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道德建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09-04-29邱若宏

理论月刊 2009年4期

邱若宏

摘要:毛泽东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提出了以“五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张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发挥模范人物的激励作用、以党风建设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这些道德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道德建设思想; 社会主义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015-04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视道德建设和道德修养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把道德放在首位。伟人毛泽东一生十分重视道德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他阐述了伟大而丰富的无产阶级道德观。今天,全国人民正在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此时重温毛泽东的道德建设思想,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道德的本质及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来规范与维系。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原理,并做出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1]这就是说,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随着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反映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水平,进而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程度。毛泽东深刻揭示了道德产生的社会基础,指明了道德的基本特征。

首先,道德是社会的,又是具体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2]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阶级的实践决定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观,因而没有“超阶级”的道德。“就说爱吧,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2]在他看来,“思想情感”产生于“社会存在”,具有阶级性,所谓“超阶级”道德是不存在的。

其二,道德是历史的,又是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毛泽东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2]“继承”反映出道德的传统性,“创造”反映出道德的时代性。一定时代的道德尽管吸收了传统道德合理的内核,但是,更多的是容纳了时代的内容,体现着时代精神,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其三,道德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道德。毛泽东认为,尽管道德与经济、政治密不可分,但道德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有时往往相互错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已经复兴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道德,同时又“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前进”。“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2]

从总体趋势上看,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最高尚、最先进的道德。但在实践层面,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都还比较落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落后观念意识还不可能一下子清除,因而我们的道德建设亟待加强,这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因为高尚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加强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任务。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能够建立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物质生活,而且能够建立比它们更高的精神生活。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就预言: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所谓“高度文明”,就包括高度发达的思想道德在内。后来,毛泽东对这一观点进行过充分论述。认为共产主义运动“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将用批判的态度建设全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除此以外,毛泽东还从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抵制帝国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等角度来论证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利于动员广大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他还很早就敏锐觉察到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实施“和平演变”的问题,号召人们要提高警惕。他认为挫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下大力气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接班人。

二、 以“五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毛泽东不但高度重视道德建设,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经常要求共产党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做克己奉公、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他这样说道:“共产党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应该以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3]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可见,在毛泽东看来,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正是无产阶级道德与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区别所在。

1949年9月29日,毛泽东为《新华月报》创刊号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同期《新华月报》又发表了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并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的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后来改为“爱社会主义”——引者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4]1954年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显然,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把“五爱”列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此后,他以“五爱”为核心,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第一,热爱祖国。毛泽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自小就立下了爱国之志,以改造社会、改变人民生活方式为己任。后来,他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为革命、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坚忍不拔地奋斗和牺牲等方面。他一家为国牺牲6位亲人,他内心自然是悲痛不已,但同时也为亲人们自豪。1950年他赞叹侄子楚雄时曾这样说道:“楚雄年龄不大,为国捐躯,虽死犹节。”[5]毛泽东认为,爱国必先救国,并在此基础上富国、强国。他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他希望中国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中国心”和“中华魂”来凝聚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提倡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爱国观念,而是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他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3]

第二,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说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那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和核心。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她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根本原则,是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其高尚道德的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看来,爱人民至少要做到三点: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力戒“当官做老爷”,他在1958年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写道:“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6]二要关心群众疾苦,维护人民利益,“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群众,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热爱他人胜于自己,心里要时时装着群众,不要存有任何私心。”[7]三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他说,共产党人应把人民利益放到第一位,不搞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应当强调集体的物质利益,而不是只强调个人的物质利益,要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他要求广大人民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个人要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看得高于自己的利益。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著名论断,强调广大人民要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四,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廉洁自律,艰苦奋斗。毛泽东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劳动,自食其力,奉献社会。他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8]爱劳动就能够热爱劳动人民,爱劳动就能够保持艰苦奋斗的劳动本色。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又号召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9]另外,毛泽东还把“爱护公共财物”作为“五爱”要求之一,他提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2]是社会主义道德所不能容许的!

