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2009-04-29刘自强
刘自强
摘要:1971年8月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的发表和随之而来的浮动汇率制的实施,标志着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一方面彻底摧毁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解除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约束,从此以后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滥发纸币、转嫁危机、掠夺世界,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频频发生。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 崩溃; 美元霸权;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153-03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为了防止20世纪30年代破坏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1944年7月在美国的提议下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即联合国货币与金融会议),与会44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协定”,并于1945年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成员国货币的汇率,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取缔对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的外汇限制,建立有序的多边支付体系;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向遇有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临时性国际融资,及时纠正该国国际收支的失衡,防止其采取有损于本国和国际繁荣的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双挂钩一固定”的世界货币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所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黄金的代表或等价物。由于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只能通过美元间接地与黄金挂钩,从而使美元取得了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一货币制度下,美元代替黄金成为各成员国支付国际收支逆差的主要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有些国家甚至用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因此,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或者说是美元——黄金本位制”。[1]由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确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霸权地位,从而为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不但可以用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资本输出,而且还可以用美元来支付其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尽管如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毕竟使各国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动荡不安局面,进而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使美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作为黄金的补充,因而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从而消除了影响国际商品流通的障碍,促进了战后20世纪50、60年代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其次,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来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从而避免了对外投资、信贷活动中汇率变动的风险,有利于推动资本输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黄金美元本位”制度,实质上是“美元本位制”。美元,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力量和信誉,是一种各国广泛接受、交换性极强的货币。美元通行于全世界,使“自由世界国家大有陷入向全球扩张的美国经济圈而难以自拔之惑……这一体制使西方各国…安心地集中精力于经济发展”。[2]相对稳定的汇率可以让进出口企业专心专业搞生产,而不用操心复杂变化多端的汇率变动问题,更不用操心如何防范汇率风险问题。所以,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被尼克松当局废掉以前的岁月,是欧洲、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出口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因此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复兴并腾飞”。[3]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随着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黄金储备大量外流,美元危机频频发生。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元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标志着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动荡阶段。1968年3月,在伦敦、巴黎和苏黎世黄金市场上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在第二次美元危机过去以后的几年里,又先后爆发了三次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对外贸易发生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巨额逆差,从而使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加剧,达到了220亿美元的创纪录数字。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仅为102亿美元,而对外短期债务却高达520亿美元,陷入了债台高筑的困境。同年5月初,爆发了第六次美元危机,西欧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联邦德国马克的风潮。进入7月份后,在第六次美元危机尚未平息的情况下又爆发了第七次美元危机,抢购黄金、抛售美元的风潮迭起。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不足其短期对外债务的1/5。另外,越南战争的扩大以及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计划,加剧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使得美元的国际信用不断下降。[4]面对负债累累而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史称“尼克松冲击”),其主要内容:(1)对内冻结工资和物价;(2)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和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5]同年12月中旬“十国集团”在华盛顿“史密森氏学会”大厦举行了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达成了协议:对各国货币汇率进行调整,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这一协议通常被称为“华盛顿协议”或“史密森氏协议”。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美元在战后第一次公开贬值,是美元危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开始瓦解。[6]1973年2月12日,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再次将美元贬值l0%,即将黄金官价从1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此后,日本、意大利、瑞士和英国等国纷纷宣布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还有30多种货币与美元的汇价也作了调整。美元的第二次贬值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或单独浮动,使美元完全丧失了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货币地位的作用,从而宣告了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彻底瓦解。[7]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
1945-1973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一方面,美国获得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和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美国操控世界货币体系的工具,美元也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另一方面,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美国无法随意大规模增发货币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掠夺,成员国对美元抱有信心”。[8]正是因为世界对美元有信心,从而使战后世界经济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随之而来的浮动汇率制则直接摧毁了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并给世界带来频繁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
首先,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战后在美苏两极“冷战”对抗的国际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经济协调中心,是支撑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世界体系。实现浮动汇率制以后,尽管“国际收支问题完全解决了”,“流动性问题也解决了”,但是,浮动汇率制导致“主要通货的浮动率就是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年率达到20%,有时竟高达100%”。[9]通货价值的稳定性一旦失去,就会给出口和生产带来汇兑风险,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混乱。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支付手段的美元,其地位不稳必将导致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将可能使整个西方经济陷人滞胀局面。同时,尼克松政府断然采取征收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进口附加税的办法,并将进口附加税作为讨价还价的资本迫使各国提高对美元汇率的强硬政策,说明战后世界自由贸易的“旗手”美国已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因此,对“自由贸易的危机感和对国际货币体制破产的担心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国际经济陷于大混乱的状态中”。[10]果然,不久之后,为了摆脱各自的经济困境,将自己的危机转嫁出去,各发达国家纷纷加入了争夺和保护市场的货币战、商品战,保护主义越演越烈。因此,“尼克松冲击”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所带来的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巨变终结了战后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并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和世界性的大萧条。战后以来,资本主义各国首次出现GNP负增长,197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西德、英、法五国工矿业生产增长率分别为-0.4%、-4%、-2.4%、-3.4%、2.8%;1975年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8.9%、-11%、-6.1%、-5.4%、-9.1%,[11]导致“全球资本主义在20世纪后半期都经历着一个长期性的衰退”。[12]
