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不平衡下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2009-04-29

理论月刊 2009年3期

赵 凤

摘要: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并有扩大之势。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下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列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对问题的分析结果中归纳出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向。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收费制度下出现的不公平问题、收费定价不合理和收费以后所带来的农科专业的萎缩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收费; 广义教育成本; 狭义教育成本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114-03

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其差距有扩大之势。自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建立以来,对于如何收取费用,收取多少才算合理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而且对收取的费用的使用和处理上也存在分歧,下面就从收费制度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及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以华南农业大学收费的情况为个案分析。

一、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学年生均培养成本被严重高估。教育部规定收取学费的比例为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但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学费测算方法,如果一个大学有30000名在校生,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该校年运行支出为6亿元。但事实上,目前在校生规模在30000人左右的高校不少,年运行成本达到6亿元的却几乎是凤毛麟角。可见,目前大学年生均培养成本被严重高估。

第二,高校收费缺乏公平性。反映在学费标准上,通常考虑的是一个平均值,缺少分层研究。国家对重点学校和热门专业投入很多,而对其他非重点高校投入少,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缺乏公平性。高校能提供的资源存在的重大差别在收费上却没有反映,学生交费之后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这种制度在客观上影响了高校整合资源。高校收费缺乏公平性还表现在对各地、各阶层学生收费统一,导致实质不公平。由于各种因素,人为地造成城乡、东西差别,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城市下岗职工阶层,成为中国社会的弱势阶层。有学者在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在当前条件下的教育机会的差异后认为,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别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付出和获得的严重失衡,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下,却要求其平等分担成本,导致低收入阶层者难以接受或完成高等教育,不但影响公民的教育机会平等,且影响社会公平。由于高校扩招,成绩门槛越来越低,能否跨进大学,将来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

第三,高校本身的财政收支缺乏透明度。连年的扩招,收费的大幅度提高,通过211等工程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大学已经无法逃脱腐败之嫌。学术腐败暂且不说,连年来的大学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各种浪费惊人,高校经费使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从学生作为服务的购买者来说,学生对经费的使用尤其有必然的监督权,但在现行体制下学生作为弱势的被动者,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权力,教育本身的性质使得社会对高校经费使用缺少监管,等等,也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成本的增加。

第四,高校收费虽然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缺乏整体性科学的法律规范。国家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收费的支持系统,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法规做保障,高校经费来源很不确定,客观上促使学校要求收取更高的学费,同时也使高校以及相关利益部门提高收费成为可能。

二、 收费制度下出现的不公平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收费制度下,存在较高程度的不公平。首先是现行收费制度没有考虑到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比如,全国重点高等院校,是面向全国各地的考生招生的,但是我国的大陆地区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统一,东西部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但是我们的收费标准的制订仍是各地区“一刀切”。其次,现行收费制度也没有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社会阶层的不同,高等院校学生分别来自城镇和农村两个不同的阶层。由于我国独特的“城市——农村”社会“二元结构”,城镇和农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00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4%。由于粮食减产,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减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1%。其中,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640元,实际增长4%。2001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实际增长4.2%。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748元,实际增长5.7%。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考虑物价下降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实际增长4.8%。2003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我们可以在上面数据的对比中发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巨大差距。

在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640元),按该年家庭平均人口为3.58人计算,平均城镇居民每户可支配收入为22482.4元(6280×3.58=22482.4),平均农村居民每户现金纯收入为8065.7(2253×3.58=8065.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发展公告,2000)。

农科类城镇居民家庭学费:学费/收入比率=3080/22482.4=13.70%

艺术类城镇居民家庭学费:学费/收入比率=11500/22482.4=51.15%

农科类农村居民家庭学生:学费/收入比率=3080/8065.7=38.19%

艺术类农村居民家庭学生:学费/收入比率=11500/8065.7=142.58%

在上面简单的计算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的城镇居民家庭学生最低负担的学费/收入比率是13.70%,而最高的负担达到51.15%。而农村居民家庭学生最低负担的学费/收入比率达到38.19%,而最高的负担达到142.58%。对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负担的学费/收入比率,农村居民家庭学生负担是城镇居民负担的2.89倍。从这个数字来看,我们还能够说我们的收费标准公平和合理吗?

在这些收费中还没有包括学习所必须的课本费和一些文具等方面的开支,现在的高等院校的课本费和一些考证费的费用不菲,就以管理类专业来说,一年(两学期,一般要修20门的课程)买教材的费用就要600元左右,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每年的生活费用,考虑到机会成本;所有的这些加总算入到学生或其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成本,所得出的数据农村居民家庭学生负担的学费/收入比率比城镇居民家庭学生负担的学费/收入比率将更高。

三、 收费定价不合理

1. 成本定价不合理。高等教育成本是确定教育收费标准的主要依据,根据其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广义教育成本和狭义教育成本。广义教育成本是指全社会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花费和损失的成本的总和。

广义教育成本(完全教育成本)= 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投入(包括除财政拨款以外社会各界给教育事业的优惠和资助)+家庭为学生支付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学生本人失去的机会成本(因上学失去工作机会的收入)

广义教育成本是一种理论成本,难以精确计算。我们只能通过推算得到一个大概的数值。不能作为教育收费的依据。但这个指标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从总量上观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其次,个体指标——生均广义教育成本则是我们测算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的成本,对我们制定各类专门人才的工资有重要参考价值。而狭义教育成本是指学校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开支的费用。

