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综述

2009-04-29

教学与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价值

高 伟

[关键词]实证研究;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价值

[摘要]马克思本人是十分重视实证研究的。马克思本人之后迄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经验)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其核心问题是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的必要性与划分标准问题。第一阶段区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而第二阶段模糊了这种区分,第三阶段则修正了第二阶段的错误,重新区分两类劳动。莫斯利与沃尔夫关于美国利润率的实证研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方法的一次大争论,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严格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中图分类号]F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2-0075-06

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剩余价值率学说,使用工资率、不变资本损耗和最终出售价格数据计算了1871年曼彻斯特棉纺工业的剩余价值率是154%,1815年曼彻斯特小麦种植业的剩余价值率是100%。另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还不断地使用官方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其他理论,例如:在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他使用官方数据比较了工业化的英国与封建时代的罗马尼亚的绝对剩余劳动生产;在说明资本集中问题时,他使用了收入税收统计数据来证明财富的集中程度;在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二十三章第五部分“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一节中,马克思更是引用了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可见,马克思本人是重视实证研究的,他不遗余力地通过适当的经济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当然,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马克思本人所做的实证研究是非常有限的,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提出了著名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但是由于缺乏数据,马克思并没有在实证数据上找到根据。20世纪以来,随着国民收入统计数据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马克思本人之后迄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经验)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阶段,其代表文献是吉尔曼(Gillman)1957年出版的《不断下降的利润率——马克思规律及其对于20世纪资本主义的意义》和麦奇(Mage)于1963年出版的《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规律》。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格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区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在此基础之上,吉尔曼(1957)、麦奇(1963)对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进行了计算。

吉尔曼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第一人,吉尔曼(1957)对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但是剩余价值率提高速度不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快,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进行了首次的数据验证。由于吉尔曼的研究成果具有先驱性和代表性,所以,下面就以吉尔曼的成果来对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成果做一简单介绍。

作为马克思理论实证研究的先驱者,吉尔曼对于美国1849—1952年间的制造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剥削率和利润率做了统计验证,他使用价格数据代替马克思的价值来测算——使用各行业的工资代替马克思的可变资本,用物质资本(找不到有关折旧的统计数据时,就不考虑固定资本折旧)来代替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用产品价值减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或者用生产中的价值增值减去上述的可变资本。

吉尔曼分别使用流量计算方法和存量计算方法测算了美国1849—1952年的资本有机构成、剥削率和利润率,其中流量计算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资本流量数据不计折旧,而第二部分的资本流量数据则计入折旧。其存量计算部分也分为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的资本存量中只计固定资本;第二种方法的资本存量是计入所有的物质资本。

吉尔曼得出的最终结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测算结果是符合马克思的理论的,而之后却不符合。这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垄断资本制度的成熟,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垄断形式的成熟;(2)生产技术革命包括科学管理的应用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不变资本投入;(3)从事商业的成本增加——剩余价值实现的难度增加,导致剩余价值率不能持续增加。以上三点导致了1919年之后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一样发展。

吉尔曼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的先驱者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其缺陷也是显然的,最重要的缺陷就是没有在制造业内部进一步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是将所有的制造业内部的劳动全部计人生产劳动。这种区分在资本主义前期可能并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到了资本主义后期,随着生产部门内部分工的细化,大量的非生产性劳动出现,其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这时再不进行区分,就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文献是格林(Glyn)和萨克莱夫(Sutcliffe)于1972年出版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人和利润榨取》,他们颠覆了古典阶段的研究方法,不再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而是使用了不同于古典概念的工资率和利润份额等范畴来研究英国经济,得出的结论是英国的剥削率在20世纪70年代趋于下降,剥削率(剩余价值率)也趋于下降。马克思本人是严格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这一传统被吉尔曼(1957)所继承,但是格林和萨克莱夫使用的数据却是全部工资收入。

