采成本、运费、企业家的正常利润等等)。与需求曲线D一样,供给曲线s也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移动。如果技术进步降低了采矿成本、运输成本,则在各个价格上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商品(S移动到S1);相反资本市场价格、运输成本的上升都会使S曲线向左移动,则在各个价格水平上供给减少。
(3)退出市场阶段,即企业放弃开采矿产资源的阶段。一般来说,当价格上升时,成本较高企业的生产成为可能,更多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因而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当价格降低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将会停止生产。但是,当此种矿产变得稀缺,导致稀缺资源相对于其它替代资源的价格上升。价格上涨迫使消费者较少地使用此种矿产,也会诱发技术进步产生新工艺、新方法,或高效使用这种资源,或转而使用其它替代资源。企业最终会停止开采这种资源。
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一方面,每个市场中的经济主体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厂商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决定是否开采、开采多少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通过预算——效用分析来决定是否购买、购买多少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尤其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矿产资源的稀缺是必然的。正是由于稀缺性,才需要考虑其配置效率,使稀缺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的收益。
2矿产资源的定价问题
既然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调节达到经济效率最优的状态,那么在市场机制完善的条件下,利用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矿产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不会因开采而增多,它又是生产过程的重要投入品,过度的、不当的开采或浪费只会加速这些资源的枯竭。矿产资源究竟在何时被开采利用,对于资源拥有者来说,关键是各个时期资源开采利用的总收益。
资源经济学家通常用影子价格来解决这一问题。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有二:其一是关于矿产资源的优化价格,要求矿产资源市场价格等于其边际开采成本加上矿产资源的影子价格,如果矿产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为零或可以忽略时,市场价格便与影子价格相等。可以将矿产资源的价格看作矿产资源的净收益,影子价格可理解为矿产资源租金或矿山使用费。因此在竞争条件下开采矿产资源。获取相当于矿产资源租金的纯收益。其二是影子价格的变化率。假设矿产资源存量相对均质,也就是矿产资源的边际变化不影响开采成本,则影子价格的变化率与市场利率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趋于一致。因此,矿产资源价格的变化率与市场利率相等。
在这样一个优化开采系统中,数量有限的矿产资源被看成是一笔资产。如果开采利用,其所有者便将这笔资产在市场转化为资本。资本用以投资,在资本市场上按市场利率增值。如果这笔资产放在地下不开采,只要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的变化率与市场利率相同,那么,该资产的市场增值量与开发转化为资本以后的增值量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矿产资源存量本身的变化或者枯竭与否无关紧要,关键是该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有效率。
二、在代际视角下的思考
1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局限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在矿产资源的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沿用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包括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可替代性和资源稀缺性。由于这些理论中缺乏从时间维度的拓展,并没有从代际的角度将尚未出现在市场的后代人考虑进来,导致这些基本假设存在诸多的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中利他性的缺失。尽管亚当·斯密(Smith)和西尼尔(Senior)都曾系统分析过人的经济行为,但是一般认为是穆勒(Mill)首次提出“经济人”的概念。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此外,经济人假定中还暗含了关于人是理性的假定,就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比较或趋
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在“贝克尔革命”之后,新的“经济人”假定是: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之间做出选择时——各种选择的结果将对个人的最后的满足或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与此相反。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如此的“经济人”假设是市场实现经济效率的基础:首先,经济人是利己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动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人自身内在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根据。其次,利己的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自己的市场处境判断自身利益,并使自己的谋利行为符合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最后,理性的利己的经济人会促成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下,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而又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正如前述,经济人假定是传统西方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前提。按照这一假定,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则从时间的维度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将后代人引入分析框架,并强调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利益才是发展的目标,当代人对后代人的利益负有责任,经济人不仅要利己,还要利他。既然经济人连同一代人组成的社会的利益都不考虑,就更谈不上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那样,“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
