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共生研究:理论、实践与思考

2009-04-29

理论月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环境发展

熊 艳 罗 元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害。污染物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工业共生(IS)的提出为环境保护和企业的污染治理提出了一条新路。我国工业共生活动起步比较晚,国外一些国家开展工业共生活动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本文先对工业共生概念及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对当前开展工业共生活动中,取得较大进步的韩国的工业共生经验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在工业共生发展道路上的不足和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环境; 工业共生; 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155-03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全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因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就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甚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这是没有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结果。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不但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的成本很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1]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工业共生(IS)的提出为环境保护和企业的污染治理提出了一条新路,它克服了单个企业片面治污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倡资源的循环流动,鼓励企业间副产品的交换,使副产品变“废”为“宝”,提高创造经济效率的前提下的环境绩效和资源效率。

1. 工业共生的概念。目前对于工业共生(IS)的概念,不同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其有着不同的表述。其中,接受最为广泛的是丹麦卡伦堡公司出版的《工业共生》一书中对其的定义:“工业共生(IS)是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并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2]这里工业共生(IS)的核心是相互利用副产品的工业合作关系,将人类的工业活动看作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具有物质、能量以及信息流动及储存的系统,提高资源的生态效率。[3]

2. 工业共生的发展。从发展领域或实施工业共生(IS)的对象来考虑,工业共生(IS)是从三个层面逐渐发展的。

第一个层面为微观层面,主要对象为单个独立企业。从工业共生的概念来考虑,这个层面并不是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共生,但它是工业共生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企业内部通过过程集成实现最优化资源和最小化废物,与之对应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 、零废物排放( Zero Emission) 、生命周期分析(LCA) 等。[4]

第二个层面为中观层面,主要对象为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这一层面中,工业共生的实施可以使各企业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大得多。该层面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就是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的概念提出以来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兴趣。Ayres认为生态工业园内应至少包含一家“大型轴心公司”(Anchor),该公司能向其它公司提供原料或已加工过的材料,这些公司联系起来组成一系列的“卫星型”企业,并将废物转化为可以使用的产品。[5]实践上,截至2003年,美国各州开展的生态工业园建设项目已经超过60个;在亚洲,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建设项目也已超过30个;在世界其它地方,如欧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纳比米亚等地也纷纷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建设项目。我国在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到2007年,经国家环保总局论证通过的,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共计25个。

第三个层面为宏观层面,主要对象为地区、国家甚至更广阔范围(如洲域、全球范围)的区域生态工业网络。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区域范围内的不同产业系统、工业群落之间如何通过有效集成来优化资源的使用,改善整体环境绩效,最大可能地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6]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和实施国家工业共生计划,如韩国、澳大利亚、北美等国家。

1. 韩国工业共生活动。目前,韩国有28个国家级工业园和180个地方工业园。在2005年,国家为了实施工业共生计划,开发生态工业园,提出了3个阶段的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05年到2009年,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发展5个试验性计划。第二个阶段从2010年到2014年,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将从试验园中得到的经验应用到20个工业园中。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是开发自己本国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这些生态工业园的目的是,在每个园区内达到最大化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同时,这个计划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要达到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商业、工业和能源部门已经建立了一个生态工业园中心(见图1)。[7]

图1 参与生态工业园中心的组织

资料来源:Industrial Symbiosis Research Symposium 2006.5-6 August 2006(由作者翻译整理)

韩国对工业共生计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十分重视,制定了支持工业共生活动的相关政策法规。第一,环境政策。韩国政府冠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是集中在实现环境保护和开展提高现存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目标。为了使这些政策得以实施,政府提出了以下五种原则:(1)制止原则;(2)和谐统一原则;(3)污染收费原则;(4)经济激励原则;(5)公开信息原则。为了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为了环境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施,政府更进一步地制定了各种相关的改革措施。在技术上,政策集中于建立国家环境可持续创新体系,通过环境条例的合理改革,培育一个为环境产业和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市场基础。第二,产业政策。在商业、工业和能源部门(MOCIE)颁布促进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法案(APEFIS)之后,工业环境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促进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法案为依据,商业、工业和能源部门成立了为清洁生产等计划的公共机构体系。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使韩国的工业共生活动得到更有效的实施。[8]

2. 对工业共生实践的思考。韩国等国家实施工业共生计划,不仅环境得到了保护,而且有效地利用了资源,提高创造了经济效益、环境绩效和资源效率。我国在工业共生实践、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因此,国外一些国家的工业共生实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从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角度考虑,我国一些企业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九发工业园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以食用菌生产、加工为核心的复合实体生态工业园区。园区的企业属于同一集团公司,彼此间通过产品、能量和废弃物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通过交错、耦合,整个共生体形成了网状结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将种植业、养殖业与工业相结合的产业生态系统。但从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总体上和结合韩国工业共生实践的经验上来说,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工业园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第一,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工业共生计划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9]

第三,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第四,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从宏观层面的角度考虑,韩国的工业共生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一个园区向更广阔范围的区域发展,并且政府和其它一些组织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给予支持。我国的生态工业园仅是从园区层面上考虑工业生态问题,由于受固定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的限制,因而对那些不在园区之内且距离较远的企业的资源循环则显得无能为力。因此,结合我国的一些地域特点,在很多方面,韩国的国家工业共生活动值得我们借鉴。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热点问题。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工业共生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工业共生的实施,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工业共生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工业共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建设的实践正在工业化国家蓬勃展开。我国应在学习国外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在生态城市和科技工业园建设等方面,把工业共生的理论纳入规划之中。这样,就有可能跨越发达国家在解决环境与发展的过程中走过的漫长弯路,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王寿兵,吴峰,刘晶如.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马世俊.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原理的应用[J].环境保护,1985,(1).

[4]王兆华,尹建华.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一个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7,(1).

[5]Ayres, Robert U. Industrial Ecology: Towards, Closing the Materials Cycle〔M〕. London: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1996.

[6]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95 - 100.

[7]Industrial Symbiosis in Action;Report o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Symbiosis Research Symposium,Birmingham, England, August 5–6, 2006,Available at:http://environment.yale.edu/publication series/industrial-ecology/4951/industrial-symbiosis-in-action/

[8]Lee, C., Koh, J., Jeong, H., 2005. Vision and cha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Korea.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oul, South Korea, pp. 23–37.

[9]白义霞.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经济师,2007,(5).

责任编辑 王友海

猜你喜欢

环境发展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