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黄萎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09-04-29李大鸣

吉林蔬菜 2009年3期
关键词:黄萎病分生孢子多菌灵

李大鸣

1辣椒黄萎病

1.1发病症状:辣椒黄萎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初发病时,近地面的叶片首先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变黄,发干或变褐,脉间的叶肉组织变黄,茎基部导管变褐,且沿主茎向上扩展达到数个侧枝,最后全株萎蔫、叶片枯死脱落。该病扩展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1.2病原菌:病原菌为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无色至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长110-200微米,孢子梗上具1~5个轮枝层,每层有2-3枝轮枝,轮枝长10~35微米;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透明,单生于分枝末端,大小(3~7)微米×(1.5-3)微米,有时具一个分隔,湿度大时分生孢子呈假头状。

1.3发病特点: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数报道种子内外带有菌丝或分生孢子,可以作为病害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认为种子不带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或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苗期和定植后低于15℃持续时间长,易发病。

1.4防治方法

1.4.1栽培措施。选育抗病品种,生产上单用从辣椒上分离到的辣椒菌株测定品种抗病性,有时不能全面反映其抗病性,应该同时选用从各种植物如棉花、茄子等上分离的对辣椒致病力不同的菌株,才能准确地测定出其对辣椒黄萎病的抗病性。

辣椒黄萎病是典型土传病害,应与禾本科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

适时定植。10厘米深处地温15℃以上开始定植,最好铺光解地膜,避免用过冷井水浇灌;选择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温,生长期间宜勤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

1.4.2药剂防治。苗床或定植田用棉隆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40%棉隆10-15克与15千克过筛细干土充分拌匀,撒在畦面上,后耙入土中,深约15厘米,拌后耙平浇水,覆地膜,使其发挥熏蒸作用,隔10天后播种或分苗,否则会产生药害。苗期或定植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定植田每(亩)用50%多菌灵2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浇灌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8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600倍,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浇灌100毫升。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2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

2.1发病症状:危害叶片。叶片发病时出现黄绿色不规则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红褐色或铁锈色,病斑膜质。干燥时病斑多呈红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不隆起。发病后扩展速度很快。

2.2病原菌: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0.8-2.3)微米×(0.5~0.6)微米,具1~3根单极生或双极生鞭毛,长3~10微米。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灰白色,并有绿色荧光色素产生。革兰氏染色阴性,产生荚膜。病菌发育适温25-28℃,最高35℃,最低5℃。当温湿度适合时,病株大批出现并迅速蔓延,否则很难找到病株,系非连续性危害。

2.3发病特点:病菌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叶片伤口处侵入。雨后易发病。

2.4防治方法

2.4.1种子处理。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

2.4.2栽培措施。与非辣椒、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平整土地,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避免漫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及时深翻。

2.4.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农药有50%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络氨铜可湿性微粒粉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猜你喜欢

黄萎病分生孢子多菌灵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