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疗效的研究
2009-04-29陈培栋房利勤
陈培栋 房利勤
[摘要]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代谢影响。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单用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B组30例,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加美托洛尔100mg,每日1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测定治疗前后的血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钾、肌酐、尿酸、肝肾功能及心率。结果 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A组总有效率为80%,B组总有效率为94%,两组间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值的差异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心率和代谢指标的差异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比单用依那普利更有效,而且对代谢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依那普利;美托洛尔;高血压;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7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12-019-02
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目前广泛用于高血压的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用药。依那普利是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降低体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引起全身血管舒张而降压。美托洛尔为β1受体阻断剂,能抑制心肌收缩从而降低运动时血压的升高。本文对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主要是1、2级高血压)的疗效及代谢进行研究。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根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本院门诊1、2级高血压患者60例,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既往对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过敏者。
1.2研究方法
60例高血压患者停用一切降压药物2周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服用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B组30例,服用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加服美托洛尔50mg,每日1次,疗程共4周,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
1.3观察指标
患者休息15min后,由固定医生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以柯氏音第1相作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5相作为舒张压,重复测量3次,取相差不超过4mmHg的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日的血压记录。治疗前血压是指停用一切降压药物后第2周内非同日3次血压的平均值,治疗后血压是指疗程最后一周内非同日3次血压的平均值,每次测量血压时测定心率,取3次平均值作为平均心率,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各采集清晨空腹时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血钾、血尿素氮、肌酐以及尿酸。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三个等级: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③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两组组间、组内血压、心率、代谢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
两组间的年龄、性别、血压和心率等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降压疗效
A组总有效率80%,B组总有效率为93%,两组间的差异为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方法统计为P<0.01及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的差异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血生化检查指标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钾、血尿素氮、肌酐和尿酸的差异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不良反应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5/30),其中咳嗽2例,口干2例,乏力1例;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30),其中咳嗽2例。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高,但均不严重,未影响患者继续服药。
(收稿日期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