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

2009-04-29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

喻 丰 郭永玉

摘要在攻击者的认知偏向中,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尤为引人注目。攻击者常偏向于注意敌意性的刺激,并会对模棱两可的情境作出敌意性的解释。二者的关系存在注意优先模型与解释优先模型两种可能性,注意优先模型认为注意过程先于解释过程,解释优先模型则相反。两种假设各有论据支持,而攻击者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关系尚无定论。今后的研究当改进实验方法、运用多种技术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更深入地探讨攻击者的这二种偏向及其关系。

关键词攻击性;注意偏向;归因偏向

分类号B849:C91

1引言

犯罪、各种形式的暴力是人类并不乐见的行为,但它们时常发生并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暴力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个体在表现出攻击行为的程度和稳定性上有差异。一般来说,一贯表现出攻击行为的行为倾向称之为“攻击性”,它经常被看作一种人格特质。但攻击性(aggression)这一说法比较概括,在不同的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们使用过很多与攻击性有关的个体差异变量,如易怒性(irritability)、特质愤怒(trait anger)、特质攻击性(trait aggression)、冲动性(impulsivity)、情绪易感性(emotional susceptibility)、自恋(narcissism)、耗散性(dissipation)以及A型性格(typ。Apersonality)等(Bettencourt et al,2006)。所谓攻击者,是指拥有稳定而一致的攻击行为倾向的人,其研究包括了对以上所述诸多人格特质的探讨。

研究发现攻击者在加工信息时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向,如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和归因偏向(attribution bias)。他们分别涉及认知加工的注意与解释过程。对这两者的研究日益深入,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2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和归因偏向

2.1攻击者的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指的是个体在注意上选择性加工某些刺激(安献丽,郑希耕,2008),而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即指攻击者在注意上偏好选择性地加工敌意性刺激。注意伴随着认知过程而发生,在认知加工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它决定着认知过程所要加工的信息,也就是说,在认知加工过程的开始就有注意过程的发生,而且它贯穿认知加工过程的始终,而注意的选择功能决定了它首先地发生在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时(邵志芳,2006)。有研究表明,情绪障碍患者存在着注意偏向(MacLeod,Matheus,&Tam,1986),如抑郁症患者(Yovel&Mineka,2005)、焦虑症患者(Yiend&Matheus,2001)、惊恐障碍患者等(安献丽,郑希耕,2008)。临床上的这些情绪障碍患者会偏向于注意威胁性的刺激。与此相对应,在这些临床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这些情绪障碍者在暴力或冲动性的水平上比较高(Kring&Bachorowski,1999)。这一发现使得研究者们开始从正面研究探讨攻击者的注意偏向。

国外有多位研究者对攻击者的注意偏向运用多种范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攻击者存在着注意偏向,相对于普通刺激,攻击者偏向于注意那些敌意性的刺激。Eckhardt和Cohen(1997)最早仿效抑郁和焦虑患者的注意偏向研究,对88名大学生进行了攻击性的注意偏向研究,他们首先采取的是情绪性Stroop范式(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Stroop范式可以考察注意的干扰抑制,典型的例子是让被试忽视词语的意义而说出词语的颜色,在词语的颜色和词语的意义上可能存在干扰,如用红色书写的“蓝”字,然后观察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戴琴,冯正直,2008c)。而情绪性Stroop范式要求对情绪性色词进行颜色命名,如果被试在情绪性色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上存在延时,则可以证明这类情绪性色词对被试有干扰,存在着注意偏向(Williams,Mathews,&MacLeod,1996)。Eckhardt和Cohen(1997)发现在受到攻击的情境中,攻击性词语影响了特质愤怒水平高的被试,而对特质愤怒水平低的被试则没有影响。随后,相同的研究者Cohen、Eekhardi和Sehagat(1998)又变换了研究范式,他们用视觉搜索范式(visual search paradigm)进行了基本相同的实验。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记住靶子词,并在随后的刺激中识别出靶子词(王治国,张侃,2007)。如靶子词是一个中性词,而随后呈现出这个中性词,且这个词被3个敌意性词语所围绕,要求被试识别出靶子词。Cohen、Eckhardt和Sehagat(1998)的研究发现在视觉搜索范式的实验中,攻击性高的人不能忽略作为分心刺激的敌意性词语的影响。也就是说,靶子词是中性词,而围绕着靶子词的分心刺激是敌意性词语时,攻击性高者会反应得比较慢;而当靶子词和分心词都是中性词时,攻击性高者的反应会比较快。

