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我国的文化转型

2009-04-29

理论月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转型经济文化

汪 平

摘要:目前学者对当前我国文化已经转型和没有转型的辩论一直激战不休,不能定论。到底当前我国文化是转型了还是没有转型?本文从经济政治基础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社会生活中有新质文化要素的出现、新型文化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大众文化的转变四个方面评判得出的结论是当前我国的文化正处在转型时期。

关键词:中国; 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071-03

一、 文化、文化转型的含义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必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同时,文化也影响、制约着社会关系和人们的实践活动。文化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沉淀,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对社会经济基础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强大反作用,通过作为客体的文化作用于主体的人来实现。先进的、科学的、反映社会发展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而落后的、反动的、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文化能阻碍社会进步。因此,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转型,而文化的转型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的转型甚至对社会的前进起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把当代中国推进到一个深层次、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还导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根本性变化,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被新的价值观念及其评价体系所代替,而这种变化了的文化,即文化转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转型的进程和趋势。

1. 文化的含义

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一文中对文化作了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据此,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第二种定义是“文献式”文化定义,即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2]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人们对文化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创造物,即与自然相对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实践文化、理论文化、政治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各种创造物,即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对应的精神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精神文化又包括知识和价值两大系统。

2. 文化转型的含义

文化转型系指由一种文化类型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类型或形态的转变。因此,它不是同一种文化类型的自我演进,而是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过渡转换。具体地来说,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3]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指一种文化相较于其它文化而言在思想内容、社会功能以及精神走向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美国现代进化论者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类型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特征相互整合的特征丛,即具有不同内容或特征的文化体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文化类型加以规定:如从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经济结构上,可以把文化类型划分为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或现代文化);从文化维系社会的功能上,可以划分为“伦理——政治”型和“法律——宗教”型文化等等。正是通过不同的文化类型才能识别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并将文化的发展区分为不同的阶段。文化转型的方式往往表现为不同类型文化内容的整合、组建和变革而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其方向或趋势一般是更为适应时代发展,内容更加丰富的新文化类型取代旧的文化类型,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文化的地位。由上述可以看出,文化转型是文化发展中的质变,而非某种文化类型在其基本思想保持不变前提下的自我渐变。但是,由于思想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中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历史继承性,因此,从一种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不可能采取“突变”性的质变形式,一般是通过新文化要素的逐渐积累,旧文化要素的逐渐消亡或新旧文化要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新整合而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如此,文化转型就实际地表现为一种态势,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大致经历转型的开端、转型的进行、转型的完成三个基本的阶段。在这个整体的过渡时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复杂性的格局,即新旧类型的文化要素同时并存,因袭与沿革、继承与发展、破坏与组建的对立与统一,直到新文化类型的确立,才可能使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统一的文化规范。

简单的说,文化转型就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价值观念及其评价体系的更新。其实,文化转型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是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体性变革,不能孤立地将某一方面的变更看作是文化转型的完成,更不能将意识形态的变动误为文化转型的实现。在文化转型与生产方式变革的关系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纵观人类发展史,文化转型承担着社会变革的先导的作用。每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制度变革的时候,表达这种变革要求的声音往往最先来自于文化领域,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伴随着深广的文化转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转型影响着社会转型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即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而推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由部分开放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变,由伦理化社会向民主化、法制化社会转变。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转型的进程和实现程度取决于文化转型的能否实现,即整个社会人们的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因为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逐步深化,其阻力在深层意义上更多地来自于人们的观念。所以,实现社会文化转型,做到人们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以此来促进社会转型的实现,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是进行改革开放的前提,又是顺利、成功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没有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就没有文化转型,没有文化转型就没有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的变革和社会转型。

要实现文化转型就要在整个社会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价值观念及其评价体系,诸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它们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源泉,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保持蓬勃生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不断面临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跟上时代步伐,勇于和善于根据变化发展的实践要求进行不断创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实现文化转型,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二、 当前我国的文化转型

说起文化转型,学术界公认的、最基本的标志便是:①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型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型;②从相对封闭自守型转到对外开放型;③由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型转到多元自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等。而在此笔者借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关于文化转型的四个评判标准,[4]并从四个方面阐述当前我国文化正处在转型期这一状态。

