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和谐民族”政策促进西藏发展繁荣
2009-04-29丛松日
丛松日
摘要: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是促进藏汉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和谐民族”政策。立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在西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藏族风俗习惯等,构建和谐文化关系。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党的“和谐民族”政策在西藏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落实,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繁荣。
关键词:西藏; 发展; 和谐民族; 民族平等
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138-05
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是促进藏汉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和谐民族”政策。1990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给以高度评价。他说:“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1〕1998年7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也指出:“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2〕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党的“和谐民族”政策在西藏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落实,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繁荣。
一、 立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藏汉族政治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藏汉族平等政策的基本观点
第一,“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1〕所以如此,用毛泽东的观点来说,就是包括藏族在内的“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理应平等。〔3〕江泽民也说:“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4〕邓小平在上世纪50年代还说:“历史上的统治者,何尝没有宣布过好政策,可是他们只说不做。我们的政策只要确定了,是真正执行。”〔5〕
第二,民族平等是全方位的平等。民族平等不仅政治上平等,同时还包括经济、文化、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的民族平等。
第三,反对民族歧视,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特别是反对大汉族主义。邓小平说过:“只要一抛弃大民族主义,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5〕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藏族像其他各民族公民一样广泛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平等权利。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藏汉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首先,民族平等政策决定了藏汉族之间要团结,并且是一种平等的团结。1953年,毛泽东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代表时说:“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例如,鄂伦春族还不到两千人,我们也要和他们团结。”〔6〕1951年,毛泽东在庆祝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宴会上说:“几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特别是汉民族与西藏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西藏民族内部也不团结。现在,……团结起来了。这种团结是兄弟般的团结,不是一方面压迫另一方面。这种团结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6〕
其次,国外处理民族关系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藏汉族团结。毛泽东说:“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3〕2000年,江泽民也说:“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没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统一。这些年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和冲突,大都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7〕所以,我们理应加强藏汉族之间的团结。
第三,搞好藏汉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证。1951年,毛泽东在庆祝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宴会上说:“今后,在这一团结之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6〕1998年7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一再证明,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兴盛、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2〕
第四,藏族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团结。1956年,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说:“西藏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西藏如果不参加祖国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事就不好办了,西藏在祖国大家庭里有很重要的地位。”〔3〕
第五,藏汉族之间在历史上存在隔阂,需要加强民族团结消除隔阂。1950年,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我们有条件消除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5〕不仅各民族之间要团结,少数民族内部也要团结。1956年,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说:“西藏内部要更加团结起来,看到你们团结,我很高兴。”〔3〕
第六,西藏问题涉及国家全局。邓小平说过:“少数民族问题解决的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5〕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江泽民在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说:“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重视西藏工作,实际上就是重视全局工作;支持西藏工作,实际上就是支持全局工作。”〔4〕
(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在西藏形成了“三个离不开”的和谐民族关系
1992年,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了总体评价,他说:“四十多年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为维护和促进祖国的统一、安定、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不论是国际上发生什么样的剧变,还是国内出现什么样的风波,我国各民族都是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1998年7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把这种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概括为“三个离不开”,他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实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各民族之间建立和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2〕在西藏,经过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则可以说,形成了汉族离不开藏族,藏族也离不开汉族,西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的新型民族关系。在西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
二、 在西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藏族风俗习惯等,构建和谐的文化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一)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藏族的宗教感情,促进藏汉民族团结与和谐
早在1952年,毛泽东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谈到:“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6〕1956年,毛泽东同藏族人士谈话时又说:“人们的宗教感情是不能伤害的,稍微伤害一点也不好。除非他自己不信教,别人强迫他不信教是很危险的。这件事不可随便对待。”〔3〕2001年12月,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说:“现在世界上发生的冲突和局部战争,……绝大多数都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背景。……对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绝不可低估。无论是做好国内各项工作,还是开展对外工作,都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宗教问题。”〔7〕“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7〕
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尊重西藏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风俗习惯。国家把藏传佛教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给予有效保护。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保护宗教寺庙和文物古迹,把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列入全国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拨出大量专款进行维修。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大量宗教文献典籍得到抢救、整理、出版。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依法受到保护。寺庙学经、辩经、晋升学位、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活佛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的尊重,已有40多位新转世活佛按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得到认定。西藏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陆续恢复了各种类型宗教节日40余个。西藏随处可见悬挂的经幡、刻有佛教经文的玛尼堆以及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