之后的研究者在Eehardt与Cohen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和创新,这些修改与创新包括被试群体的扩大、研究范式的改进与新研究范式的运用等。

首先是被试群体的扩大。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实验多使用l临床被试才能观察到,而使用普通大学生群体则并没有发现很明显的注意偏向(Kring&Baehorowski,1999)。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则不然,Echardt与Cohen的系列实验均是使用普通大学生群体作为被试,并观察出了他们中的攻击性高者和攻击性低者之间的区别。Smith和Waterman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将被试扩展至犯罪者,他们同样用情绪性Stroop范式观察到了暴力犯罪者的注意偏向,发现在情绪性Stroop实验中,暴力犯罪者在色词命名任务时受到了攻击性词语含义的干扰,而在视觉搜索实验中,发现暴力犯罪者在分心刺激是敌意性词语时的反应时较慢。(Smith&Waterman,2003,2004,2005)。

其次是研究范式的改进。Eckhardt和Cohen(1997)的研究采取情绪性Stroop范式来进行,实验材料则是运用词语。VanHonk等人(2001)也用词语材料进行了重复实验,但用词语来进行的情绪性Stroop范式实验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实际上所使用的情绪词语与词语的颜色之间本身并不存在干扰,所以用情绪词语来进行实验并得到干扰抑制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戴琴,冯正直,2008e)。于是同样的研究者们则改变方法,使用面孔代替颜色来进行实验,如在平静面孔上写攻击性词语来进行干扰。有研究者用这种改进的情绪性Stroop范式验证了攻击者存在着注意偏向(van Honk,Tuiten,deHaan,van denHour,&Stare,2001;Putman,Hermans

&van Honk,2004)。

第三是新研究范式的运用。注意偏向的研究并不局限于Echardt与Cohen系列实验中所使用的Shoop范式与视觉搜索范式,之后的研究者们也选择其他的研究范式来进行攻击者的注意偏向研究。如点一探测范式(dot-probe paradigm)。在一个点一探测任务中,被试会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刺激,在一对词语刺激呈现之后,紧接着在刚刚呈现的某一词语刺激的位置出现一个靶刺激,要求被试对此进行反应(高笑,陈红,2006)。如果攻击者对敌意性词语之后的靶刺激反应时变短,则说明攻击者对敌意性刺激存在着注意偏向。Smith和Waterman(2003)在暴力犯罪者和普通大学生样本中的实验用点一探测范式证明了这一结论。

国内研究者对攻击者的注意偏向的探讨不多,但在一些相关的研究中能找到攻击者具有注意偏向这一结论的相应证据。如有研究者(戴琴,冯正直,2008a)发现,A型性格者对愤怒面孔有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A型性格者对愤怒面孔有注意指向,对厌恶面孔有注意逃避,而B型性格者对情绪面孔无特殊注意偏向。如前所述,A型性格是与攻击性相关的个体差异变量(Beeneourt et al,,2006),因此这一结论可用于支持攻击者具有注意偏向的结论。也有研究用Shoop范式考察了高神经质者的注意偏向(戴琴,冯正直,2008b),认为低神经质者易受到阈下呈现的正性刺激的干扰,而高神经质者易受到阈上呈现的负性刺激的干扰。有研究证实,神经质与攻击性有一定的关系(George,1977),并且对于攻击性而言,神经质反映了其“热”的成分,是攻击性受促进的表现;而随和性则反映了其“冷”的成分,是攻击性受抑制的表现(SeoR,Robinson,&wilkowski,2008)。因此,高神经质者的注意偏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支持攻击者具有注意偏向的结论。

2.2攻击者的归因偏向

归因偏向(attribution bias)是指对行为原因的错误推断和解释扭曲(Colman,2007)。攻击者的归因偏向也叫敌意归因偏向(hostile attributionbias),是指攻击者在对情境进行归因时偏向把模棱两可的情境作敌意性解释(Ombio et al,2002)。归因即涉及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解释过程。

Nasby,Hayden和DePaulo(1979)最先发现高攻击性的男童在对社会信息进行解释时存在着归因偏向。他们用各种描述人际关系的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这些图片在性质上存在积极与消极、支配与服从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发现攻击性高的男童在评价图片或者解释图片的真实意图时并不是根据图片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产生了归因偏向。之后关于敌意归因偏向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呈现出从儿童到所有攻击者、从单纯验证到复杂相关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的特点。