格林和萨克莱夫的研究方法很快就受到了其他学者的批评。布洛克(Bullock)和亚费(Yaffe)对于格林和萨克莱夫的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由于格林和萨克莱夫将所有的工资收入都计入可变资本,而没有区分生产工人工资与非生产工人工资,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率(剥削率)被低估,另外,英国当时发生的非生产劳动相对生产劳动比例上升,更是加深了低估,布洛克和亚费(1975)通过研究工人实得工资(take home pay)和生产率的变迁得出结论: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剩余价值率是上升的。培根(Bacon)和艾提思(Eltis)在1976年的《英国的经济问题:生产者太少》中通过研究非工业部门的购买力而得出了与布洛克和亚费类似的结论:英国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英国经济中发生的从生产性劳动到非生产性劳动的转移。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多数结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三阶段都受到了批判。这主要是由于第二阶段的实证研究违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非生产性劳动要么分配价值,要么消费价值,而绝不创造价值。生产性劳动创造价

值的基本理论在第二阶段的实证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因而并不是基于马克思理论的实证研究。这也正是第二阶段很快被第三阶段所取代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三阶段。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恢复到古典阶段,重新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当然这一阶段绝不是古典阶段的重复,因为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对于数据的处理更加精细。这一阶段的代表文献较多,主要包括谢克(Shaikh,1984)、唐恩(Dunne,1991)、谢克和托纳克(Shaikh andTonak,1994)、莫斯利(Moseley,1991,1992,1997)、杜梅内尔和莱维(Dumenil and Levy。1993)、穆弘(Mohun,2002,2006)对于美国经济的研究;弗里曼(Freeman,1991)、科克肖特、科特莱尔和迈克尔(Cockshott、Cottrell and Michael—son,1995,1996)对于英国经济的研究;穆弘(Mo—hun,1998)对于澳大利亚经济的研究;玛丽和莫斯利(Marina and Moseley,2000)对于墨西哥经济的研究;克罗宁(Cronin,2001)对于新西兰经济的研究;曼尼亚迪斯(Maniatis,2005)对于希腊经济的研究。其中,谢克和托纳克(1994)以及杜梅内尔和莱维(1993)分别在国民财富测算和利润率测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阶段的关键点就是纠正第二阶段的错误,重新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曼尼亚迪斯在《希腊经济中的马克思宏观经济范畴》中很好地指出了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要性:(1)生产性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剩余价值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动力,但是,非生产性劳动不仅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而且会消耗某些已经生产出的价值;(2)主流经济学没有做出这种区分,由此测算的国民经济数据不能直接反映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因而不能用于马克思的实证研究。

莫斯利(1988)在《美国1947—1967年的剩余价值率、有机构成和一般利润率:对于沃尔夫估算的批评和改进》中指出,在测算马克思的三大指标时,在马克思学者之间存在四大争论:(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概念是应该包括所有投入资本主义企业的资本,还是只应该包括投入生产中的资本;(2)马克思的概念应该使用劳动时间估算,还是使用价格估算;(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概念是仅指资本主义生产,还是也可以指各种形式的非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政府企业、家庭生产);(4)工资税是应归入可变资本,还是归入剩余价值。莫斯利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是:(1)应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2)马克思的范畴应使用价格测算;(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仅指资本主义生产;(4)工资税应归入可变资本。而第一个争论,是否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是争论的关键点,第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基本都同意应该给予区分。

弗里曼(1991)在《以价值范畴衡量的国民收入:英国1950—1986年的工资与利润率》和莫斯利(1991)在《美国战后经济中不断下降的利润率》中分别对于英国和美国战后的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战后英国和美国的剩余价值率是上升的。杜梅内尔和莱维(1993)在《利润率经济学:资本主义的竞争、危机和历史趋势》和沃尔夫(2001)在《现代美国利润率的上升》中对于美国经济的测算得出的结论是:(1)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平均利润率急剧下降;(2)利润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利润份额下降和生产率下降;(3)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利润率上升,但是仍不及上升前的一半;(4)利润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生产率的上升。科克肖特、科特莱尔和迈克尔(1995)在《检验马克思:英国数据的一些新结果》中的计算表明,1924—1989年,英国的剩余价值率是上升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上升的,1924—1970年利润率是下降的,但从1980—1989年利润率是上升的。穆弘(2002)在《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对于休斯顿和莱伯曼的答复》中对于1965—2001年澳大利亚的经济进行了估算,得出的结论是:1965—1985年,利润率是下降的,从1985年到2001年,利润率却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利润份额(利润占总价值增加值的百分比)从1965—1985年左右是下降的,1985到2001年上升;资本生产率(总价值增加值占资本存量的比率)从1965—20世纪80年代末是下降的,之后至2001年是上升的;劳动生产率(总价值增加值与总工作时间的比率)和实际工资从1965到2001年出现了波动。穆弘(2006)在《美国1964—2001年的分配结构》中严格区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对于美国1964—2001年的经济状况进行了估算,得出结论:20世纪80和90年代,美国的分配情况是生产劳动工资与监督性劳动工资的比率趋于下降。

