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2009-04-29彭利民汝绪伟

科学与管理 2009年2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技农业

彭利民 汝绪伟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以山东省为例,本文阐述了我国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我国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1,引言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并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省是全国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近年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农产品出口额、肉类总产量、水产品产量、蔬菜产量、水果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棉花、油料位居全国第二。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进入“十一五”以来,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壮大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山东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组织等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广、教育相衔接,省、市、县、乡相贯通,事业、企业、群众性组织相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全省农业科技的中坚力量,是全省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基地,继续发挥着农业科研主力军作用。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日益成为农业应用技术创新和转化的主体。

近些年来尽管山东省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2.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

2.3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2.4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

2.5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2005年和2006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年度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仅分别为1.32%和1.51%。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2.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而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山东尚属空白。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

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3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其优势,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为农业的增长提供科技支撑。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加以借鉴和吸收,为我所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以生态区域为主,重新布局公共农业科研机构

新时期解决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唯一和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这也是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外公共农业科研机构设置的经验,按照生态区域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建设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科学布局、合理分工。根据农业科研的特点,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站。在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中,按照区域和作物类型,选择实力较强的研究所作为省级农业综合试验站。主要开展农业科研成果的试验、示范、转化和应用研究等。

3.2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我国目前在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上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参照美国的经验,吸取其有用的部分,协调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中的研究、教育和推广工作。在对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在县一级,以乡镇为基础,按照区域和综合设站的思路,设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上端与农业省级综合试验站衔接,接受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负责推广和示范。

3.3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统一协调和管理

一是改革我国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各国农业科技管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全国统一协调管理和协作网络,强调政府对农业科研管理与协调的职能,突出政府的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造成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因此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适当予以调整。

二是改革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人员管理方面,参照美国的人员管理机制,在省级农业科研管理中,应引进“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机制。

三是鼓励分工与合作,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之间的联系。

四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科研机构的管理,提高农业科研效率。

3.4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稳定一支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可以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一是保持一定规模的农业科研创新队伍。对这部分人员,国家给予稳定的、持续的支持,确保公益性研究任务的开展。二是稳定一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要通过多种形式,由政府出资,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同时,要加速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加强农业科研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科研力量。

3.5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强度,改善科技工作条件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世界平均水平也为1%,而我国仅为0.3%左右,努力增加投入,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必要条件。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要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农口企业和涉农企业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同时农业科研单位也要广开思路,通过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效益带来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的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在对外合作上,要积极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从而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业科研工作水平。

3.6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国外支持农业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一是放松管制,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的地位与作用;二是增加与农业应用技术相关的研究支出,加大对于知识的生产与分配活动的投入力度以求通过增加科学技术知识供应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是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的重点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强调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科学技术发展不再是政府追求的目标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四是对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十分有限,对农业R&D的投入还不够,政府必须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7加速实施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工程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得到广泛重视。“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也应把实施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工程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一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组建省级农业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全省性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使国内外的农业市场、技术等农业信息直接传遍农村。进行-研究。二是加快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研究。目前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农业应用系统正处于向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阶段,我们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加强对该系统的研制开发。三是加快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以及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建设,以改善农业资源的利用,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管理、减少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影响,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3.8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科技素质

农业科研成果的最终去向应该是应用,而农民是农业技术和信息的最终接受者,其接受效率也是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2l世纪已跨入知识时代,21世纪的农业也应该注重知识型农业的发展,能否在新世纪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大军是其先决条件之一。因此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接受能力,加快和普及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

4小结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因此,现阶段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达到真正建立其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科技在线
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