敌意归因偏向的研究群体由儿童扩展到成年人,由普通人群扩展到特殊人群,如犯罪者,其研究对象可以涵盖所有攻击者。敌意归因偏向的对象最初是高攻击性的儿童,如Dodge(1980)等人的实验让小学儿童解释一些同伴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敌意情境、良性情境与模棱两可的情境,发现所有的儿童都能正确解释敌意情境与良性情境,而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中,低攻击性与高攻击性儿童却产生了区别,低攻击性儿童会像在良性情境中那样知觉出良性意图,而高攻击性的儿童会像在敌意情境中那样知觉出敌意意图。在此之后又有大量研究重复验证了这一结果,都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即攻击性的儿童在解释模棱两可的情境时都会出现敌意归因偏向(Orobio et al,2002)。不仅是儿童,高攻击性的成年人也存在归因偏向(Bailey&Ostu0v,2008)。对特殊人群敌意归因偏向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如对犯罪者的研究也发现犯罪者具有敌意归因偏向(Dhaliwal,2003),而且敌意归因偏向与犯罪思维方式(Criminal Thinking Styles)有显著的相关(Waiters,2007)。

上述研究都只是验证敌意归因偏向的存在,即只是把敌意归因偏向当作具有攻击性人格特质的个体所表现出的某种认知特点在进行重复的验证。而对敌意归因偏向的研究不仅关注人格变量即攻击性与敌意归因偏向的关系,而且关注敌意归因偏向与行为结果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母亲对子女行为的敌意归因能够成功预测她对子女的虐待行为(Nakaya&Nakaya,2006)。也有研究认为人格因素、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敌意归因偏向并非攻击性人格变量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Vitale et al,2005)。而且对敌意归因偏向发生的研究不仅只局限于人格特质即攻击性上,并发现情境也会影响敌意归因偏向的产生。Peets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儿童在愤怒与冷漠的同伴情境中所采取的行为策略与敌意归因决定于他们与其同伴的关系,儿童若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判断为敌对的,那么他将采取敌意的行为策略,而且产生敌意归因偏向。

一些有关攻击性的理论对敌意归因偏向进行了探讨(如Crick&Dodge,1994),而对归因的研究不仅只是理论探讨,在其他领域的人群中归因是可以进行归因训练的,如有关成就以及交往方面(韩仁生,2003)。在攻击性领域,研究者们也开展了许多干预项目去改变攻击者的归因。如Hudley和Graham(1993)就设计了一套针对高攻击性青少年的归因干预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内有研究者整体探讨攻击性儿童信息加工特点,其中包括对敌意归因偏向的研究(如马艳,寇彧,2007a,20070)。也有研究者专门对敌意归因偏向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如一项研究考察小学攻击性男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发现攻击性男童在面临线索模糊的社会情境时,普遍具有较强的攻击反应和较多愤怒反应,特别是主动攻击的男童具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向(袁俏云,黄敏儿,2008)。另一项研究采用投射测验比较了工读生与普通生攻击行为的归因方式,发现攻击性较高的工读生读意图不明的伤害倾向于做敌意性归因解释和攻击性的反应预测(李闻戈,方俊明,2004)。

3攻击者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关系

3.1注意优先模型与解释优先模型

攻击者对敌意性刺激的注意有偏向,对模棱两可情境的解释也存在偏向。Wilkowski等人(2007)认为注意过程和解释过程在攻击者认知过程中的关系如何至少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注意优先模型(Attention-First Model),即攻击者的认知过程开始于注意,然后攻击者对选择性注意的信息进行解释,从而产生了归因偏向。第二种可能性是解释优先模型(Interpretation-First Model),即攻击者

在面对社会情境时首先对其进行解释,将这种情境归因于敌意性的或者非敌意性的,然后再进行后续的认知过程。

注意优先模型是多数研究者最容易想到的解释,它似乎符合个体认知的一般规律,与传统的认知观点十分吻合。可以概括地说,在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默认这一观点。Crick与Dodge(1994)在其社会信息加工(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理论中详细解释了个体在面临社会情境时,对所发生事件进行的加工和解释。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描述个体在加工社会信息时,会采取6个步骤,最终才产生行为。Crick与Dodge(1994)区分出了攻击者的注意过程和解释过程,他们认为在最初的两个阶段,个体的认知过程表现为首先对内外线索进行编码,然后解释与表征这些线索,也就是说个体先对线索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选择性地注意内在与外在的线索,然后解释这些经过选择的线索。攻击的信息加工理论明显认可注意优先模型,它把攻击者发生的解释偏向归结为攻击者对刺激进行选择性注意的结果。攻击者的注意过程偏向什么,随后就解释什么。这一假设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注意过程通常会被认为发生在人对外界刺激进行加工的最初阶段并伴随始终,在很多情况下,它都会优先于对情境的有意识的解释。