1. 经济政治基础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首先,经济基础有了实质性变化。农业经济的时代,全社会95%以上的人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粮食而工作,现在发达国家仅有2%-3%的人口从事农业,便可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工业发达国家,高科技、高文化大量进入经济,使当代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知识、科技、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而脑力劳动者的数量则迅速增加。无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然要将重心转移到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方面。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想象、故事和情感。他断言,在未来25年里,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贫穷将被重新定义为“无力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需求”。[5]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资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他甚至预言,未来收入最高的人要数那些“故事大王”,一个产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给产品所编的内容。

从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了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如果说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是以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分离为特征的话,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当代大众文化是当代经济方式的产物。

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如果在20年前,有人说唱歌、跳舞、音乐、体育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那简直是天方夜谈;如果有人提出以文化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也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在今天,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NBA、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已堂而皇之地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文化经济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1997年世界超大企业500强中,科技、文化、信息产业越来越多,娱乐产业迪斯尼,其产业规模及赢利稳入世界前十强。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也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地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

实际上,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向,是通过当代大众文化的方式实现的。正是大众文化的文化产业方式使当代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交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反相承又相辅相成有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文化经济的有机发展过程。

其次,政治基础有了实质性变化。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决定着一种文化类型的内容。因此,当社会的经济政治处于稳定发展的时期,建立在其上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当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原来的文化类型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如此,才会出现原有的文化类型向新的文化类型过渡和转变。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长期存在,中国文化则始终是在农业文化类型的规范体系中徘徊和演进。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专制政治的解体,中国文化才开始从农业文化类型向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类型转变。

2. 社会生活中有新质文化要素的出现

外来性异质文化的出现就文化自身的发展来说,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必须有新文化要素的出现,而且,新出现的文化要素又必须能够对旧的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和挑战,使旧的文化类型的持续存在产生危机以至解体,如此才能向新的文化类型转变。这些新文化要素对旧的文化类型来说可以看作是异质性文化。异质文化的来源一般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内生性异质文化,即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特别是经济政治变化的过程中所滋生出来的新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生的文化因素对旧有的文化是一种离异的力量。像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新人类”,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就和原来旧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其二是外来性异质文化。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罗素说:“在往昔,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6]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来自于其它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来说,由于文化的主旨不同,因而是外来性异质文化。外来异质文化的传入,必然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公元1世纪印度佛学的传入和开始于17世纪初的西学东渐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现在外来的异质文化更是铺天盖地,如可口可乐文化、韩流等等。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内生和外来的异质文化结合,形成对固有文化体系冲击的文化合力。从而引起原有文化体系结构的失稳并向另一种文化类型转变。

3. 新型文化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

国家政权集中体现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它不仅表现为经济政治上的统治权和支配权,而且也表现为文化上的领导权。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7]国家政权对文化的领导作用表现为,它往往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对自己所认可的文化观念加以贯彻,并通过文化体制和所掌握的舆论宣传工具在社会中张扬或倡导,从而对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产生普遍的影响,形成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观念。所以新旧文化类型或形态的交替不是自发进行的,而需要借助于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如果某种新型文化游离于国家政权的关注之外,得不到认可和实际支持,新旧文化形态的替代关系则难以展开和进行,对文化转型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当前,国家政权对“新新人类”的一些奇怪的甚至反传统的文化已经默许了,而且对一些外来文化也积极支持,促进与我国的文化交流。

4. 大众文化的转变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民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也是某种文化类型的活的载体和具体执行者,他们的精神状况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发展的方向。因此,从根本上讲,只有大众文化观念的转变才意味着文化的转型。随着世界的多元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国民观念也日渐开放,广泛接收并能包容许多的事物,这也是一种进步。尤其是“80后”新生代,他们的思想观念总是“怪怪的”,大众观念的转变让我国的大众文化也随之转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汤一介.“论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A].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兼论中国文化转型的百年历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DB/OL].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6]罗素.中西文化比较[M].台北:台湾水牛出版社,198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 张国强

猜你喜欢

转型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谁远谁近?
转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