第五,热爱科学,反对愚昧无知。毛泽东认为,科学是一种伟大力量,应该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他撰文指出,每一个人都要赞成自然科学,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机关干部要带头普及科学知识,使科学广泛深入群众,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进步的道路上发展。他提出:“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3]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号召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他认为,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总之,在毛泽东看来,发展科学是社会主义事业应做的工作,热爱科学并抵制愚昧落后是社会主义公民应具备的品质。

三、 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社会道德建设实践中,毛泽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新鲜经验,为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坚持广泛宣传教育和适当的思想斗争相结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在宣传,重在教育,同时也要辅以必要的思想斗争。他指出:“劳动人民中的缺点或者错误,是能够经过适当的政治工作,使他们加以克服或者改正的。”[8]这就是说,道德建设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工作。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宣传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勇敢批判各种反动腐朽的道德意识。在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情况下,如果对于各种错误或者腐朽的思想观念“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思想斗争同其他的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3]毛泽东强调,社会舆论应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要弘扬正气,批评落后,要赞扬真善美,鞭鞑假恶丑,要爱憎分明,公正公道,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第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与开展群众性运动相结合。毛泽东一生严于律己,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意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后,他常常告诫人们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重视个人的世界观改造。他认为,加强修养的最好途径是加强学习,既要学习马列,也要学习历史和其他各门科学;不仅要注重书本学习,而且要向实践学习,向工农群众学习。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同时,毛泽东也非常重视开展群众性整风运动,主张依靠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改造”。1957年11月,他评价当时的整风运动时说:“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运动。这个运动已经取得巨大的胜利。凡是这样做了的地方,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迅速增长,错误思想迅速澄清,工作中的缺点迅速克服,人民内部的团结迅速加强,劳动纪律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0]毛泽东坚信,群众运动是破旧俗、树新风的有效手段,是迅速提高我国人民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三,注重发挥先进道德模范的激励带动作用。毛泽东深知榜样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他都非常注重适时推出道德楷模。革命战争年代,刘胡兰、张思德、白求恩等一批与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的英雄模范被树立起来。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人们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为人民利益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高度评价焦裕禄、时传祥、王进喜等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另外,毛泽东还赞扬过孙中山、鲁迅、朱自清、吴玉章、徐特立等人的高风亮节:他们或者表现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或者表现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力量,或者表现出宁可饿死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者表现出挖山不止的艰苦奋斗精神,一个人就是一个方面的榜样,就是一种道德标准。

第四,以党风建设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把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道德建设作为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他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党风”这一概念。并且指出,要搞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要有一个好的党风、好的军风、好的民风,归根到底要有一个好的党风。因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2]党风正派,就会带动全国道德风气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党风不正,就会把全民族的风气搞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一定要解决好“党内教育问题”,要对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具有高尚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人,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廉洁的模范,学习的模范,实事求是的模范。

四、对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毛泽东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提出的“五爱”要求与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根本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当然也有丰富和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学习和总结毛泽东的道德建设思想,对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温毛泽东的道德建设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持久的努力。我们要继承毛泽东关于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好。当前,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说,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这些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所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重温毛泽东的道德建设思想,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提出的“五爱”要求与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规范都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当然,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其内容显然比“五爱”更丰富、更深刻。它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竖起了新的标杆。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新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在坚持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评价、奖惩和监督机制的同时,仍然可以借鉴毛泽东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某些做法、某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毛泽东时代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性质相同,历史任务也基本一致呢!我们要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发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激励作用,切实加强党风建设。事实上,近年来在我国已经涌现出了像洪战辉、丛飞、任长霞、方永刚、吴天祥等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我们要进一步广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他们成为新时期更有影响力的道德模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著作选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5]赵志超. 毛泽东一家人: 从韶山到中南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7册)[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7]李敏. 我的父亲毛泽东[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5册)[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 张国强