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研究
2009-04-29宋宪萍
宋宪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流通组织;生产组织
[摘 要]马克思的流通组织理论体系并不是单纯建立在对流通组织的分析上,而是把流通组织和生产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动态结合中展开分析的;巴罗和斯威齐对流通组织理论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认为在一体化条件下,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相互融合;布雷弗曼认为流通组织的出现是分工的结果,而且随着分工的深化,流通组织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是在与生产组织的联系和发展中展开的,流通组织在福特制生产方式向后福特制生产方式演进中的变迁,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3-0019-07
近年来,在需要持续创新的后福特生产方式中,流通组织脱颖而出。根据各年度《财富》世界500强的公司排名情况,除2006年由于油价攀升的原因,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获得第一,沃尔玛获得第二名外,从2001年到2007年,以小镇零售业起家的沃尔玛连续多年保持世界500强第一,沃尔玛等流通组织惊人的增长速度和经营业绩,使流通组织展示出勃勃生机。然而现实的热度并没有唤起理论研究的深度,目前对企业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组织领域,是用生产组织的范式来套用在流通组织的研究上,这必然有失偏颇。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来梳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流通组织理论,旨在充实、完善流通组织理论。
一、马克思的流通组织理论
马克思的流通组织理论体系并不是单纯建立在对流通组织的分析上,而是把流通组织和生产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动态结合中展开分析。
首先,马克思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出发研究流通组织。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产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货币出现以后,使商品流通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卖和买。卖和买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不一致的。卖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转化为货币;买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即货币转化为商品。对流通组织来说,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决定性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1](P124)当“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1](P131)马克思严格区别了商品流通与直接的产品交换,认为“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1](P131)他强调,商品流通是一系列无休止的社会性交换行为,而直接的产品交换则是一种偶然的个别的交换行为,不是商品流通。同时马克思批驳了这样一种观点:“有一种最愚蠢不过的教条: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1](P132)他认为商品流通使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1](P133)尽管“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1](P167)但马克思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当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离不开流通,又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时马克思就把资本在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形式变换和物质变换假定为前提。
其次,马克思从流通本身在再生产中的职能来研究生产组织中的流通问题。由于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资本的运动过程,所以是从资本的运动内容来探讨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因此就统一于生产组织中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这里,为了对资本的流通给予深入的分析,揭示资本的运动规律,实际上是撇开流通组织来进行分析的。但是如果把流通组织考虑进来的话,资本流通的一些运动规律对流通组织也是适用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在它们以其职能作为特殊营业部门的承担者和产业资本并列出现时,也只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职能形式由于社会分工而独立的和片面发展的存在形式。”[2](P67)货币资本循环与商品资本循环都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部分,只不过是由于分工而使这两种职能由不同于生产组织的流通组织来承担而已,流通组织就是执行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职能的专业性组织,所以资本流通的原理对流通组织也同样适用。另外从研究视角来看,马克思是本着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来进行的,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进行论证的基础上,马克思才在第三卷展开了对流通组织等具体的现象进行分析,对流通组织等具体现象的分析是以前两卷对抽象的资本的生产与流通为基础的,因而从马克思的研究视角来看,资本流通的原理对流通组织也同样适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实再生产过程是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矛盾统一体,《资本论》第一卷只是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仅仅停留在这一认识上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考察这一本质所采取的形式,这就是资本流通过程。马克思指出,对于资本的流通过程而言,“这个过程的总体就是再生产过程的形式”。[2](P392)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时,是把再生产形式暂时抽象掉了,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则要来研究资本再生产形式本身——资本的流通过程,研究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经过的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的不断更替和补偿的运动,揭示资本流通的本质和规律。
资本主义的总流通过程是由各个独立又互相交错和互相补偿的单个资本的运动组成的,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为了使问题由简单到复杂,马克思首先从社会资本中抽出单个资本,把它作为在社会总资本中独立执行职能的组成部分来进行分析。马克思把单个资本的运动表现为资本形式的变化及其循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形式。和资本三种形式相适应,资本的循环也有三种: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在这里分析了循环形式本身,分析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和所完成的不同职能,并对资本循环的内容作出了完整的规定:“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2](P119)正是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显示出资本的流通过程不同于一般商品流通过程。一般商品流通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货币只是作为交换的媒介,而资本的流通过程则是作为能自行增殖的独立价值的资本的形式变化,它采取循环的形式,并且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资本运动的这种特殊形式是资本本质的必然表现形式,这是资本流通的质的规定。