解释优先模型也是可能性之一。攻击者可能先对社会情境作出自动化的解释,而后注意过程的作用只是强化和验证了此解释,它与注意优先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假设解释过程是自动化地发生于认知过程的开始(Wilkowski&Robinson,2008)。持解释优先模型观点的研究者(wilkowsi&Robinson,2007)认为有关攻击者注意偏向的研究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单一刺激,比如情绪性Stroop范式、视觉搜索范式以及点一探测范式的研究,所用的材料都是基于字词,这与日常生活中个体所经历的情境有很大的区别,日常生活中的个体通常所面对的是复杂的情境,仅仅几个简单刺激不足以得出真实的结论。Wilkowski等人(2008)引证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反驳注意优先模型,如在场景知觉的研究(VanRullen&Thorpe,2001)中,研究者们发现在个体将注意分配到各种具体的细节线索之前,个体都会先判断场景的要义(gist),这一过程发生在所有认知活动的最开端,它会忽略细节而考虑整体。与Crick和Dodge(1994)的SIP理论支持注意优先模型不同,Anderson等人(2002)的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却支持解释优先模型。它将认知过程中的解释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即刻评价,其二为重新评价(Anderson),即刻评价是在早期进行的即时的而且是自动化的过程;如果个体有足够的时间与认知能力等资源,且对即刻评价的结果不满意时,个体才会采取重新评价,否则个体会产生冲动性的结果,而结果是否具有攻击性,与即刻评价的内容有关(Anderson&Bushman,2002)。一般攻击模型中的模式为解释优先模型的假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已将解释过程分解,认为攻击者的最先评价是自动化的,它支持解释优先模型的假设。

3.2对两种模型的探讨

这两种模型假设都有其前提,不难看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攻击者在对外在环境进行认知加工时的首要阶段是什么。研究者们就此问题有诸多争论,持注意优先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是选择性注意过程导致了攻击者的归因偏向,持解释优先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解释过程最先发生,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Wilkowski&Robinson,2008)。

注意优先模型有很充足的论据。Huesmann(1988)的脚本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表现出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习得了脚本(scripts),并以此为向导在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攻击性儿童和普通儿童在解释社会问题和情境线索时,在记忆内容和提取方式上以及在评价脚本的适合性问题上都存在不同。攻击性脚本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经过多次强化便会增加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一过程不断持续直至这些行为都被固定在攻击性图式中,这一图式会在成年期仍然保持。Berkowitz(1990)的认知新联想主义理论(Cognitive Neo-AssociationisticTheory)认为攻击性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倾向在记忆中都互相联系在一起,并且很容易被同时激活。Anderson(2004)的一般攻击模型也强调了脚本的重要性,它使攻击者在接受一个攻击性的刺激时很容易激活其他和攻击性有关的思想、情绪,从而在行为中沿着已形成的模式去表现出攻击性。敌意归因偏向和脚本、图式等相关。不少研究利用攻击性的启动操作,发现了媒体暴力或武器增加了敌意性思维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如:Anderson&Bushman,2001;Bartholow et al,2005;Carnagey&Anderson。2005)。这里可及性是指长时记忆里的信息能被更快地提取,它是支持注意优先模型的证据之一,解释偏向很可能是由于可及性而发生,攻击者选择性地注意了敌意性的线索,从而激活了攻击性的脚本,由于记忆中信息的可及性导致了归因偏向。敌意归因偏向是来源于攻击者不能正确感知情境线索,而感知和选择情境线索的初级阶段正是注意,因此敌意归因偏向并不是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最前面。