狭义教育成本(即学校教育成本)=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能形成固定资产的除外)+学校固定资产的折旧+校园土地使用费

狭义教育成本指标可以具体测算出每一名大学生平均培养费用,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向学生收费的主要依据,应该尽量计算得具体和准确。但在实际工作中恰恰也难以做到。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在处理成本时,把一些额外的开支都算入了教育经费的支出上。严格来说,某些成本不应该列入教育成本中,即与培养学生没有直接关联的教育投入不应该计入培养成本,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全部费用;科研费用,包括科研人员费用、科研活动费及专为科研而购置的设备费;校办工厂及服务公司的各项费用;及外宾接待费用等其他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事实上,这些费用常被列入教育经费中。此外,由于管理、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消耗不应该学生来负担,如严重的规模不经济、决策失误导致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等。上述成本只在计算学校总投入、总成本和投资的内部效率时有意义,由于它与学生的人力资本的提高关系不大,应排除在“教育成本”之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生源不足,极低的规模效应使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显然,这些成本应由学校承担(作为风险投资的一部分),而不能由学生分担。所以,该由学生分担的成本就由学生分担部分的份额,不应该学生负担的就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2. 市场定价不合理。市场定价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市场定价和专业的市场定价两个方面。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这个品牌价值是个无形的价值。社会上对这个价值都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即所谓的名牌学校与普通学校之分。目前来说,从名牌学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比较容易就业,而且预期收入也比普通学校的学生高。所以根据市场规则,这些学校的收费标准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上浮,但是,一些高等院校虽然是国家重点院校,但是由于带有“农”或“师范”其毕业生在社会上找工作的时候常遇到阻力,社会企业、事业各界常对其带有偏见,所以,我们在收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

从专业的市场定价来说,高等院校的许多“冷门”专业,在“官本位”和“重商”氛围比较浓厚的社会中受到比较多的偏见,而高等院校在收费的时候一味地追求与其他专业“看齐”,但是学生毕业以后并没有办法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即使都是“热门”专业,各高校在教学和设施上投入也不一样,但是学校定的收费标准并没有关注到这些不同,显然专业的市场定价有失公允。

四、 高等教育收费后农科专业的萎缩问题

一般来说,农科专业的未来预期收益是比较低的,而且大部分大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都不大愿意到最需要农业技术支持的岗位,而是转而参加其他与所学无关联的工作。以前,很大一部分同学报考农科专业,是因为农科专业都是国家大量补贴的,学费基本上可以免除。这样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报考农科专业。现在各高等院校基本上开始对农科专业进行收费了,农科专业免除学费的政策取消以后,再加上农科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不利,毕业以后的预期收入偏低,大部分考生情愿多出一部分教育投资,学习其他专业。这样,农科专业面临着萎缩问题。从华南农业大学每年农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分数上线的情况,以及录取的情况来看,每年招生都要降分录取,甚至降分都无法完成国家的招生任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和招生指标的无法完成导致了农科专业的急剧萎缩。目前社会上重商轻农,企业和学校合作的领域并不多,企业支持农科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农科专业的萎缩。如华南农业大学在华南地区乃至亚太地区都有权威性的蚕桑系各专业,由于招生不足,面临停止招生的巨大危机。以农科专业为核心的高等农业院校都面临的这一严峻的形势。

五、 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一,国家切实加大对农科教育的财政投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成熟,原有资本运作效益的提高,社会有更大的能量促进经济发展,在这种前提下,政府应该也完全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办农科教育。更何况,对农科教育的投资,并不是单纯的投入,其既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直接推动科研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农科教育的投入,逐步降低农科专业的学费,对农科院校进行相关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加大支持力度,使其能够有较好的生源,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理清高校运行成本,确定合理的费用。中国高校目前的成本核算还没有真正进行,运行费并没有成本的内涵,其意义是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按运行费核定高校学费是不合理的。但即使按运行费来核定学费额度,也应该对学校的运行费进行严格的审计、核算。我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实现对高校成本的准确掌握。只有在理清高校的实际成本后,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学费水平,并为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提供依据。

第三,推动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1993年颁布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纲要》提出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办学、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2年,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有合理的回报。但这只是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具体还需要在几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要尽快落实企业可以在税前向社会公益团体捐款的捐资助教政策,调动民营资本直接为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助;二是鼓励农科高校多方面筹措教育资金。从高校个体来看,高收费带动的大学发展是不实际的,对华南农业大学来说,应该从长远出发,拓展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马扬,张玉璐,陈刚.从收益率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改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2]王文良,侯军岐,吕洪霞.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分担与收费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王丽平,周宇.对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王序坤.论高等教育的收费原则[J].财经论丛,1999,(3).

[5]王保平,杨三运.高等教育收费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人才·市场,2001, (2).

[6]王爽,王醒男.对高等教育收费的几点认识——论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内涵及测算方法价格理论与实践[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3).

[7]申欣旺.我国高等教育收费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8]扬建荣.中国高等教育收费与财政经济问题探索[J].资助政策研究,2003,(8).

[9]张东军.高校收取学费的政策分析及建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李从松.教育成本分担论与大学生贫困[J].统计与决策,2002,(2).

[11]雷明全.中国高等教育收费,政府应重新考虑三个因素[J].经济师.,2004,(1).

责任编辑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