其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为美国滥发货币、转嫁危机、掠夺世界大开方便之门。1971年8月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黄金—美元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从而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支柱。[13]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汇率的变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自行决定涨跌,进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许多国家为了避免由于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其美元外汇储备所产生的影响,纷纷实行储备货币多样化政策,将其美元外汇储备分别兑换成联邦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等硬通货,以便使各种储备货币汇率的涨跌可以互相抵销,从而达到保持其外汇储备的购买力、稳定其外汇储备价值的目的。这一政策,促进了国际储备货币向分散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并不意味着美元的影响和作用已经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第一,美元一直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在国际结算和国际支付中充当国际间的主要支付手段;第二,美国所处的经济大国的地位,使美元的影响和作用不可能完全消失;第三,西欧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实力虽然相对增强,但其货币还不具备取代美元地位的条件。[14]因此,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仍然是国际结算和国际支付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有些国家仍然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197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了国际货币制度的《牙买加协定》。协定规定:确认浮动汇率制,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黄金非货币化。《牙买加协定》从国际法意义上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新变化,使“成员国的货币汇率浮动和中央银行干预浮动的权力合法化”。[15]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对世界转嫁危机、实施掠夺。从长期趋势看,美国公共债务大规模增加是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80年代中后期之后增长尤其迅速。美国在全世界购买产品和服务,世界其余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接收美元;外国央行购买由于贸易顺差、接受投资和借取美国债务进入本国的美元,同时按照一定的汇率付出本国货币,即本国货币被迫发行;各国央行将收集到的美元重新投放到美国金融市场,购买美国国库券、企业债券、少量公司股票以及其他债务工具,为美国债务融资。由此导致美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台高筑,国际收支赤字急剧膨胀,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30年来,美元经历了三次危机,三次危机时期都是美国对世界实施掠夺的高峰期。第一次危机发生于1970年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赖掉越南战争债务的时期;第二次危机发生于1985年至1987年《广场协议》签署、美国掠夺日本巨额美元财富的时期;第三次危机发生于2002年年初至现在美元指数从120多高位跌至2008年7月的72左右、2007年初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更是一个加速下跌的时期,其实质是美国对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积累起来大量美元财富的国家进行新的剥夺。[16]
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世界经济的稳定。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的发表后,为了稳定世界金融市场,1972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有关问题委员会”(简称“20国委员会”)研究从根本上解决美元危机的办法。经过两年的争论,1974年6月20日,该委员会达成一项协议公布了一份“改革大纲”。同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这份大纲成立了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为目标的临时委员会,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牙买加协议”,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终结,“牙买加体系”诞生。牙买加会议确立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官价,各国央行可按市价自行进行黄金交易,废除黄金的货币职能,让黄金成为单纯的商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不再负有相互之间用黄金支付的义务;(2)浮动汇率合法化;(3)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国际储备货币化。逐步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使其最终取代黄金和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从上述内容看,牙买加会议只是宣布了一种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束,并不标志着一种新制度的开始。尽管牙买加体系为汇率制度提供了最大的弹性,但仅仅是对已有国际货币体系变化了的现状的追认,而未就清偿能力、信心和调整机制做任何安排,而这恰恰是一个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必需的。因而,罗伯特·吉尔平认为牙买加体系是一种“没有制度的体系”,这种体系将带来三大后果:一是货币反复无常的波动,尤其是美元与日元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二是赤字国家与盈余国家和地区间的高度不平衡;三是美日两国经常试图操纵货币价值来增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或达到其他一些经济目标。利率和汇率的频繁波动,刺激了国际金融资本的跨国投机活动,导致全球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据统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30多年里,全世界一共发生了100次金融危机,其中每8年发生一次重大危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牙买加体系对浮动汇率制的确认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凸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如1991年英国的货币危机、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1995年的美元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1999年巴西的金融动荡以及2008年8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等。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中,包括东亚“四小龙”在内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遭到沉重打击。而2008年9-10月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给全球金融体系致命打击,并正在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目前金融危机尚不见底,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在美苏两极“冷战”对抗的国际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经济协调中心,是支撑战后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世界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与浮动汇率制的实行,一方面彻底摧毁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解除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约束,使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滥发纸币、转嫁危机、掠夺世界,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频频发生。因而,“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全面的改革,推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确保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祛除危机病根,实现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5][6][7][14]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1998.
[2][日]安场保吉,猪木武德.日本经济史(8)高速增长[M].北京:三联 书店,1997.
[3]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95816.html.
[4]Spero Joan Edelman.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85. pp.37-38.
[8][16]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2008,(4).
[9][日]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20世纪体系和日本经济[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0][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11]孙执中,郭士信.石油危机后日本发展经济的战略[J].现代日本 经济,1982,(2).
[12]Brenner,Robert.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J].New Left Review Ⅰ/229, May-June 1998,p23.
[13][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光宇等译.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15][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杨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