有关注意偏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攻击者确实选择性地注意了敌意性的线索,研究者们用多种方式验证了这一结果。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字词或若干单独刺激的,并非是实际生活中的情境(wilkowski&Robinson,2007)。如前所述,场景知觉的研究表明个体有可能在知觉一个场景时是先进行整体解释,然后再去注意细节线索(Wilkowski&Robinson,2007;VanRullen&Thorpe,2001)。按照一般性的推理,如果攻击者在一个模棱两可的情境中最先进行的是解释过程,他就会将这个情境解释成敌意性的,然后再去注意细节线索,那么与其解释相吻台的线索,也就是敌意性线索,会得到很快的加工,与其解释相矛盾的线索由于与先前判断相抵触便会花去更多的注意与认知资源(Wilkowsi&Robinson,2008)。Wingrove和Bond(2005)的研究要求被试读一系列在攻击性上模棱两可的短记叙文,短文没有结局,然后让被试推测文章中的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在被试的回答之后,给被试呈现关于这位主人公的句子,记录被试阅读这些句子的时间,这些句子有攻击性与非攻击性两种。结果发现,特质愤怒高的被试先解释时会将模棱两可的短文解释为是有攻击性的,而且随后阅读攻击性句子的时间较短而阅读非攻击性句子的时间较长。

这个实验证实了在个体对某一情境进行解释后,会花更多的时间注意那些与其解释不相容的信息(Wilkowski&Robinson,2007)。Wilkowski等人(2007)用眼动技术考察了攻击者面对模棱两可情境时对不同线索的注视时间,他让被试观察模棱两可的图片,记录被试的眼动情况,结果发现攻击性高的被试用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情境中的非敌意性线索,而对敌意性线索则费时较少。这一实验并没有测量攻击者的敌意解释偏向,但从侧面说明了解释偏向有可能存在于最开始的认知过程中。

3.3对两种模型的评价

注意优先模型很符合常规思维,攻击者选择性地注意情境线索,对敌意性的刺激有偏好,然后经由记忆中贮存的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而至脚本,由于可及性的作用,很容易做出敌意性的解释,从而导致敌意归因偏向的产生。这一假设的问题在于,解释过程的前一阶段也许并不是记忆可及性,因为敌意归因偏向也可能是攻击性脚本运行的第一步(Takarangi,Polaschek,&Hignett,2008)。在Berkowitz(1990)的认知新联想主义理论中,记忆里的网络联系直接与脚本相关,而并未谈到脚本与解释偏向的关系。但实际上可以说是脚本不因为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信息进入记忆而开始运行,而是由于作出了敌意归因,才产生了后续的活动。

解释优先模型的新近研究值得深思,Wilkowski与Robinson是解释优先模型的倡导者(wilkowski&Robinson,2007;Wilkowski&Robinson,2008)。但是wilkowski等人(2007)的实验假设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即他混淆了时间与顺序的差别。其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攻击者对情境中各种线索(敌意性的与非敌意性的)的注视时间来判断注意与解释过程的先后顺序是不合适的。解释优先模型批评注意优先模型的假设十分轻率,但Wilkowski等人(2007)实验的前提条件假设若先发生解释过程,则后续与所得解释不相容的信息则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这一假设也显得比较粗糙,它是根据推理而来,是单纯的认知实验在其他方面所得到的结果(Gordon,2004),能否应用于攻击性实验作为前提假设值得探讨。单就这一推导过程来说,也并不是没有疏漏,注意偏向一般由负性刺激所引起,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威胁性刺激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人类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与适应性有关(彭晓哲,周晓林,2005)。那么注意偏向过程是否由解释过程所导致是值得探讨的,因为由于生物适应性所做出的人类行为是否需要先对其进行解释并不知道。而且注意偏向的发生机制的问题仍在探讨,多种不同的理论都能解释注意偏向过程且并无定论,如注意成分理论认为注意偏向的发生是由于威胁性刺激影响了注意解除能力、图式理论用注意聚焦变窄来解释、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注意偏向的发生是由于威胁性刺激占用了更多的注意资源,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arallel distributedprocessingmodel,PDP)认为注意偏向是特殊人群对刺激的唤醒水平不同所致(戴琴,冯正直2008c)。这些注意偏向发生机制的理论也都没有支持Wilkowski等人(2007)对攻击者注意偏向由解释过程所产生的推导。

解释优先模型对注意优先模型提出的质疑似乎又将争论转向了整体知觉与局部知觉的讨论中,这并不是对攻击性研究的目的。无论整体或者局部,注意过程与解释过程都会发生,对二者机制的探讨不应该局限于对这一问题上的争论,而应该根据二者的特点分别从注意和解释自身的研究开始。