资本周转则是从量的方面对资本流通的研究,马克思分析了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各种因素和它们在加快资本周转中的作用,深刻揭示了资本家竭力加速资本周转的真正秘密。马克思进而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揭示既定前提下社会资本运动的内在联系,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亦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在价值上如何实现,在物质方面如何补偿。马克思认为各大部类之间,延伸开来就是要求各部门之间的生产必须要有正确的比例,资源必须在各类生产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否则再生产的正常秩序就会遭到破坏。这样马克思从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角度,把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再次,马克思从分工的视角单纯研究流通组织。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流通组织的产生。马克思认为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的阶段,执行不同的职能,这就为不同组织之间实行分工,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即生产组织专门负责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组织专门经营商品实现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同时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市场规模的扩大,又为流通组织的独立化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指出:“商品经营资本无非是生产者的商品资本,这种商品资本必须经历它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必须在市场上完成它作为商品资本的职能;不过这种职能已经不是生产者的附带活动,而是一类特殊资本家即商品经营者的专门活动,它已经作为一种特殊投资的业务而独立起来。”[3](P301)这样,独立的流通组织就产生了,流通组织的出现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资本,加速了资本周转,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对历史与逻辑从来是并重的,“以上我们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内,来考察商人资本的。但是,不仅商业,而且商业资本也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得早,实际上它是资本在历史上更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3](P363)马克思认为从历史上来讲,流通组织比生产组织出现得更早,这是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的真实写照,正是流通组织的发展壮大,才导致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推广。
第二,流通组织的运作。既然流通组织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流通组织得到的商业利润是生产组织中的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在流通组织的活动中,商人必须支付一定的商业流通费用,马克思把流通费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粹流通费用,包括:(1)买卖时间引起的费用。资本由商品到货币和由货币到商品的形态转化,就是资本家进行交易,执行买进和卖出的职能,由此需要耗费一些费用。(2)由簿记引起的费用。(3)由货币引起的费用。第二种是保管费用,第三种是运输费用。其中第一种流通费用不能创造价值,需要进行价值补偿;后两种流通费用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补偿不成问题。在流通组织的运营上,马克思认为流通组织周转速度越快,它周转的商品数量就会越多,而将这一定量的商业利润分摊到单位商品上去的份额就必然越少。“商业加价的多少,一定资本的商业利润中加到单个商品的生产价格上的部分的大小,和不同营业部门的商业资本的周转次数或周转速度成反比”。[3](P348)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
第三,流通组织的规模。马克思认为流通组织的规模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即生产和消费。他指出,生产时间“对商人资本的周转来说是第一个界限。第二……商人资本的周转最终要受全部个人消费的速度和规模的限制”。[3](P339-340)处于生产与消费沟通桥梁的流通,其组织规模并不是无限扩大的,流通组织必然要受到生产条件与消费条件的限制,生产、流通、消费应处于一个协调的有机体内,否则就会有危机的可能性,因为马克思认为由于分工的发展,流通组织的出现本身就蕴涵着危机的可能性,正如他指出的:“由于商人资本的独立化,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因此,甚至还会驱使再生产过程越出它的各种限制。内部的依赖性和外部的独立性会使商人资本达到这样一点,这时,内部联系要通过暴力即通过一次危机来恢复”。[3](P340)在马克思看来,流通组织的出现本身就蕴涵着危机的可能性,如果再不与生产相适应,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巴兰和斯威齐的流通组织理论
巴兰和斯威齐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4](P1)对流通组织理论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他们在分析社会经济剩余的利用时,认为经济理论在传统上主要集中于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指出:“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中,由于他们集中注意于市场的平衡机构,整个资本主义的长期趋势的问题在半个世纪以上实际上是完全看不见的。”[4](P111)就消费本身来说,他们认为在垄断条件下,要想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不仅要注意到经济剩余的生产以及吸收方式的充足与否问题,还要注意到经济剩余的“利用方式”——即流通方式。在巴兰和斯威齐看来,流通组织所从事的流通活动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已非同小可,“原来是这个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作者注)的比较不甚重要的特征,现在已经发展到成为它的决定性神经中枢之一。就其对经济的影响而论,超过它的就只有军国主义了。在社会存在的所有其他方面,它的无孔不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4](P113)对于流通组织的地位,他们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那么在现代条件下,流通组织是如何进行销售的呢?或者说在现代决定商品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巴兰和斯威齐认为,价格竞争这种传统的吸引公众惠顾的手段在作用上已经大为降低,“广告”成为经济学的不同领域都越来越引起关注的手段。他们用了大量篇幅来对广告、包装等销售手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销售和生产努力彼此相互渗透以致实际上不可分辨,这种状况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必要生产成本的构成以及社会产品本身的性质的深刻变化。”[4](P127-128)因此,在一体化条件下,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相互融合,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是不可分的。并以汽车为例,来说明销售活动和生产活动互相渗透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在表面上不是销售成本而在实际上却融合在生产成本之中的销售成本的巨大数量。可见,巴兰和斯威齐的观点与马克思也是一脉相承的,在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关系方面他们是一致的,但是巴兰和斯威齐认为促进流通的主要方式在于广告、包装,没有进一步考察组织的作用,更没有考察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演进历程,以及未来的演进趋势,在这方面还是有遗憾的。
三、布雷弗曼的流通组织理论