(二)尊重藏族风俗习惯,取得藏族的信任,促进藏汉民族团结与和谐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所沿袭积淀下来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它体现于一个民族的衣着、服侍、婚丧嫁娶、居住、饮食、节庆、娱乐、礼仪、禁忌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1950年5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西藏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十条政策就包括:尊重西藏人民风俗习惯。〔5〕和平解放后的50多年来,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保持着本民族的服饰、饮食、住房等传统风格,每年如期举行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西藏每年举行的各种节庆集会,既有大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又有国庆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全国性和世界性的节庆活动,还创立了山南雅砻艺术节、昌都的康巴艺术节、日喀则的珠峰艺术节、林芝的杜鹃花节等现代民族节日。藏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文化相结合,为西藏民俗文化增添了新的风采。
三、 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西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950年5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西藏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十条政策之一就是:“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5〕1952年,毛泽东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谈到:“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6〕1956年,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又说:“我们支援你们,你们自己也要发展。你们应该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经济不发展,人口也不能发展,文化发展了,可以帮助经济发展。”〔3〕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也说:“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西藏是人口很稀少的地区,地方大得很,单靠二百万藏族同胞去建设是不够的,……如果以在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不仅西藏,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1〕西藏改革开放30年,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部委和中央重要骨干企业对西藏给予了无私的支援。2001年6月,江泽民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对于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区和战略部门,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一种战略,对西藏这样的地区,就可以而且应该采取这样的战略。”〔8〕从和平解放西藏到全面建设西藏,从修筑进藏公路到建设青藏铁路,从服务人民生活到援建重点项目,在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西藏高原处处都活跃着进藏干部、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身影。为了西藏的发展进步、和谐安宁,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地无私援助西藏,充分体现了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江泽民在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说:“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全国和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西藏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经济上去了,其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4〕改革开放30年西藏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5.8倍。人均GDP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突破1000美元、10000元人民币。2007年,达到12109元,比1978年提高了9.4倍。〔9〕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7.6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连续7年保持l2%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2亿元,而l978年仅为-0.16亿元。〔10〕上个世纪末,西藏实现了粮油肉基本自给,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西藏深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特色农牧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有新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一二”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0.7∶27.7∶21.6调整到2007年的16.0∶28.8∶55.2。〔11〕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辉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直接投资近1000亿元,相继实施43项、62项、117项、180项等重点建设项目。仅2008年,全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是1978年的167倍。已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3.55万公里;拥有和在建机场5个,进出藏航线达到15条;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开辟了西藏发展历史的新纪元。〔9〕
(三)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93年11月,江泽民对美国总统克林顿说:“我去过西藏。现在西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比当年达赖统治时期不知要好多少倍。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5元增长到2007年的2788元,30年增长了近15倍。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近5年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了12.9%。2007年,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788元,比上年增长了14.5%,比2002年增加了1267元。同时,2007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约7个百分点。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创造了条件,农牧民的消费结构也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12〕据统计,2006年,西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比2002年下降了10.6个百分点。〔13〕另据统计,1979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5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至57.1%。〔14〕
四、 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一)成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0年5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西藏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十条政策之一就是:“实行西藏民族区域自治”。〔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4〕1992年,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全面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江泽民在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西藏和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长期实践证明,它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4〕
西藏人民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人民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选举全国和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通过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2007年,西藏的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区和拉萨市两级达80%以上,在县、乡(镇)两级达90%以上。目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中占87.5%,委员中占69.23%;在自治区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占57%;在自治区政协常委和委员中分别占90.42%和89.4%。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14名为藏族公民,还有门巴、珞巴族各一名。〔15〕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先后有十四世达赖、十世班禅、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热地等藏族公民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目前,西藏有29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务委员,其中,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目前,西藏有29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务委员。
西藏地方自治机关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根据宪法规定,西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省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既享有普通省级行政区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又享有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维护西藏人民的特殊权益,促进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西藏自治区实际情况的,自治区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现在,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地方事务管理,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体系。
(二)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