4小结与展望

4.1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虽然国内对攻击者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的研究在数量上有限,但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研究结果。相较而言,国内却没有研究者探讨过攻击者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关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一般采取注意优先模型的说法(如:寇或,谭晨,马燕,200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诸如Dodge与Huesmarm等攻击理论家所持的攻击社会信息加工观(Geen&Donnerstein,1998)仍然在攻击性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国内有关攻击性认知方面的研究(如:袁俏云,黄敏儿,2008;马艳,寇或,2007a,2007b)基本上都是用SIP模型作为理论指导,SIP模型是支持注意优先模型假设的。

对比国外攻击者注意偏向研究的发展与特点,国内研究存在一些差距。首先,国内缺乏对攻击者的专门研究,其研究对象都是和攻击性有关的人格特质,如A型性格、神经质等,这些变量虽然和攻击性密切相关,但它们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攻击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仍然还是沿用国外已使用过的范式,仅有的2项研究(戴琴,冯正直,2008a;戴琴,冯正直,2008b)采取的研究范式都为Stroop范式或者修正后的情绪性Stroop范式,其研究还停留在验证阶段。第三,其研究对象也不够丰富,仅仅开展了对普通大学生中高攻击性个体的研究。

而对比国外攻击者归因偏向研究发展与特点,国内的研究也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应用上存在不足。国内对攻击者注意偏向的研究多是儿童,而并没有研究涉足成人领域,虽然也涉及了工读生(李闻戈,方俊明,2004)这样比较特殊的人群,但诸如暴力犯罪者之类攻击性很高的人群还无人涉足。对攻击者归因偏向的专门研究不多,更多的是在整体探讨攻击者的信息加工特点时稍有涉及(如:马艳,寇或,2007a,2007b),专门探讨归因偏向的研究(袁俏云,黄敏儿,2008;李闻戈,方俊明,2004)也还只是处于验证阶段,并没有涉及攻击者归因偏向与其他变量或者与行为的关系。另外,国内的应用研究也比较缺乏,并没有人开展过对攻击者的归因干预与训练。

4.2研究展望

4.2.1运用多种实验范式深入探讨攻击者注意偏向的机制

在注意偏向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有情绪性Stroop范式、视觉搜索范式、线索一靶子范式、负启动范式、Garner范式以及其他范式(彭晓哲,周晓林,2005)。各种范式各有优缺点,而在对攻击者的研究中,仅仅使用过其中为数不多的几种范式。今后的研究当用各种研究范式去探讨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对攻击者注意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攻击者会选择性地注意敌意性刺激。但解释优先模型认为解释过程先发生,因此对选择性注意的结论表示怀疑。今后的研究可以沿袭选择性注意的思路,从选择性注意的各种抑制机制开始进行探讨。如改进Stroop范式(Wuhr&Frings,2008),使用更完善的方法去讨论干扰抑制,或者从分心抑制、返回抑制的角度上去进行实验。

4.2.2开展对攻击者的归因训练

对于攻击者归因偏向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并不需要过多地去重复验证这一结论。相应地开展对攻击者的归因训练实践可使这一结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毋庸置疑,对高攻击性青少年开展卓有成效的归因训练能达到减少犯罪率的目的,而对暴力犯罪者开展归因训练能更好地辅助对罪犯的改造。

4.2.3直接探讨先后顺序并辅以现场实验

对注意与解释过程二者关系的探讨缺乏直接的证据,两种模型的证据都是经过多次间接的推理而成。所以,需要设计能够分离这两个过程的实验并能控制某一变量去直接探讨二者的先后顺序。但由于这些控制严格的实验室实验虽可以很精密地探测因果关系,却也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正如解释优先模型的支持者们批评注意偏向研究中的刺激太过单一而脱离实际一样,他们创造的所谓模棱两可的情境也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甚远。因此,进行一些现场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攻击者认知偏向的理解。但是,现场试验并不能代替实验室试验,它只能起一些辅助性的作用,改进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使之能分离出注意与解释这两个不同的加工过程,并讨论其先后关系和与之可能的前因后果才是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的工作。

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解释偏向的研究正愈加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更详尽地了解二者的机制,明晰二者的关系,使之更好地为控制生活中的各种暴力行为,预防和矫治犯罪起作用。

猜你喜欢

攻击性
多措并举,“小霸王”成“小暖男”——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探索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驾驶愤怒与攻击性驾驶行为研究综述
二维码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Small Towns Mark The Way Forward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