在巴兰和斯威齐的著作发表差不多10年后,哈里·布雷弗曼的《劳动与垄断资本》问世了。在此书中,布雷弗曼对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技术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过程作了全面的分析,对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布雷弗曼考察的是各种劳动过程在各种职业内部的演变以及劳动在各种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在他考察了美国企业组织的变迁动力及原因后指出,流通组织的出现是分工的结果,而且随着分工的深化,流通组织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假如工程技术机构曾经是第一需要的话,那么,后来的销售机构在职能方面的重要性迅速超过了它”。[5](P230)尤其在看到现代大公司具有“纵的和横的综合趋势”[5](P233)后,他认为在公司内部,“销售方面考虑的问题变得如此重要,以致工程技术部门的结构本身也充满了这种考虑,而且往往从属于这种考虑”。[5](P235)并且指出:“由于销售在公司职能的一切领域里占支配地位,大量劳工就流入了销售系统”。[5](P235-236)
这样,布雷弗曼的劳动过程理论就不仅体现在生产组织中,而且体现在了流通组织中。布雷弗曼认为:“就零售业来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营商店的‘技能早已被分解了,并且所有有决定性的方面都归属于管理部门,可是一场变革还在酝酿之中;这种变革将使零售工作人员大体上成为类似工厂机械操作工那样的人,其类似的程度是任何人从来都想像不到的。”[5](P330-331)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工人还是零售工人作为受雇工人来说,他们的劳动被分解为一般的、不断重复的各种标准化动作,流水线生产的出现使手脑的分离、概念和执行的分离达到了极为严格的程度,管理部门取得了对装配速度的绝对控制,工人的劳动强度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劳动者成为一个工具而已,从而产生了机器对工人的专制。在这些方面,零售工人与生产工人并没有任何不同。显然,布雷弗曼关于流通组织内部工人状况的分析,是与马克思对企业组织的分析一脉相承的,丰富了马克思的流通组织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流通组织理论研究的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流通组织的研究,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范式,即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流通组织的研究体现出与生产组织的研究息息相关的特征,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是在与生产组织的联系中展开的,是在与生产组织的发展变化中展开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有机系统,应该联系生产组织来考察流通组织。在社会化大生产活动中,生产组织负责生产者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流通组织则负责把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并向生产者反馈消费者的意见,没有生产组织,流通组织就是无米之炊,没有流通组织,生产组织的价值就得不到实现。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3](P29)他又说:“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本身一样必要,从而流通当事人也和生产当事人一样必要。”[2](P144)从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来看,他是把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组成部分来看待的。恩格斯根据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与流通的现实情况,在《反杜林论》中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所以都有多半是各自的特殊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作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6](P489)显然,恩格斯是将生产与流通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的范畴。在研究流通组织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必须联系生产组织来进行,尽管是在考察流通组织,但必须看到生产组织通过流通组织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并通过流通组织向消费者购买生产要素,正是生产组织、流通组织、消费者组成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制约、互相决定、互为媒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脱离一方去谈另一方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应该从一定的历史阶段来研究流通组织问题。“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1](P133)对于流通组织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7](P419-420)所以,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一样,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流通组织。人类社会经历了极不相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流通组织形式、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所要研究的流通组织只能是某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流通,不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抽象的流通组织一般,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与不断变化的条件相适应的历史性科学,必须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一样都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此,恩格斯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谁要想把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规律之下,那么,除了最陈腐的老生常谈以外,他显然不能揭示出任何东西。因此,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6](P489)
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流通组织理论研究的现代应用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生产方式一直是采用福特制生产方式,就是在大规模生产方式中采用部件互换、专用设备和工具、劳动分工和流水线生产等,来降低成本和价格。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固定成本极高,要求装配线总是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以保证低成本的实现。为此,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充足供应和稳定的产成品销售市场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大规模生产商不仅要关心生产,还要关心从原材料到生产和销售的整个物流”。[8](P21)大量生产企业的出现使流通成为它必须要面对的新问题,如此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传统的批发商、自营商、代理人和零售商无法胜任这样的销售任务。大量生产的企业便向前结合进入销售领域,建立起自己的遍布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分支机构,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大量生产的企业又向后结合进入采购领域,建立了自己的采购分支机构。这样,大量生产的企业通过纵向结合的战略发展成为多功能、多单位的公司制企业,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一体化为一个大型企业,即钱德勒所说的“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现代工业企业是把大量生产过程和大量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内形成的”,[9](P328)“这些大公司的活动已不仅限于协调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流动,他们所管理的是从原料供应者开始,经由所有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一直到达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流程”。[9](P327)为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充足供应和稳定的产成品销售市场,生产组织通过前向与后向一体化把流通组织纳入到自己企业内部,成为大型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当时市场对产品的大量需求。