1950年5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西藏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十条政策之一就是:“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5〕1952年,毛泽东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也谈到:“西藏地方大、人口少,人口需要发展,从现在二三百万发展到五六百万,然后再增至千几百万。还有经济和文化也需要发展。文化包括学校、报纸、电影等等,宗教也在内。”〔6〕1956年,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又说:“西藏的小学现在还赶不上内地的小学,将来是可以赶上的。西藏也要设立大学。只要努力去做,一年年地进步,就可以达到目的。”〔3〕国家一致把西藏的教育发展放在优先位置。2001年形成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世纪初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将教育、卫生援藏纳入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全国教育支援西藏的方针,确定了由中央及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英明决策。为加快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从1985年起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三包”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目前,全区中小学“三包”经费标准已经达到:小学年生均1200元,初中年生均1350元。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西藏教育投入39.5亿元,是1978年全区教育投入1950.2万元的200多倍。1978年至今,国家为西藏教育累计投入220多亿元。〔16〕义务教育硕果累累,2008年,全区有小学885所,在校生311997人,是1978年的1.5倍,2007年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标志着西藏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普惠制度全面实现。
(三)西藏民族语言文字受到重视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藏语文的学习和推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1987年、1988年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和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2002年西藏自治区将原来试行的有关规定修订为《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从而使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获得了更明确、更可靠的法律保障。藏语文成为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使用的民族语言文字。据西藏电视台在农牧区的入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农牧民将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作为首选频道收看。多年来,西藏教育部门也始终把藏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课。目前在小学、中学、中专和大学等各个学习阶段,西藏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普遍接受了藏语文教育。学校的各类考试均把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藏族孩子继承母语的权利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四)大力培养西藏民族干部
1956年,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搞建设,便要有自己民族的干部,自己的科学家。……要有使用机器的人才,要有农业科学家,要有地质科学家。”〔3〕1955年3月,在《国务院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中,对培养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特别做出了规定。毛泽东多次指示要加强藏族干部的培养,指出藏族中不仅要有科技干部,也要有开飞机、办工厂、开汽车、搞地质、搞气象等各方面的人才。1956年,全区民族干部仅有2767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0%。到1965年自治区成立时,藏族干部发展到1.6万人。到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时,全区共有民族干部3.7万余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6.6%。截至2006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总数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32987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4.39%。据统计,在现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和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领导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政府主席、自治区政协主席、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均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在现职的省级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为43人,占省级干部总人数的69.41%。〔18〕以藏族干部为主体,包括藏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内的干部队伍,成为西藏领导骨干力量。
(五)发展西藏民族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
第一,科技事业大发展。在西藏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国家制定多项政策法规,投入大量资金,促进西藏科技发展,为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等做出了积极贡献。西藏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525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4.04%。仅2000年至2007年,西藏就完成613个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148个。〔19〕2008年,西藏科技经费投入达到了18380.6万元。其中,国家科技经费投入6724万元,自治区安排科技经费8711.6万元,自治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比2007年增加了2400万元,增幅达到了42.86%,包括援藏经费在内,各地市投入科技经费2945万元。2008年在西藏安排的94个项目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6项,自治区级科技项目58项,重点实施了《西藏高原国家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等五个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
第二,文化事业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文化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先后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加大。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使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区有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抢救、整理、出版藏文古籍达261部。文物工作得到加强,保护维修成效显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投资3.3亿余元,实施了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全区有各类文物点2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21〕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卫生事业大发展。西藏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覆盖。目前西藏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05个,病床床位6216张,卫生技术人员8287人,每千人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的健康保障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由1959年前的43%下降到3.1%;人口平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70.1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从1964年的120.87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250.72万人,占总人口的92%以上。〔22〕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的数据显示,2007年,西藏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54.6/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新低2.71%。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1-06-30.
[9]尼玛潘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N].西藏日报,2008-11-17.
[10]张庆黎.在西藏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西藏日报,2008-12-20.
[11]尕玛多吉.改革开放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EB/0L].新华网,2008-11-29.
[12]拉巴次仁.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年增长了近15倍[EB/OL].新华网,2008-10-03.
[13]德吉、边巴次仁.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西藏农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EB/OL].新华网,2008-07-02.
[14]土多旺久.改革开放与西藏经济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08,(11).
[15]德吉.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是西藏干部队伍的主体[EB/OL].新华网,2008-11-04.
[16]张泽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向西藏教育投入220多亿元[EB/OL].新华网,2008-12-17.
[17]改革开放30年西藏教育成就回顾[N].西藏日报,2008-11-28.
[18]西藏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硕果累累[EB/OL].人民政协网,2007-12-18.
[1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EB/OL].新华网,2008-09-25.
[20]边巴次仁.西藏今年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8亿多元[EB/OL].新华网,2008-12-29.
[21]改革开放30年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纪实[N].西藏日报,2008-12-03.
[22]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概况[EB/OL].新华网,2008-03-21.
责任编辑 刘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