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与对策
2009-04-29蔡耀洲
蔡耀洲
1浙江竞技体育“体教结合”的实践现状
浙江省在“体教结合”发展体育这一块起步比较晚,目前,除去体育传统学校外,我省有市级中专体育运动学校5所;各级各类青少年业余体校130多所,其中由体育部门直接主管并实行读、训、住三集中的业余体校34所,实行集中住、训二集中业余体校20所,这54所相对业余训练情况比较稳定体校中,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4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0所;其它多数业余体校已实行“体教结合”,分散布点在各地普通中小学校,只在课余时间由体育部门专职教练实行集中训练和指导,这类业余体校有40多所;民办业余体校有33所。
进入21世纪,各市和县级体校也在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在“体教结合”工作上也做了不少尝试。有4所市级体校已实行了3+2教学体制(3年中专+2年大专),杭州市陈经纶体校和原杭州师范学院、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和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和温州大学学院、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宁波教育学院,学生日常管理由体校负责,为联办学院提供师资力量,毕业时授于相应学校的大专文凭;另外,金华市体育运动学校已被金华教育学院合并,目前,暂保留体育运动学校牌子,今后实行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到大专的系统学历教育,由教育局主管,体育局配合业务指导;而衢州、台州等市以及杭、宁、温、嘉等市部分区、县、市的业余体育学校,许多都已放在中小学校去承办,办校费用主要由教育部门负担,体育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同时,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有关“体教结合"2/2作的文件。从以上可以看出,为了进一步拓宽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思路,各市县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都在尝试性地进行着“体教结合”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2对策和建议
2.1抓好学校基础体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体育授课时数,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逐步配齐体育设施。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各区县教育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运动训练、以及双方联办或学校自办运动队的成绩,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方面,要纳入学校综合评估的范畴。
2.2创办体育特色学校
各市县教育、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当地教育优势,创办有本地特长的体育特色学校,积极承担体育后备人才的布点的培养任务,一个体育项目在同一个市要建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一条龙”培养训练体系。并根据“体教结合”的原则,整合资源,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有层次、有对口、相衔接,形成一个系统。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推动学校体育、吸引学生参与锻炼、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以及发现和输送体育特长生方面的作用。
2.3高校申办高水平运动队
鼓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省优秀运动队进行竞争,选拔高水平运动员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对承担全运会、奥运会任务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纳入省优秀运动队的高校学生给予省优秀运动队的同等待遇,高等学校应该成为我省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体教结合”中发挥其“龙头”作用。
高校可以与省体育局共同办省级优秀运动队,要在国家有关招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体育优秀人才进入高校学习的条件,防止优秀体育人才外流,符合录取或免试条件的省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可以成为高校的正式学生。
2.4出台人才引进机制
对体育特长生在求学、升学等方面给予照顾,切实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要放宽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各类体育特色学校和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的入学、转学条件,确保体育特长生都能进入相应的学校学习,对于特殊体育人才经测试可采取免试或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录取入校,并可跨地区招收体育特长生。
2.5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体育部门要发挥教练员资源的优势;鼓励教练员到各级各类学校从事训练工作,指导和组织培训学校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课时纳入教师职务系列,以帮助学校体育教师提高训练水平;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对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训练工作,潜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各类体育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等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上的倾斜,体育教师从事学生课余训练和带队参加各级比赛的名次和成绩可计入个人工作量。各级各类学校承担培训任务的体育教师参加浙江省体育局组织的教练员职称评审,其所获得的教练员职称,可作为评审教师职称的参考条件。同时具有教师和教练职称的为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