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变得越发的扰动,随着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发展,个性本身的相异和多变,导致市场需求多样化,市场细分不断变化,产品批量越来越小,在一定范围的市场内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生产优势,另外科技进步和个性化需求又使得知识—技术—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样,在福特制生产方式下,一方面生产的产品以各种形式积压,企业开工不足,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尽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因此如何将大规模生产和品种多样化结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在吸收日本“精益生产”思想,并结合信息技术尤其是弹性制造系统的基础上,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后福特制生产方式。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目标,是低成本地满足客户个性化而又快速多变的需求,后福特制生产方式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既要生产无限的多样化产品,同时又不能因产品多样化而导致额外的成本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以生产组织为中心而实行的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一体化形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庞大的组织系统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因此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纵向分解,垂直分离,这样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成为相互独立的实体。某一组织为完成一定任务,需要与不同的生产商、供货商、销售商组成企业联合体,选择这些合作伙伴的依据是他们的专长、竞争能力和商誉,这样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就形成一个动态联盟。无论是生产组织还是流通组织,都要严格履行企业合约,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当任务或产品寿命终结时,联盟企业自行解散或缔结新的联盟。这样,联合其他企业而组成的这种动态联盟,就可以大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加速产品的改进发展,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也能大大降低公司开支,增加收益,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生产和品种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使得不同组织的利润创造实现最大化。在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阻隔的动态组织结构中,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相互独立的,企业成员之间不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组织成员只是为了在完成核心企业组织的某项研究、生产和供销任务等不同的功能而临时组合而成;另一方面,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组织成员基于市场机遇建立、调整和瓦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没有固定的核心企业,按照环境和企业内部功能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根据目标不同可能互为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它们因为某一特定任务而存在,因该项特定任务的完成而解散,不像企业集团或战略联盟稳固,且相互之间的核心地位也因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福特制生产方式到后福特制生产方式,流通组织的演进并不是单一的自我发展过程,而是与生产组织的演进高度关联,并且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关系与地位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变迁,这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5]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B·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On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Theory of Marxist Economics
SONG Xian-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Key words]Marxism;circulation organization;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is not confined to analyzing the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Instead,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addresses the dynam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Barrow and Sweezy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theory. They believed that under circumstances of integration,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would mix up. Braverman,on the other hand,claimed that formation of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was the result of division of work,and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of work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would assu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study of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theory of Marxist economics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ombination with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evolution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from the Ford production mode to the post-Ford production mode has offered strong evidence to support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theory of Marxist economics.
[责任编辑 陈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