莫斯利与沃尔夫(文献分别为《美国1947—1967年经济中的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和一般利润率》和《1947—1976年生产率的下滑和利润率的下降》)关于美国利润率实证研究的争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方法的一次大争论,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严格地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明确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规律:“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这并不是说利润率不能由于别的原因而暂时下降,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证明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为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同它所推动的物化劳动的量相比,同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不断减少,所以,这种活劳动中物化为剩余价值的无酬部分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断减少。而剩余价值量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因而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而该规律是否真正存在,资本主义可不可以在实践中验证这一规律,这始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就这一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曾发生过争论,争论的一方是沃尔夫,他所持的观点是,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在1947—1976年的美国找不到实证支持,而争论的另一方是莫斯利,莫斯利使用自己的实证方法论证说,1947—1976年的美国的利润率确实是下降的,这符合马克思的预言。沃尔夫分别于1979年和1986年发表了两篇重要的关于美国1947—1976年利润率变动趋势的文章,得出的结论与马

克思所言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才导致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不相符合。沃尔夫(1979)对于美国1947—1967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出的结论是:剩余价值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但是剩余价值率提高的速度却大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因而利润率是提高的。沃尔夫指出,虽然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如马克思理论所说的那样有所提高,但是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快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利润率与马克思所预料的相反,有了提高,“在我调查的期间内,没有经验数据支持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几年之后,沃尔夫(1986)又将他的分析扩展为1947—1976年,得出了稍微不同的结论:1947—1976年,利润率是下降的,但是不是根源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是由于剩余价值率下降,与马克思的观点也不相符。

莫斯利(1988)则发表文章反对沃尔夫的观点,认为沃尔夫的分析与马克思的分析方法不相符合,因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莫斯利(1988)区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对于沃尔夫的研究结论进行了重新测算,得出结论如下:1947—1976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历史变动趋势是符合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的。具体而言,莫斯利发现的主要经济变动规律包括:(1)资本有机构成在1947—1976年间增加了41%,从起始年1947年的3.46%增加到4.88%,这一点符合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如果以每5年为一期取平均值的话,资本有机构成从1947—1951年的3.62%上升到1972—1976年的4.63%。(2)1947~1976年间,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9%,从起始年1947年的1.40上升到1976年的1.66,这也符合马克思所论断的剥削率不断提高规律;如果以每5年为一期计算平均值的话,那么剩余价值率从1947—1951年的1.42上升到了1972—1976年的1.64。(3)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幅度大于剩余价值率升高的幅度,所以在1947~1976年间,美国的利润率是显著下降的,1947—1976年下降了15%,从1947年的0.40下降到1976年的0.34;如果以每5年为一期来计算平均值的话,那么,利润率从1947—1951年的0.39下降为1972—1976年的0.35,下降了10%。

这次论战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可以说是坚持实证研究的古典方法还是反对这一方法的论战。沃尔夫的研究成果虽然处于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的第三阶段,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却依然属于第二阶段,而莫斯利则坚持了古典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基本方法,严格区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捍卫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

四、小结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经验)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是以生产性劳动的讨论为主线的,其核心问题是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的必要性与划分标准问题。莫斯利与沃尔夫关于美国利润率实证研究的争论是一次大的理论碰撞,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严格地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这些研究对于分析和解决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