(2)矿产资源可替代性的矛盾。矿产资源的物质属性使人们意识到一种矿产资源可能具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能由不同的矿产资源来实现,即矿产资源之间存在功能上的替代作用。虽然这需要考虑资源使用成本的问题,但是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看来,一种矿产资源使用成本的提高(超过其替代资源的使用成本),会使替代资源的利用成为可能。当一种矿产资源由于稀缺而导致价格升高时。诱发的技术进步会沿着两个方向前进:一是基于已有资源的技术进步,通过改进勘探技术寻找新储量,通过工艺改进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二是在替代资源方面的技术进步,寻找新资源,或降低替代资源的使用成本。
在这个替代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知识积累所体现出的技术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技术进步的过程又充满了偶然性因素,也就是指不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技术进步还涉及到生产成本的问题。技术进步不仅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它也是科研机构的产品,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第二种技术进步的生产成本过高,超过第一种技术进步成本的时候,理性的经济人仍会选择基于已有资源的技术进步。反之亦然。除此之外,科技成果从产生到最终应用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即存在所谓的发明——创新时滞。
当以新的矿产资源巷代原有矿产资源时,矿产资源的耗竭性问题依然存在;当多种因素导致技术进步在已有矿产资源展开时,又加剧了已有矿产资源的耗竭速度。因此,当代人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又不能寄希望于后代人一定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找到可替代资源,而将矿产资源耗竭性的难题留给后代人去解决。
(3)矿产资源的相对稀缺与绝对稀缺。在经济学中,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总是不足的,矿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之为稀缺性。如此定义的稀缺性是一种相对的稀缺性,也就是说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视角看,矿产资源固有的存量是有限的,由于其耗费过程的不可逆性,从而体现出可耗竭性。因此,当代人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就要兼顾后代人的利益。所以,从本质上说,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只是矿产资源代内配置问题的研究假设,它缺少矿产资源的存量有限性和可耗竭性的认识。
一方面,资源的稀缺性掩盖了矿产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没有触及到矿产资源绝对数量的边界。这时,矿产资源基础就被视为一个数量无限大的、可以随意利用的资本仓库。同时,稀缺也被看作是暂时的现象,它会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以价格的形式反映出来。若矿产资源供不应求,价格的升高会使企业有利可图,更多的矿产资源会被开采出来,使市场重新恢复平衡。这样一来,当代人无节制地使用矿产资源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留给后代人的资源数量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资源的稀缺性忽视了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既然矿产资源数量被放大到无限大,矿产资源就被看成是不是可耗竭的,无论它能否再生,将来也不会出现枯竭的问题。同时,所有的行为被视为经济活动利己主义的结果,因此矿产资源的消耗不会计入成本之中。但是,矿产资源在耗费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当代人多使用一些,后代人就要少消费一些,任意增加不可再生资源更是不可能。看不到可耗竭性的当代人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后代人的利益。
2新古典经济学矿产资源定价方式的局限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经济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问题,但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自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矿产资源的定价方式也就承袭了这些局限。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矿产资源定价方式的产权配置有悖于代际公平性。矿产资源是当代人和后代人共有的物质财富。尽管它必然是在有限代际内使用,但是任何一代人都不能主观地将其后代人排除在资源使用者之外。现实中,后代人并没有出现在市场中,当代人替自己和后代人享有现实的产权。矿产资源一般被看作遗产馈赠给后代人。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矿产资源的定价方式将后代人剔除掉,仅仅从资源所有者(当代人)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在市场配置资源达到最优的前提下得到所谓的矿产资源价格。从一个有悖于代际公平性的出发点开始,不可能得到一个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利益的结果。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代际分配的解决办法不是基于人的代际而是资源使用的不同阶段。新古典经济学矿产资源定价方式也提出了代际分配的解决方法,它把时间维度引进分析框架,将静态效率的概念扩展成动态效率的概念,即不仅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而且还要考虑时间对成本和效益的影响。与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代际方法不同,新古典经济学矿产资源定价理论将重点转移到对不可再生资源随时间的配置效率上,但是资源的拥有者还是当代人。从而再一次忽视了后代人的效用问题,这也与可持续发展的初衷相违背。
最后,新古典经济学矿产资源定价方式在经济参数——贴现率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坚持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资源经济学家从“经济人”假定出发,通常选择正的贴现率,特别是选择相当于资本的机会成本(社会贴现率)或实际利率的正值贴现率,并用正的贴现率将发生在不同时期内的有关费用和效益换算为现值。只要采用正的贴现率,即使这一贴现率的数值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费用和效益的现值也会变得越来越小,以致超过一定时期后的数额小得可以忽略不计。换句话说,当代人可以不考虑他们的经济行为对超过一定时间以后的人类子孙后代的影响。因为贴现率的选择与不可再生资源状况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关系,加上贴现率无法反映后代人的权利,所以在代际分配中调整贴现率的做法,其操作性和有效性并不太理想。
综上所述,无论是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的分析。还是矿产资源的定价问题,都是建立在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的。这个理论研究的前提过于理想,往往得不到满足。现实中,矿产资源的初级产品市场一般看成是寡头垄断市场的典型。此外,市场机制最大缺陷在于时间维度的缺失,它把后代人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从而导致市场配置资源时不能将后代人的利益考虑进来。如果当代人的行为影响后代人的利益的时候,也就是在出现外部性的情况下,即便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能够满足,市场机制也不能够将资源配置自动地达到最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